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俄羅斯海軍試射布拉瓦飛彈
2004年開始試驗的俄制「布拉瓦」飛彈,很長一段時間發射屢遭失敗,原因到底出在哪裡?
最近有了答案:人為因素。
據俄新社報導,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尼古拉·馬卡羅夫說,一開始,軍方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因為4次發射出現了4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技術方案查明沒問題後,軍方在每個關鍵崗位都安排了驗收軍官,監督每個程序,此後所有發射都成功了。
「布拉瓦」飛彈身上濃縮了現代化武器系統的典型特點:系統化、複雜化。武器裝備效能的發揮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有的武器系統或平臺堪稱「百人一桿槍」。這「百人」中任何一個節點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武器發射的失敗,或者讓打擊效果大打折扣。
魔鬼就隱藏在細節裡。越是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系統,越要注重操作的程序化、正規化、精細化,操作不慎,它們甚至比敵人還危險。
1976年美國進行飛彈發射試驗,操作員少擰了半圈螺母,導致系統失靈發射失敗;1980年法國「阿麗亞娜」火箭試射時,操作員違反操作規程,將一枚商標碰落,堵塞了燃燒室噴嘴,飛彈發射失敗;1989年美國用「法爾塔」火箭發射衛星時,加注人員少加了26磅推進劑,導致兩顆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1990年2月,「阿麗亞娜」火箭再次爆炸,原因是工作人員離開發射架時將一塊小小的擦拭布遺留在發動機內的小循環系統中,造成管道阻塞……
事實證明,再先進的武器,沒有精細化的操作,只能是一件擺設而已,有時甚至會造成「自己的石頭砸自己的腳」。
人是戰鬥力的決定因素。只有官兵精熟規程、精於細微,才能確保人與裝備的安全,確保武器系統的正常運轉。我國一次飛彈試射中,錢學森對操作的要求近乎苛刻。一個叫王長山的戰士,硬是在彈體內取出一根長約5毫米的小白毛。後來,錢學森對該戰士進行了表揚,並把這根小白毛要了過去,帶到北京,以此教育廣大科技工作者。
精密、精細、精確、精準,才能打造一代精兵。「航天英雄」楊利偉訓練時經常用到的一個詞,叫「走程序」。每次訓練前,他都要在腦子裡先把操作程序「走」一遍,訓練結束後,還要把操作程序在腦子裡「復走」一遍,以確保不錯一個程序,不漏一個動作。楊利偉這種強烈的「操作規程意識」給人以啟迪。
未來的信息化作戰是體系與體系、整體與整體的對抗,作戰涉及的細節更繁多,武器裝備更複雜,更加凸顯出精細化的時代特徵。「一定要把錯誤消滅在地面上,飛彈不能帶著任何疑點上天。」這個飛彈發射的鐵律同樣適應於我們手中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武器。
作為打開勝利之門的鑰匙,精細化操作應成為軍人所追求的兵器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