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技之作掛在人民大會堂,卻難覓傳人,「東方油畫」傳承困局怎麼...

2021-01-20 上觀

有一項萬般考驗手上功夫的絕技,被譽為「東方油畫」,這就是「上海絨繡」。在特製的全棉網眼布上,匠人們用色彩豐富的羊毛絨線進行手工繡制,千萬個次第排列的彩點集成畫面,上海絨繡的色彩及生動程度絲毫不亞於畫作。絨繡起源於歐洲,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在上海沉澱並形成本土特色,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人民大會堂香港廳的上海絨繡作品《香港維多利亞海灣夜景》

 

每一項非遺,都因其稀缺性而名聲大噪,反之也受困於此。上海絨繡的處境亦是如此。一幅絨繡作品通常需要耗費技藝精湛的傳承人數月乃至數年時間,而目前上海僅有11位傳承人,平均年齡62歲,體力、精力大不如前。年輕人又因為絨繡耗時長、入門難、回報低等問題,不願踏足這個行當。因此,「不缺訂單,缺人才」的傳承斷代,成為上海絨繡發展的一大難點。

 

4月25日,一場關於「上海絨繡」如何傳承振興的研討會在浦東新區高橋鎮舉行。傳承人、非遺專家、文創單位齊聚一堂,為上海絨繡的傳承與發展出謀劃策。

上海絨繡被譽為「東方油畫」,具有用色巧妙、顏色過渡自然等特點

 

上海絨繡走進人民大會堂

 

絨繡在上海落地,可追溯至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當時,徐家匯天主教的修女在傳教的同時,開始將絨繡技藝傳授給孤女和浦東農村中的婦女,由此形成上海絨繡的源頭。到了上世紀30年代,隨著洋行與中國商人開設的花邊行、繡花廠興起,絨繡從業人數漸多,圖案和針法也一改傳入時的單調。繡娘推陳出新,眾多圖案新穎、針法多樣並具有裝飾性的絨繡日用品花片引得外國商人爭相收購,絨繡技藝至此在上海生根。

絨繡作品

 

「上海絨繡有表現題材廣泛、藝術效果獨特、觀賞性強等特點。」上海(洋涇)絨繡市級傳承人包炎輝形容,「遠觀色彩濃鬱,層次清晰,立體感強;近賞色彩豐富有變化,層次複雜而分明。」上海絨繡擅長表現名山大川、古典建築、城市景觀、民俗風情等,油畫、攝影作品都可成為其藍本。「一根根羊毛絨線,都要劈開重新組合,根據圖稿的要求拼色,就像調色板一樣。」儘管針法不算多,但因用色好、用色巧,上海絨繡的顏色過渡柔和自然,人物表情生動自然,幾乎可以與油畫以假亂真。

 

在技巧上,上海絨繡要歷經設計選稿、縮放、染色、上繃、繡制、質檢等多道工序,有繡、拆、劈、捻、拼、克、罩、撥、接、拉、盤、鑲等主要技法,尤以人物肖像見功底。1943年,上海絨繡藝術家劉佩珍運用絨繡的拼色工藝複色繡制,創作出第一幅絨繡人物肖像《高爾基》。這意味著上海絨繡藝術品與日用工藝品開始分流。1952年,美術專業出身的高婉玉繡制《史達林像》,在外購線色不能滿足繡制需求時,首次自行染色、配色、劈線、拼線、加色,使絨繡用線顏色從原先的幾十種增加至近千種,同時還運用圖稿打九宮格,按比例在麻布上打格放大直接繡制,解決了繡制人物肖像時色彩轉折過渡的難題,實現了絨繡技法的飛躍。

 

大幅絨繡作品氣勢恢宏,人民大會堂上海廳的《上海外灘夜景》《浦江兩岸盡朝暉》,重慶廳的《山城夜景》,國宴廳的《萬裡長江圖》,澳門廳的《中西薈萃·澳門之夜》,均是巨幅上海絨繡。

 

歷史上的輝煌期

 

「上海絨繡分兩大類,一類是藝術品,對色彩、技法、藝術性要求很高,繡出來的都是『孤品』;另一類是工藝品,不需要劈線,用色相對比較少,但有產量上的要求。」包炎輝說。

 

在歷史上,上海絨繡一度十分輝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繡娘生產的鞋面花、粉盒面、提包面、靠墊等圖案繡品及拖鞋、手提包等半成品絨繡花片陸續出口;陸家嘴楊家宅人楊鴻奎創辦的「謙利」「公信」「興泰」「偉公」「太平洋」洋行的繡工人數達300人,月產品已達1000餘件。新中國成立後,位於陸家嘴的紅星絨繡廠和高橋的東方絨繡廠成為兩大絨繡生產基地。包炎輝便曾任紅星廠廠長。「紅星高檔藝術品量較多,東方出口量比較多,兩家工人都超過200人,出口金額都超過1500萬。」他說,「最忙碌的時候,全部人加班加點,廠長也不例外,因為船就停在港口等著。」

唐明敏(左)與包炎輝

 

上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兩家絨繡廠歷經兼併、重組,由於盈利情況不佳,最終歇業。1998年,包炎輝聚集一批退休、待退休、協保、流失系統外的絨繡技術人員,2000年註冊成立上海黎輝絨繡藝術有限公司,在浦東新區洋涇街道涇南路重組創業。當時的第一桶金,就是如今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廳的《上海外灘夜景》。

 

然而,近20年過去,從初創時期的20餘名員工發展至今,只剩下6位年事已高的傳承人。「絨繡的問題不在於沒訂單,而是有了高端藝術品的訂單卻沒人做、來不及做。」這是絨繡傳承人的共同心聲。一件巨幅絨繡藝術品往往需要傳承人協作完成,耗費時間從數月至數年不等,由於純手工繡制,難以用機器取代,在人手有限的情況下,只能來了大訂件,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包炎輝並非沒想過補充人才,公司曾招聘了5位年輕人,4個大學生、1個中專生,最久的一位也只待了兩年,就被行業內的其他公司以更高待遇挖走了。類似的困境也發生在山東煙臺絨繡身上,上海與煙臺都是絨繡的主要產地,兩地在轉型期都面臨後繼無力的局面。

 

傳承人年事已高

 

經統計,上海絨繡現有傳承人11人,平均年齡62歲;其中洋涇街道國家級1名、市級2名、區級1名,平均年齡67歲;高橋鎮市級3人、區級4人,平均年齡58歲。「大家都在問我徒弟在哪裡?我今年62歲,年齡越來越大,我的夢想就是趁眼睛還能看,體力還行的時候,找一位接班人。」上海(洋涇)絨繡國家級傳承人唐明敏說。

唐明敏正在繡制《創世紀》,她的願望是儘快找到一位徒弟,接她的班。

 

2007年,上海絨繡由浦東新區作為非遺項目立項保護;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由黎輝公司(洋涇街道)、高橋鎮共同保護。浦東新區現有兩個傳承基地,其中,上海絨繡洋涇保護傳承基地於2009年成立,後於2012年遷至現址,1層為傳承人作品展示區、2層為大師工作室和生產車間。位於高橋老街的高橋絨繡館2009年正式揭牌,保存並展示了300多件絨繡藝術品及相關史料。

 

「絨繡現在沒有職業經理人、沒有營銷人才。任何一個產業,如果沒有市場機制支撐,可能就是陽春白雪,只能自娛自樂。」高橋鎮鎮長黃克鵬說,原先的絨繡廠執照還在,但因為缺少從業者而沒運作起來,只能作出租之用,「絨繡傳承也要會吆喝」。在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勤建看來,上海絨繡傳承應從三方面著手。其一是技術的創新,如果不在材質、針法上繼續提高,技藝很容易走下坡路。其二是提高絨繡審美情趣,作為一項源自歐洲的手工藝,絨繡作品構思以古典主義寫實作品為主,這是否跟得上當下審美及時代需求,同樣值得商榷。「最重要的一點是,絨繡傳承要靠民族文化的參與,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刺絨繡,自然而然就傳了下來,現在生活中大家沒這個愛好、習慣了。」

上海(洋涇)絨繡國家級傳承人唐明敏繡制絨繡作品

 

據悉,浦東新區計劃推出上海絨繡振興計劃。目標是3年內開設上海絨繡研培工程,為傳承人隊伍注入新鮮血液;5年內培育絨繡大師知名品牌,提升上海絨繡在長三角、全國的知名度;並於10年內建成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銷售平臺,提高國際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東方油畫」能否順勢騰飛,既留住技藝,也留得住人?這是一道留給時間來解答的課題。

 

相關焦點

  • 掛在人民大會堂的這幾幅畫,到底出自誰人之手,價值多少錢
    掛在人民大會堂的這幾幅畫,到底出自誰人之手,價值多少錢很少有人知道,人民大會堂是除故宮之外的另一座藝術品寶庫。在這裡,除了33個地方會議廳外,迎賓廳與宴會廳、國家接待廳、金色大廳等,都注重用書畫作品裝飾。北京人民大會堂是萬眾矚目的地方,其收藏和展示的作品也必然會受到人們的關注。那麼,怎樣的作品才有資格進入這裡呢?
  • 人民大會堂掛的幾幅畫,都是哪些畫家的畫作,價值多少錢
    故宮是收藏和展覽藝術作品的地方,而人民大會堂是開會和辦公的地方,所以沒有人會將它和藝術作品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人民大會堂中也有不少傑出的優秀畫作,我們也可以將它看作是一座精美的藝術品寶庫。人民大會堂有33個地方會議廳,還有迎賓廳與宴會廳、國家接待廳、金色大廳等。人民大會堂地位特殊,為了增加它的美感,我們用了很多的書畫作品來裝飾它。
  • 80後「耍牙」傳人:口含十顆獠牙傳承絕技(圖)
    如今,這一絕技瀕臨失傳,中國只有寥寥數人會這一技藝。薛巧萍耍牙表演。採訪對象供圖  而作為寧海平調耍牙的新生代傳人,纖弱秀麗的薛巧萍背負著「耍牙」百年來的傳承希望。「2006年,寧海平調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時我是耍牙年輕一代的唯一傳承人,頓生壓力與使命感。」  正是這厚重的使命感,使最初因好奇而走入「耍牙世界」的薛巧萍,打算擇此終一生。
  • 兩年時間,人民大會堂擦亮紅旗金字招牌
    還是人民大會堂,與兩年前發布紅旗品牌戰略時的趕考有著天壤之別,時隔730天之後,再次回到人民大會堂的新紅旗品牌,更像是考了滿分的答卷人。從2018年到2019年,從3.3萬輛到10萬輛。兩年時間,在車市受到極大挑戰的情況下,新紅旗創造了中國汽車行業的「旗」跡。也似乎只有人民大會堂才是褒獎創造「旗跡」的最適合的場合。
  • 「喜劇王子」吉星圓夢人民大會堂 璀璨登場
    活動海報  搜狐娛樂訊 據悉,今日由中共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金盾影視中心、北京紅寶典文化傳媒、中影星視(北京)國際文化傳媒主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型綜藝晚會《星光之夜》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辦,作為亞洲著名喜劇王子的吉星終於圓夢人民大會堂
  • 人民大會堂內設有何「門」道?低頭抬頭各有玄機
    今天,是全國人大會議正式開幕的日子,地點依然是在人民大會堂。芝麻君曾經寫過大會堂的前世今生,也介紹過大會堂裡的著名廳室。不過今兒個咱要聊聊舉行兩會時,大會堂裡的門道和講究。大會堂的「門」道說起人民大會堂,很多人的印象就是來自各地的人大代表,從天安門廣場走來,沿著高高的臺階,一階一階往上走,進入巨大的門廳。代表們走出人民大會堂 北京日報圖這個大家熟悉的場景,發生在大會堂的東門。
  • 2017「質量之光」年度質量盛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40萬張選票勾畫出2017年度質量記憶2017「質量之光」年度質量盛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質量」成為了核心詞彙。  12月23日,另一場以「質量」為核心詞彙的年度質量「大戲」——2017「質量之光」年度質量盛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讀者朋友們用40萬張選票,評選出了屬於2017年的質量記憶,評選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高質量「榜樣」。質檢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秦宜智出席盛典並講話。
  • 93歲科學家,工齡70年,這三次進人民大會堂他印象最深!
    1959年國慶前夕,他作為全國勞模,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1978年3月,他來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科學大會,他嘔心瀝血的技術成果受到隆重表彰。就在昨天,這位老人,再一次走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長期以來,陳俊武時刻聽從黨和國家的召喚,在攻克石油深度加工技術、設計建設世界首套煤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國科技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福祉作出重要貢獻。去年10月,中宣部授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陳俊武第一次走進剛剛建成的人民大會堂,這還得從小時候講起。
  • 中華老字號「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朱炳新簡介
    在傳承家族百年技藝,通過現代科技創新發展,挖掘、整理、研究,總結出朱家祖傳的七大銅雕技藝,把銅雕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傳統工藝美術重點保護品種和技藝。主要成就 中華老字號「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代表作品 雷峰塔、峨嵋金頂、洛陽應天門、人民大會堂香港廳銅門、普陀山南海觀音大殿、洛陽老君山、北京首都博物館、首部金屬書《共同的心願》等。
  • 北京復活民俗絕技(圖)
    馬晨攝   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會終於有了新傳人——前天,7位二十來歲的姑娘小夥兒正式拜老會惟一真傳弟子、76歲高齡的張全增為師。又一項瀕臨失傳的民俗絕技從此有了傳承的希望。區文化委主任許立仁介紹,他們把這當成保護、弘揚宣南文化的重要內容,開展民俗項目普查,尋訪身懷絕技的老藝人及其傳人,錄音、錄像、整理文字資料,還和地區單位、街道一起物色喜歡民俗文化的年輕人,扶持起一支支民俗文化隊伍。  今年,街道幹部找到五鬥齋傳人後,立即和區文化部門商量,要幫助老會尋找新傳人。以弘揚民俗文化為主的學明藝術團聽說後,立即響應,團裡練武術、雜技的小演員紛紛報名。
  • 雅尼北京音樂會11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國際著名音樂家、演奏家雅尼將於11月9日、10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兩場演出。
  • 這不是魔幻劇,而是一門藏在江山的絕技
    姜志謙是變臉絕活的老前輩張新錢老師唯一的變臉技藝傳人。他在婺劇團兩三年時間,只學了一齣戲——《火燒子都》。憑著戲中的變臉絕活,姜志謙成為當年的「名角」,演一次轟動一次。可惜,當姜志謙勤學苦練、演戲演得精湛入微、一心想要名揚全國之時,「文革」開始了。他被命令不準再演戲,改行當了一名工人。從那以後,姜志謙再也沒有碰過演戲,連聽也聽不得。
  • 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3名東航員工榮獲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1月24日,東航集團何超、沈莉、莊煜三位同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11月24日,東航集團何超、沈莉、莊煜三位同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 三奇醫療董事長在人民大會堂榮獲國家級表彰!
    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此次大會對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進行表彰,此次表彰中日照三奇醫療衛生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常申光榮地出席表彰大會,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 作為虛竹的傳人,洪七公卻未學到靈鷲宮上乘武學,原來虛竹不願意
    虛竹作為蕭峰的義弟,也承擔著傳承「降龍十八掌」的使命,畢竟蕭峰在臨終之際將「降龍十八掌」傳給了他一人。洪七公在年少之際,他的武學天賦就得到丐幫的認同,而且他的人品和能力也得到呈現,故而,在丐幫洪七公就是未來領軍人物的重要培養對象。所以,在他十多歲的時候丐幫就派遣他來到靈鷲宮,向虛竹學習丐幫絕技「降龍十八掌」。
  • 泉州民間絕技「弄鐃鈸」:傳承400多年 糅合武術雜技
    原標題:民間絕技「弄鐃鈸」:傳承400多年 糅合武術雜技 > 唯我獨尊 兩個鐃鈸一根竹竿 演繹幾十種招式 11日中午,安溪清水巖大殿門口,清水巖住持普光法師向記者展示了該絕技。 至今傳承400多年 學起來不容易 普光法師字如慧,俗家名字謝金盾,今年56歲。據其介紹,弄鐃鈸俗稱耍鐃鈸、耍鑼缽,是一種佛門技藝,因其場面熱鬧頗受民眾歡迎,而後傳入民間,在閩南、潮汕及臺灣等地都有。 據清水巖住持僧口口相傳,弄鐃鈸發源於唐文宗時期,清水巖弄鐃鈸技藝約始於明嘉靖年間。
  • 「我們叫龍的傳人」,這個說法是怎樣產生的
    他說,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髮、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龍的傳人」這一稱呼曾隨著一首《龍的傳人》被唱遍大江南北,中國人都認同自己是「龍的傳人」並以此自豪。其中強烈的文化認同顯然並非一首流行歌曲就能做到,而是來源於幾千年的文化積累和文化認同。「我們有5000年成熟的龍文化歷史,是有神話傳說支撐的。
  • 《龍的傳人2》收官"大魔王"於瀟獲冠軍實至名歸
    《龍的傳人2》國學老師蒙曼、酈波、王帆《龍的傳人2》國學老師為眾國學小將頒獎《龍的傳人2》「大魔王」於瀟喜提總冠軍中國網娛樂8月3日訊書香浸潤童年,閱讀傳承經典。九月,正是學生們收斂心思,回歸課堂之時。
  • 1972年,為防止日本代表團暗殺周總理,人民大會堂女服務員換成了...
    原標題:1972年,為防止日本代表團暗殺周總理,人民大會堂女服務員換成了中央警衛團 1972年9月,上臺不到80天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兩國籤署《聯合聲明》,恢復了邦交。 這場重大外交行動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直接指揮的。作為翻譯,我有幸參與其中,終身難忘。
  • 30幅俄羅斯油畫作品 在廈展出至2月28日
    油畫作品吸引觀眾駐足品賞。(中華兒女美術館供圖)  臺海網1月10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巨擘·俄羅斯館藏級油畫展日前在中華兒女美術館開幕,30幅作品出自諸多俄羅斯知名藝術家之手,大部分作品系首次來廈展出。  俄羅斯油畫與中國油畫淵源深厚,在業內看來,前者在題材、風格甚至美育體系上都對新中國油畫產生過影響。此次展覽精選的俄羅斯油畫,極具代表性,包括尼古拉·菲欽、梅爾尼科夫等名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