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真的可以預測嗎?根據李秀筆記學《易經》多年的經驗和探索總結,可以很負責的說,人類對未來有很強的預見性,只不過每個人對未來預測的準確率不同,而《易經》則提供了一種提高預測準確度的方案。
在講《易經》的預測之前,先講一下今天已經廣泛普及的預測學。我們扔一枚硬幣,從理論上看,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反面朝上的概率也是50%;從實際拋扔的結果來具體計算則是,正、反面朝上的概率將永遠小於50%,且無限接近50%。這就是預測,預測的意思是我們能算出具體的可能性。
再舉個例子,產品質量檢驗,具體舉個例子糧食質量檢驗,並不會一個產品一個產品,一粒米一粒米的去看,而是採用抽驗法,就是隨機的抽出一些來,檢查質量。以抽取的質量情況,預測整批貨物的質量。這種檢驗完全百分百準確嗎?並不。但這樣的方法有一定的可靠性,而且大量的節省人力物力。
這就是現代科學裡面的數學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就是預測未來有多大程度的可能性會是這樣,這種預測是一種可能性,有可能是95%的可能,也有可能是98%,也可能60%。目前數學學科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已經廣泛應用於科學的各個領域,經濟、農業、醫療、氣象預測等等。
我說,明天太陽會從東方升起,十五的月亮最圓。大家通常認為這是一個既定的事實,而從來沒有認為這是一種預測。事實上,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擁有了這樣的本領,預測每天太陽升起的位置以及正午太陽的角度;月亮的位置以及月亮每天的不同形狀;還有精準的24節氣的具體時間。
這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既定事實,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人們逐漸擁有的預測未來的大本事,包括了太陽、月亮,以及星空的運行。這些天體的運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球的氣候特點,比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變化。
《易經》相關的天體運行內容可參見我的文章:
從天文曆法學的角度讀《易經》,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易經》就是在講天文曆法,具體講述的是太陽、月亮、星空如何轉動的科學規律,是以站在地球視角來講述,而這些規律與現代天文學講述的內容,存在驚人的一致性,甚至還有比今天更加超前的研究結論。所有這些,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眾所周知,我們的祖先對於天體的運行規律研究,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為古人靠天吃飯,更因為古人發現了很多天體運行對於人體運行影響的奧秘。
在我國古代,有很深的「天人合一」觀念,因此同時認為天體的運行,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人類社會的運行。這樣的觀念是否科學,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也是未來科學的探索方向。
在現代科學研究中,關於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有現代學者將其評價為超前的系統論,或者系統控制論。我對此的看法是,生命來源於自然界,來源於我們人類生存的這個宇宙。因此,我們人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小到生命的分子結構,大到太陽系的行星運轉,都是逆時針的螺旋狀,單從形狀意義上看,人體的DNA結構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小宇宙。
再舉個具體的例子,人類成年女性的正常月經周期與月亮運行一樣,都是29天左右。更為驚人的是,大部分女性的正常行經期多在陰曆的初一前後,而排卵期多在十五前後。而這些,現在多作為科學常識存在。不僅人類,動物也是一樣,比如螃蟹在陰曆十五的時候蟹黃最為飽滿。對此,在《黃帝內經》中有如下記載: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總之,天體對於人類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大於我們普通認知的預期。也就是說,我們在讀文學作品時,傳說中的月亮總具有神秘的力量,這樣的傳說雖然有文學誇張的成分,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天體運行對人體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類的行為,影響人類社會的運行模式,這就是非常值得探索的內容了。
綜上所述,單從《易經》的天文學角度來看,《易經》從理論上可以實現對未來的預測,因為人類從文明之初就本具如此智慧。而我們對人類社會的預測,按照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觀點,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
仰望星空,我們了解宇宙,也是在認知自己;尋古探幽,我們接近古人,是為了更加知道自己。也許這就是我們今天仍舊在深入研讀《易經》,並如此著迷的源泉所在,這是一種神奇的內在力量,讓我們找尋,讓我們尋尋覓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