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學習,塑造著我們的性格。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生活充滿著酸甜苦辣,蘊藏著學問與智慧,就像一本無字的書。從生活中學到的,也能影響、改變我們的性格。
為此,你有怎樣的經歷、體驗和思考?以「學習與性格」為標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在主題班會上與同學交流分享。
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標杆作文
學習與性格
凡是所學,皆成性格。
——題記
人皆言學習可以長知識、拓眼界,卻未注意學習亦能冶性情、升格調;且學習並非限於璧沼,亦在乎山水之間也。哲人培根有言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其此之謂乎?
我生於書香之家,從小便被要求研習書法。初時,懵懂的孩童僅是墨戲塗字,在童年的趣味中添上一筆墨跡。漸漸地,總也練不好的蛇行般的字,也開始令我感到煩躁不堪。但每一次急躁擲筆之時,眼中忽然又映入那橫平豎直的字跡,於是我便再一次沉浸到那筆走龍蛇的魅力之中。等到金釵之年、狼毫制的毛筆已有三載年歲時,方才明白墨中韻味,於一次次的堅持中,不知不覺養成了不慌不忙、沉心靜氣做事的性格。也正是這看似平淡無用的性格,陪伴我走過舞勺之年,成為我學業上的良師益友,甚至使我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大獎。現在,我可以說,「習字使人靜心」。
從我還是個黃口小兒時起,我便對詩詞古文有著無理由的鐘愛。從小時的熟背三字經,到小學時的出師表、桃花源記,再到現在的莎士比亞與泰戈爾,無一不深深撼動著我的心靈。有一同窗之言說得好:「有的人背詩,背的是枯燥;而有的人背詩,背的是感動。」我見到了「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孤獨,「草木有本心」的清高,與「海內存知己」的豁達;詩文中那精妙的言語,與寄寓著情感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養成了我善於發現美、善於尋找感動的性格。人說,痛苦是別人施加的,而幸福是自己尋找的,那麼古詩文所帶給我的感性,便是尋找美好的金色鑰匙。現在,我也可以說,「讀詩使人靈秀」。
一次偶然的機會,也許是上天安排的必然,我收到了編程班遞來的橄欖枝。當時欣然跨進教室的我,怎會想到後來的路如此坎坷?初學語法時,一次課後作業便要花去我大半天時間苦思冥想,終於勉強通過結業考;接下來的算法與數據結構更是讓我目眩,動態規劃、二叉樹、圖論仿佛一座座橫亙在面前的大山,而我就是沒有神明幫助的愚公,只能一點點鑿石挖土,一步步艱難地踽踽前行。一個括號的位置,一個小小的語法錯誤,都足以讓我推翻整個程序重來。查資料,問前輩,即使我沒有別人那般聰穎,但我可以比別人更加努力!汗水與堅持換來的是不畏難題、永不放棄的性格,得到的是原本以為遙不可及的獎狀,令我受益匪淺。現在,我還可以說,「編碼使人堅韌」。
學習與性格,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學堂上,我們得到堅持;在書籍中,我們得到感性;在生活中,我們得到沉靜。有位名人說過,學習成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想,也許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吧?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八真小八鬥大語文,漢語言文學碩士,一線語文老師,12年教學經驗。
歡迎點讚、留言、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