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新作《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一本書管窺3000年前的「廟堂...

2021-01-20 紅星新聞

影響十萬人的《窄門》、《少城》作者、著名作家章夫,今日(9月20日),攜新作《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來到成都散花書院(文殊坊店),和現場觀眾一起分享新書中所講述的兩千年前塑造華夏精神的那些故事。該書從器物而起,窺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號;至諸子層面,尋找支撐五千年不曾斷裂文明的精神內核;終於秦漢之際的烽火,發現中華民族風骨之所在。書中,章夫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訴說公元前歷史的同時,將中華民族傳承五千年的精神進行深入的剖析;又將這些深層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語句呈現於紙面,為讀者掀開歷史的迷霧,發現在歷史中傳承著的中國文化。為何要寫一本關於公元前的書籍?遠古時代的歷史對於現如今而言,有什麼意義?今日,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了章夫,向其尋找答案。

9月20日,章夫新書發布會在成都散花書院舉行。

歷時五年

它本是《看歷史》雜誌的專欄文章

對於章夫而言,《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一書的完成,完全是機緣巧合。

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5年前的初夏,《看歷史》雜誌執行總編苑海辰找到他,希望他能在雜誌上開一個專欄,名字已經想好,就叫「史記」。「我當時一驚,連說使不得。」章夫推脫說道,「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最多就是一個歷史愛好者,遠談不上研究。」而苑海辰堅持認為,他們要的就是比較好看的歷史隨筆,不是那種書齋裡出來的專業爬梳。

最後,章夫還是接下了這個「活」。章夫說,主要出於三點考慮,一是興趣所至,這些年雜亂無章看了一些東西,不系統,也漫無目的,可以趁機系統梳理;二是職業使然,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這些年他寫了不少「初稿」,內心有了某種情愫;三是自我加壓,章夫強迫自己不斷學習,從書本上學,從不斷考古新發現中學。每每為了一個典故,翻閱數十本書成常事,為一篇文章常常擱筆一段時間方找到靈感,重新提起筆來也成為常態。

章夫在新書發布會上分享創作幕後故事

不知不覺,章夫在這個欄目中堅持了五年,竟寫了40篇文章,「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其實是一本讀書筆記。因為閱讀的習慣,我特地將這40篇獨立成篇的文章分成了六個篇章,冠名以風雅頌、桃李杏、精氣神、松竹梅、天地人、江湖海。」章夫說,在他的潛意識中,這六個看似毫不關聯的詞組,組成了先秦時期的血緣與紐帶,也成為徘徊在「廟堂與江湖」的主題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專欄文章在《看歷史》雜誌面世後,形成了巨大影響力,大部分被中國作協主辦的《作家文摘報》選載,2018年封面歷史頻道還特地給他開了「章夫讀史」專題。「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歷史研究專家,我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因為職業的原因,『雜』是最大特色:讀書雜,寫作雜……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只是一個信息整理者。」章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40篇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力圖通過歷史細節去考量每一個歷史事實。「這是一項苦差事,為了一些歷史場景,我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又力所能及地到訪一些歷史現場,史料大多生澀,所以這樣的隨筆要生動地呈現起來,一點兒也不輕鬆。」

從任何一個角度進入先秦歷史

都會見微知著,為然開朗

「研究公元前的歷史,就像萬裡黃河的源頭在唐古拉山,源頭是最清澈的。」章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先秦文明作為中華文明初始的文明,誕生了孔子、老子、孟子等讓後世敬仰,無法超越的人物。同時,站在世界層面上來看,在先秦時代,還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人。

為什麼能夠在這個時代誕生如此多的先賢?章夫解釋說,先秦時期是文化的源頭,那時並沒有很多條條框框,是人類文化最勃發、最活躍的時候,讓中華民族幾千年都受用不盡。「相反,漢、唐、宋以來,在文化上的貢獻,遠遠不及先秦,這個是我喜歡研究先秦的原因。」章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先秦時期離我們既陌生又熟悉,很多人講述不清楚。所以,通過這40篇隨筆,從某個小的角度切入,以模擬的視角來講述那時的故事,「我們需要帶著不論成敗的心態來看歷史,歷史才會更有溫度。」

9月20日,章夫新書發布會在成都散花書院舉行。

在和紅星新聞的對談中,章夫對講述先秦時代的歷史故事很熱衷,其中,他談到了和四川人有關的古蜀國。

古蜀國跟秦朝打了一百多年,這期間,蜀國交通閉塞,信息閉塞,天府之國因其自然資源豐厚,人民小富即安,而為王為官者,都不思進取,偏安一隅。那時古蜀國的邊境包括四川廣元延伸至今陝西漢中,末代古蜀國君在一次狩獵時,得瑟地炫耀自己的兵力,秦惠王便由此探清楚,古蜀國的國力兵力,為滅蜀國做好了戰略準備。「秦惠王率軍經金牛道(今陝西勉縣,越棋盤關進四川,經朝天驛往劍門關),攻打蜀國,蜀王親自率軍在葭萌抵擋兵敗後被秦軍殺死,之後蜀國滅亡。在今天歷史觀看來,蜀國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進步。」章夫說,蜀國滅亡90年左右後,秦國一統天下,定巴蜀郡。蜀國作為物產豐饒的糧倉大後方,為最終的大秦王朝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從任何一個角度進入來看先秦歷史,會覺得見微知著,豁然開朗。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操慧評論:文中雖然定位於歷史散記,但它聚焦於細節以及大與小、點與面、靜與動等哲學觀,從新敘事的角度詮釋了一種新的歷史書寫狀態,不討論真偽對錯,只是提供我們一種動態的以小見大的觀照視野,體現了作為新聞人的歷史觀和書寫選擇性策略,擴展了我們對文化、對歷史本身的解讀,給人啟迪;對應到新聞表達中的細節,它為史記定格了珍貴的資料和價值判斷的線索,可以融通歷史、文學、新聞的寫作表達邏輯,所以抓住細節,呈現細節,是豐富與賦予新聞與歷史理解的重要切入口。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攝影記者 劉海韻 編輯 張世豪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像梅長蘇的病嬌腹黑男主,《袖手姻緣》一生執手相看廟堂江湖
    這期小編要為大家推薦的是「像梅長蘇的病嬌腹黑男主,《袖手姻緣》一生執手相看廟堂江湖」,書荒快來關注收藏吧!《袖手姻緣》作者:布衣祺《袖手姻緣》是一本古言甜寵文,也是一本病嬌男主權謀文。前朝遺孤的男主葉修和敵國公主的女主沈墨瞳相遇,在一場場對弈中,最終攜手逍遙江湖。沈墨瞳出身將軍府,啞有笑疾,但神志清明。
  • 進廟堂我是極少叩拜神像……
    進廟堂我是極少叩拜神像的。一是不懂人家規矩,二是不大信鬼神之說。——我在沛縣時候,有次去了道家老子修為之所——「老子故居」。裡面供奉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三清法相真身。開門往右一丈之地,裡坐一老道,年紀五十上下。本來我檻外觀望,老道起身把我這「檻外人」給引了進去。言:「沒關係,進來看。」 東張西望,我看三清神像。老道開口:「拜拜!無妨事。」然其說。
  • 農村俗語「門前有水是寶地,開門見山是廟堂」啥意思?
    於是,就為此農村便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老話和俗語,如「門前有水是寶地,開門見山是廟堂」,就是其中之一。這句老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三農老人就來為大家解釋。~~「門前有水是寶地」,是說農村人建造自己的家園住房的時候,必須要選擇有水源的地方,要依山傍水而建,是最好的風水寶地。大家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人是離不開水的。
  • 《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講述初唐往事 李世民稱虞世南為...
    《孔子廟堂碑》刻成後,曾以拓本進呈唐太宗御覽。據傳,太宗觀後拍案稱奇,龍顏大悅,隨即將王羲之當年所佩的「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官印賜給了虞世南。  對這件事,西北大學教授黨晴梵曾賦有詩文:「永興師法永禪師,一代宗風儼在茲,墨本換將銀印佩,令人神往廟堂碑。」
  • 心裡想想就夠了,真正的江湖世界,你根本混不起
    你所嚮往的江湖,實質是一個收納了所有人性之惡的「潘多拉魔盒」因為受武俠小說的影響,寶馬輕裘、仗劍江湖、快意恩仇的江湖,在相當一部分人心目中是一個雖然虛幻但卻極其美好的世界。身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文學作品的刻意描繪,使得江湖總是以正義、真情、浪漫等正面形象,呈現在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眼前。
  • 快意恩仇,仗劍天涯,中國文人心中的江湖是怎樣的存在?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經講過歷史意義上的江湖,那個江湖是一種具體明了的社會存在方式,是一個能夠上達廟堂,下抵鄉村的「中介」社會。但是在真實的「江湖」之外,亦存在著一個由歷代文人所撰寫出的具有英雄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學意義上的「江湖」,這個江湖可以是少年劍客鮮衣怒馬馳騁人間,也可以是失意文人寄情山水,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烏託邦世界。總而言之,千古文人江湖夢,文學筆下的「江湖」別有一番滋味。
  • 埃及出土30具3000年前保存完好的木質棺槨
    新華社10月19日消息,埃及文物部19日在南部城市盧克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埃及考古隊近期發掘出30具3000年前的木質棺槨。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穆斯塔法·瓦齊裡在發布會上說,有關這批棺槨的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於兩個月前,棺槨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10世紀古埃及第22王朝,距今約3000年。
  •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古代廚娘,並不僅僅戰鬥在「廚房」,還可入得廳堂!在我國的廚藝美食界,有一本名氣很大的菜譜,叫《浦江吳氏中饋錄》。「中饋」,指主婦家中供膳諸事,今所言「家常菜」「私房菜」。
  • 全景武俠劇《一寸相思》開機 上演江湖傳奇
    高分「女性武俠IP」改編 紫微流年口碑之作受期待  《一寸相思》改編自女性武俠人氣作者紫微流年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山河動蕩、武林黑暗的年間,「少年隱士」左卿辭以江湖遊醫身份尋找遺失的朝廷重寶「山河圖」,由此結識了易容盜賊「飛寇兒」,之後兩人一同翻出一段江湖秘史。
  • 第二章 文明擴散的第一階段(至公元前1700年前)
    公元前3000年前,也許沒有多少人口以畜牧業為生。此後很長時間,草原地區對遊牧生活的適應也不徹底。例如,直到公元前900年,騎馬這種似乎很簡單的技術才變得普遍,也許因為馬鞍上的生活需要飼養馬匹,而且馬匹需要被訓練到被人騎上去而不至於驚慌,也需要訓練能夠始終駕馭馬匹的人,即便最初的結果都是野性的反抗,以及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 秦始皇是公元前200年,中華5000年,現在是公元2018年,那3000年去...
    再看公元前,秦始皇在位的時間是公元前200年左右。這樣一算,有幾乎3000左右的歷史不被人所知,但是中華上下5000年這個說法又真實存在,那麼那3000多年去哪了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5000年的這個說法是從哪裡開始算起的。按照之前我們算的,這個時間的起點要從秦始皇時期繼續往前找。再往前是春秋戰國,這一時期特徵是諸侯勢強,天子力弱。
  • 「八本經典武俠小說」把傳統武俠發揮到極致,即是江湖也是豪情
    「八本經典武俠小說」把傳統武俠發揮到極致,即是江湖也是豪情1,無敵黑拳。作者「大大王」。簡介: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一個武者的世界。生命的潛能在於自身的發掘。武道的追求……是自身的超脫。追尋真正的武道,追尋業已沒落的武道。這是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
  • 是源於3000年前周文王的一次徵伐嗎?
    遺址殘存城牆鄂侯國源於黃河流域?上古至夏商時期,湖北地區屬於黎苗族活動範圍。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西伯昌伐鄂。失去家國的鄂族人不斷南遷,直到荊楚江漢才擺脫了周朝勢力的侵迫。鄂族人南遷到湖北(以武昌區域為中心),不斷繁衍生息,是否是湖北簡稱「鄂」的原因呢?
  • 新疆青河縣發現3000年前的祭祀遺址,揭示出獨目人,擁有先進文明
    「獨目人」被記載於公元前5世紀時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一書中,相傳他們「勇悍善戰」,前額當中長著一隻眼,故名「獨目人」。他們在約3000到2500年前之間成為歐亞草原的霸主。遊牧民族的代表者獨目人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的歐亞草原東部及東緣。通過這兩處考古遺址的發掘,我們對當年活躍在歐亞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的經濟也是一種複雜經濟形態。獨目人能建造阿爾然大墓和三道海子遺址,顯然是很專業化的遊牧人群。
  • 公元前3000年埃及在建金字塔,中國人在幹嘛?我們造的他們沒有
    現存至今的金字塔大約有80座左右,修建於公元前3000年,整個金字塔都是用巨大的石塊製成,石塊之間嚴絲合縫,就像用水泥澆築成的一般。而且金字塔的內部結構也十分複雜,有些金字塔甚至到現在為止也沒能探索明白它們的內部結構。因此金字塔在當時的世界上來講,可以算是一個奇蹟了。金字塔的建立,是當時古埃及動用了數十萬奴隸,歷時幾十年才建築而成,這也從側面證明古埃及當時已經出現了等級森嚴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