農諺老話是老祖宗在種地的過程中,通過長期實踐、反覆觀察、總結出的一些規律。農諺老話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出來,指導著農民進行農業生產、預測天氣。農諺老話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一類就是用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農村老人則是這些農諺的信奉者、傳遞者。
村裡的王大爺就精通農諺老話,種地總是以此為依據。不過他說節氣類的農諺雖然比較精準,但是要靈活使用,因為農諺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者受地域限制,不可以一概而論。二者受年歲限制,不可以生搬硬套。前者是可以理解的,那麼後者是什麼意思呢?看看王大爺的具體分析吧。
以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為例。有這樣一句農諺,「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那麼種瓜、種豆一定要在清明節前後幾天嗎?答案並非如此,是要根據年歲適當調整的。這裡的年歲就牽扯到公曆、農曆、平年、閏年等。
二十四節氣是按公曆來排序的,一般都是在每年的4月5號或6號。而對應在農曆上,時間就不固定了。比如2017年的清明節是在農曆的三月初八,2018年的清明節是在農曆的二月二十。
這一現象是農曆的十九年七閏造成的。公曆一年365天或366天,而農曆一年則353天、354天或355天,為了能平衡時間差,不至於出現「搖扇過春節」的現象,就設置了這樣的閏月規律。一旦出現閏月年,節氣在農曆的時間上就有所偏差。比如2017年閏六月,2018年的清明節就落在了農曆二月。
不過對於這樣的情形,老祖宗也給出了應對性措施,那就是「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後」。意思是這樣的,如果清明在農曆二月,那春種農作物要在清明之後播種;如果清明在農曆三月的話,則在清明之前播種。
碰到清明節在農曆二月的時候,如果依舊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播種的話,一旦碰上倒春寒,很容易導致大豆、花生、棉花、瓜類等爛種爛秧,造成籽實質量低劣、產量低下等現象。
由此可見,節氣類的農諺確實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並不是農諺不精準、也不是時代變了,老一套的東西用不上了,而是我們只懂得一些皮毛,也沒有靈活運用。另外王大爺的話,也透漏出了這樣一個消息,那就是今年清明過後,免不了要倒春寒,今年的春種莊稼是不宜早種的。
對於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農諺,大家怎樣看待呢?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圖片僅供參考,與正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