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論怎麼忙,都得寫段話。
2011年1月11日,殲-20首架技術驗證機首飛,加上此前2007年1月11日我國首次動能彈反衛星試驗,2010年1月11日,我國首次中段反導試驗,1月11日就成了眾目期盼的「節日」,儘管都隔10年了,大家還是翹首以盼,轟-20?殲-35?雙座殲-20?哪怕重大部件比如渦扇-15上機?都天黑了,「前方」靜悄悄啊!
但不妨礙1.11成為一種圖騰,每年還是盼,全然不顧這些年運-20、直-20、FC-31......首飛都不在這個日子,「遼寧」艦、「山東」艦航母、055型萬噸驅逐艦等等一眾大神級裝備也都沒選這天為重大節點,但全不妨礙。
為什麼?
因為殲-20的出現太意外了,首飛飛行員李剛說:2011年1月11日下午1點11分起飛。這八個1,如果不是有意為之,則天然帶有某種孤傲的神秘色彩,一種適配殲-20橫空出世的經典絕配。
老實說,2010年12月底,當這張照片出現在網上時,反應是既驚訝又不信又急待相信。
「我國研發隱身戰機?這尾翼上的大紅五星塗裝不符合我國常規啊?我國有能力研發超過蘇-27的重型隱身戰機?......」腦袋裡冒出的問好太多了
確實太快了,2006年,我國剛剛官宣三代戰機殲-10服役,這才幾年?1992年,我國才採購了俄羅斯的蘇-27SK/UBK,可謂剛剛用上三代機嘛,按殲-7、殲-8的裝備和改進進度類比(時長超過30年),吃透蘇-27,玩轉蘇-27起碼也得20年,在採用相關技術優化殲-10,啟動隱身戰機研製,那應該是2020年-2030年之間的事情,可是,這才2010年底呢!
如果可以穿越,那可以告訴每一個人,在接下來的10年中,你將見證奇蹟。
那時候美國人確實認為,中國在2020年之前,不可能研製出隱身戰機,所以果斷地在2011年關閉了F-22的生產線。
俄羅斯蘇霍伊匆忙上馬T-50(蘇-57驗證機),在計劃中將中國、印度列為將大量引進的國家,買了大批蘇-27、蘇-30不算,拍扁了再賣一次或N次,這買賣非常現實可靠。
然而,現實是中國殲-20在2017年開始正式列裝,俄羅斯則是在2020年底才拿到首架裝備型蘇-57,印度則採購了法制陣風過渡,儘管往蘇-57項目投了不算小的資金,但並未見確認訂單,甚至連意向訂單都沒見。
當年不相信是有依據的,殲-7這種米格-21-13的仿製型號,從1966年1月17日首飛,到真正堪用幾乎耗了20年之久,80年代初引進英意以等國雷達等設備,不斷學習模仿,才有了全天候作戰能力和可靠的近距格鬥優勢,被巴基斯坦空軍誇為「小F-16」已經夠安慰了。
至於重型戰機,那就把單發改雙發,能作戰半徑大點兒,推力更強些,多帶兩枚飛彈就行,剛開始的殲-8I也還是白天型,1996年首飛的殲-8IIM,裝備了引進俄羅斯米格-29的「甲蟲」雷達,R-27半主動雷達中距彈,才具備基礎的中距攔截能力,當然,這還是出口型號。
1996年,這一年讓人想到什麼?引進首批24架蘇-27的第四個年頭,臺海危機,殲-10尚未首飛。美國YF-22原型機1990年實現首飛,臺灣地區則是即將得到大量的幻影2000、F-16,日本早已裝備F-15J,韓國1994年引進F-16生產線,印度1981年得到米格-23,米格-25,1986年得到米格-29......
這巨大的代差鴻溝,有人說30年,有人說50年,也有人說永遠追不上了......
這不是胡說八道,這是殘酷的現實,美日俄已經將相控陣雷達裝機,我國還未掌握上一代的脈衝都卜勒雷達;國際先進的渦扇發動機已經實現推重比10一級,我國拿得出手的還是渦噴-13;翼身融合、大邊條、玻璃化座艙、大氣泡座艙蓋、中距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大離軸角截獲和發射能力短距格鬥飛彈、頭盔瞄準器......這一切,算算得花多少年研發?而且,強國不會停下來等你。
引進蘇-27之後,等著引進蘇-57,重新成為蘇/俄系裝備國,不是不可能,當年也有放棄殲-10,省下錢繼續採購蘇-27的觀點。
但我們超越了,創造奇蹟了,除了殲-20,2020年,我們居然擁有了2艘航母,更有1-2艘彈射型在建,擁有了世界第二大的相控陣雷達驅逐艦隊,擁有了北鬥全球定位系統,擁有了自己的大型運輸機運-20,通用直升機直-20,擁有了自研的機載大口徑主動相控陣雷達,世界上領先的雙脈衝發動機遠程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第四代先進格鬥空空飛彈,落後的大陸軍變身全機械化/數位化部隊......
這不是夢,但勝似夢,這是迎接兩個一百年的盛世中國......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李蘇寧 編輯:範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