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娜
課堂上,老師問:
如果,假期裡,只有你一個人在家,父母下班回來,發現他們放在抽屜裡的1000元不翼而飛。
你也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
那你是希望父母認為你沒看好門,導致屋裡進了賊,把錢偷走了,狠狠揍你一頓,還是希望他們認定你偷了錢,拿去玩遊戲買零食?
60多個孩子一起回答:「請狠狠揍我一頓吧。」
1
這兩天,遼寧瀋陽和河北石家莊的疫情,都有點嚴重。
所幸的是,當地政府非常重視,全城核酸檢測,高危地區封鎖,還申請外來醫護人員馳援相助。
辛苦了醫護工作者,還有當地基層幹部。
但,今天,不聊疫情——我們戴口罩,不亂躥,不傳謠,好好工作,認真做事,就是最好的抗疫。
我們聊一個和孩子有關的問題。
這個問題,要從被掩埋在疫情反彈和娛樂八卦熱搜下,一個逝去的小生命聊起。
安徽省潛山市王河鎮初中生小怡,今年剛滿13歲,是雙胞胎姐妹中的妹妹。
女孩小怡
剛剛過去的12月底,學校組織了月考,小怡政治開卷考試,考了100分。
按常理,哪怕是開卷,100分也是令老師高興一件事兒。
但班主任汪老師,對此提出懷疑:
先是打電話給小怡的爺爺,問孩子是不是做過同樣的試卷,或者認識其他學校的學生,提前知道了考題。
得到否定答案後,汪老師又和其他老師一起,先後幾次把小怡從教室喊出來談話,有次孩子當場就委屈得哭了。
最後,老師決定讓小怡和雙胞胎姐姐小樂,重考一次。
這一次,小怡考了98分——錯了兩個小題,但和第一次成績誤差不大。
小怡姑姑的解釋
12月31日,全校月考成績揭曉,總分720分,小怡考了639分,位居全年級第一。
1月1日,元旦佳節。
中午吃罷飯,小怡還好好的。
但下午3點多,家人發現她不見了,開始四處找她。
晚上6點多時,村口的池塘裡,飄起了小怡的羽絨服。
13歲少女投塘溺亡了。
警方排除他殺。
家人說,小怡的自殺,和班主任誣賴孩子作弊有關。
小怡平日活潑可愛,父母忙於生計,她和姐姐多跟隨爺爺奶奶長大。
事發前,她雖然沒有考過全校第一名,但成績一直不錯。
家人也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近期還專門給雙胞胎姐妹報了輔導班,補習英語和數學。
這次考得這麼好,卻被班主任懷疑作弊,又是調查又是補考,又是當眾提出質疑,讓孩子感到很丟面子,以至於最後走向極端。
這件事兒發生後,媒體採訪小怡就讀的學校,校長否認重考一事,但又說上頭「在統一口徑」。
這,讓小怡家人非常寒心。
小怡留在QQ空間裡的最後一句話是:
「考試正常發揮,考得好怪我嘍?」
小怡的QQ空間
13歲的女孩,考了全年級第一,因為被懷疑作弊,而投塘自殺。
這在很多大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這,讓我想起發生在去年的另一樁悲劇——
2
2020年11月7日,上海高三女孩欣欣留下一封遺書,跳河身亡。
在家人眼裡,欣欣也是一個溫柔懂事的孩子。
欣欣
出事那天凌晨兩點,她還在房間熨衣服,整理屋子,更新了微博。
凌晨3點,她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我沒有早戀,有點不開心,就醬。
配圖是一個卡通人物坐在車上,圖片中配有一行字:「我上路了,886。」
凌晨4點,她來到河邊,跳入冰冷的河水裡。
家人發現她的遺書時,為時已晚。
在遺書裡,女孩這樣寫道:
再見啦,這個可愛的世界。
我沒有早戀,也沒有作弊,請不要無端懷疑我了。
欣欣的遺書和她向朋友的傾訴
和朋友的聊天記錄裡,欣欣幾次提到老師總是懷疑她:「考好了是作弊,考不好是早戀。」
這讓她覺得被惡意揣測,心裡非常難過。
在親朋的眼中,欣欣是一個非常善良、非常有同理心的孩子。
她反對歧視,反對道德審判,反對用「胖子」給人貼標籤,想給遭受不公的人一個大大的抱抱。
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選擇在凌晨4點,結束自己的生命。
看到這裡,恐怕有人會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動不動就自殺!」
果真如此嗎?
為了從深層探究13歲小怡和17歲欣欣,還有那些被誤解刺痛的更多孩子的心理,我決定講一個在課堂上聽到的故事——
3
在一堂《孩子,我要怎麼愛你》的課上,老師給我們分享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她受邀去給青春期的孩子上心理課。
課堂上,她問了孩子們一個「假設的問題」:
如果,假期裡,你一個人在家,父母都去上班了。他們回來後,非說放在抽屜裡的1000塊錢,不翼而飛。
你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但他們就認定是你的問題。
那麼你是希望爸媽覺得你沒有看好門,導致有陌生人進來,偷走了這1000塊錢,然後盛怒之下,把你打一頓。
還是希望,他們懷疑你:「肯定是你拿了這1000塊錢,偷偷玩了遊戲買了零食!」
令老師沒有想到的是,臺下的60多個孩子,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是狠狠揍我一頓吧。」
這,當然只是個假設。
但這個假設,卻道出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質:
把自尊和清白,看得高於一切。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們寧肯用命去糾正大人的偏見和傲慢。
那麼,在證據不足或事實不明的情況下,大人為什麼愛不打問號地懷疑孩子,並盲目地斷定肯定就是孩子搗的鬼呢?
真相是:很多時候,是大人們缺乏信任的能力。
一個成年人對別人和他事是否信任,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有沒有充足的安全感,對自己是否信任。
比如,學生考了高分,老師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懷疑學生作弊,本質上他懷疑的是自己的教學能力:「我不配教出這麼優秀的孩子。」
比如,父母錢包裡的錢丟了,父母在沒有查清事實的情況下,懷疑自己的孩子偷走了,本質上他懷疑的是自己的養育能力:「我不配擁有誠實的孩子。」
因為,當一個人無法信任自己時,他連自己能得到善報和善果,也持懷疑的態度。
而匱乏信任的關係——不管是師生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都很難建立強韌的連結,也很難透過種種衝突,看清青春期少年的特質。
4
在《我站在你這邊:解決和十幾歲兒女的衝突》一書中,作者簡·尼爾森提到這樣一個觀點:
對於十幾歲孩子來說,在同齡人面前的尊嚴和認可,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父母和老師無法認識到這一點,在同齡人面前做傷害他們尊嚴、否認他們價值的事情,就會給孩子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不信,可以想想武漢那個14歲初中生,在學校被媽媽當同學的面兒打了幾個耳光後,就跳了樓。
非常遺憾的是,由於十幾歲的孩子,正是處於矛盾衝突的青春期:
想逃離父母,又依賴父母;
想追求獨立,又渴望結伴;
想得到認可,又叛逆頂撞……
他們很容易讓父母或老師在不知所措的失控裡,忍不住對他們橫加指責,妄加揣測,疑神疑鬼。
而這樣的不當教育,只會把十幾歲的孩子推到我們的對立面,眼睜睜看著他們變得更加叛逆,跌落抑鬱,甚至自傷或犯罪。
「十幾歲孩子的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們遇到問題時,你第一時間向他們表明,你是和孩子站在同一邊的,是多麼重要。」
簡·尼爾森說: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哪怕,最終我們還是發現了孩子的問題,但我們的共情和守望,已悄然改變了事情的結局。
不信,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網友的留言:
他的確作弊了,但因為老師站在他這一邊,他竟然真的成了好學生,升入重點高中,考上大學。
寫到這裡,我還想起了之前重慶10歲男孩和奧迪車的故事。
故事裡,當很多人都懷疑是小新劃了奧迪車時,小新的父親劉濤,選擇和孩子站在一邊:
第一步,他沒有當眾斥責或毆打孩子,而是選擇關門教子;
第二步,他詢問兒子後,決定和孩子站在一邊,相信孩子所言屬實;
第三步,為了證明兒子的清白,他和民警老鄒一起翻看監控,尋找真相;
第四步,真相大白後,他再次站在兒子身邊,肯定孩子說真話的勇氣,並讓孩子從整個事件中,得到來自家庭和公權的正面信念。
是劉濤這樣的父母,讓我們明白:
遇到和孩子有關的任何事情時,為人父母或師者,要學會慢半拍,不胡亂懷疑,不隨便貼標籤,選擇和孩子站在一邊,穿透問題,找到方法。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和孩子站到一邊呢?
5
因為我平日的諮詢裡,多和青春期的孩子有交流,所以,有3點想法願意分享給更多人:
1
面對長大的孩子,我們要會示弱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我們要學會把「你為什麼這樣」,換成「告訴我發生了什麼」。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糾正的過程。
孩子出現問題,或者我們自以為孩子有問題時,不要大呼小叫,咆哮跺腳,歇斯底裡地質問:「你為什麼這樣?」
面對長大的孩子,我們要學會示弱:「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你願不願意告訴我?」
遇到天大的事兒,都該先問問孩子事情的來龍去脈,聽聽孩子的想法理由。
尊重的第一步,就是我們從內心裡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給他們說話的勇氣和機會:「我信你,你可以。」
2
在親情養育裡,加入友情的品質
李玫瑾老師在談到如何和青春期少年相處時,對家長們發出這樣一個拷問:
「當你想口出惡言,控訴孩子時,請認真想想,這話你會不會對你的朋友說,對你的同事說。如果你對朋友同事說不出口,那也不要對孩子說。」
我非常喜歡這個觀點,因為它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相:
好的親情,應加入友情的品質。
很多時候,我們對朋友、對同事都能好好說話,唯獨對自己最愛的孩子,缺乏耐心和信心。
因為最愛,所以肆無忌憚?
還是因為是自己生的,所以理直氣壯?
當小小少年成長為大大的孩子,大人們要從「我是老子」的執念裡,甘願退居到「交個朋友」的謙卑中。
3
帶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孩子當成問題
有問題的孩子,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孩子的問題,藏著父母修行的秘籍。
這是家教裡,最底層的邏輯。
當孩子表現出問題時,我們要感謝他用小小的身軀,詮釋來自家庭內部或學校教育的癥結。
然後,懷著這樣的平和與真誠,從自身修養、家庭關係、學習難題中,一一去解決難關,尋找答案。
而不是,給孩子貼個「你作弊」「你早戀」「你是個壞孩子」的標籤完事。
最後,和家有青春期孩子的老父老母們,分享這樣一段話:
謝謝你,願意當我的孩子。
我相信你,就如相信我自己。
我尊重你,因為你可以做好自己。
我選擇和你站在一邊,因為你的問題是我們共同的問題。
這不是一篇輕鬆的文字,感謝你們讀到最後。
也願你們點個「贊+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人一起守望青春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