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麥克盧漢的新異理論得到先知般的認證:新媒體的技術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類的認知方式和人際關係。網絡時代,所有人都是傳媒人,所有人都是作者和受眾。黃春明的筆觸還來不及伸展到新媒體時代的傳媒人,但只要網絡深處,還在傳遞著憨欽仔的鑼聲、坤樹的鬼臉、黃君的翻譯、馬善行的企劃以及現此時先生的自信,小說家對這類人物的人性尊嚴的關懷,就仍然啟發吾人的深入思考。
那些轉移到網絡空間的公民寫作,那些巨型防火牆的構築與翻越,那些網絡的詐騙和欺凌,那些網絡資源的壟斷、佔有和挪移,那些自閉症的宅男宅女,那些精神分裂的鍵盤俠,那些邊界移動的虛擬的共同體,那些稍縱即逝的圖像和聲音,……我想思考的重點依然是吾人在網絡時代的主體生存方式。傳媒人的生存悖論,即所謂非存在的存在,將更為深刻地困擾著我們。
二○一五年九月三十日初稿
十二月九日改
注釋:
(1)劉春城:《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臺北元神出版社,1987年,頁233、259.
(2)McLuhan, Marshall,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An Inventory of Effects.(New York: Bantam Books, 1976), p31-35.
(3)黎湘萍認為:《兒子的大玩偶》形象地再現了Admass社會降臨鄉土中國的雛形。所謂Admass,是英國學者J.R.Resdcy於1955年創造的概念,用於指稱「受廣告影響的社會」,並把admass作為「大眾消費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它的「整個經濟、社會和文化制度被一種消費物質商品的動力所支配和滲透,而這種動力所反映的是廣告撰稿人大肆宣揚和大眾傳播媒介過分渲染的幻想世界。這一制度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形成一種壓制創造性和個性,歪曲人類真實感情需求和情緒的一種閃閃發光的消費社會。」《現代消費社會的另類敘述——論黃春明小說的現實主義價值》,《文學評論》,1999年第3期,頁115。
(4)《鑼》,《黃春明小說選》,潘耀明、原甸主編,《世界華文文學精度文庫》,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9年,頁218-310.
(5)《兒子的大玩偶》,《黃春明小說選》潘耀明、原甸主編,《世界華文文學精度文庫》,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9年,頁138-166。
(6)《兩個油漆匠》,《黃春明電影小說集:兩個油漆匠》,(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
(7)《莎喲那拉,再見》,(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8)「黃春明的日文不錯……那時臺北廣告公司幾乎都沿用日本制度,從日本學習廣告技術,上上下下滿口日語和日式美語,也運用日本那一套管理觀念,——員工必須絕對忠於公司和工作,只是避而不談對員工的照顧,鄉下人請長工還講一點道義,臺北的工商界是決心不顧了,而我們就憑這些廉價易得和勤奮不懈的勞力創造了經濟奇蹟,……黃春明這個廣告奇才,在那時已看出工商界的毛病,無非都是美日資本社會對付開發地區的伎倆,假本地資本者的手做代理人,來剝削一般勞苦大眾罷了,跟日據時代並無差別。」參見劉春城:《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臺北:錦德圖書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頁251。
(9)黃春明:《小寡婦》,(臺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
(10)黃春明:《現此時先生》,(臺北:《聯合報》副刊,1986年3月4日)。
(11)Benjamin, Walter, "The Storyteller reflections on the Works of Nikolai Leskov", in Illuminations, p83-111,New York: scho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