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國人大會議正式開幕的日子,地點依然是在人民大會堂。
芝麻君曾經寫過大會堂的前世今生,也介紹過大會堂裡的著名廳室。
不過今兒個咱要聊聊舉行兩會時,大會堂裡的門道和講究。
大會堂的「門」道
說起人民大會堂,很多人的印象就是來自各地的人大代表,從天安門廣場走來,沿著高高的臺階,一階一階往上走,進入巨大的門廳。
代表們走出人民大會堂 北京日報圖
這個大家熟悉的場景,發生在大會堂的東門。
它是人民大會堂的正門,正對著天安門廣場,迎著太陽升起,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大部分代表和委員就是從這裡進入會場的。
人民大會堂五門示意圖 京報網製圖
除了東門,人民大會堂還有南門、北門、西門(包括西南門與西北門)。
南門是媒體、工作人員入場口。
北門,則是我們所熟知的「部長通道」。
部長通道
國務院各部門主要負責人都要從此進入會場。
這是記者們捕捉新聞的必爭之地,也是兩會中最抓人眼球的地方之一。
部長通道是記者們的必爭之地
西北門設有車道,汽車可以開至大門口,是專為年事已高或行動不便的代表、委員所設。
這是周總理的意見,因為早期許多代表、委員年齡都在70歲以上,到東門走長長的階梯著實不便。
大禮堂的玄機
除了進門的講究,代表、委員們在萬人大禮堂裡的座次安排也有玄機。
萬人大禮堂是每年兩會代表、委員們共商國是之地,是中國最具政治意味的禮堂。
這裡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仔細考量。
北京日報 饒強/攝
大禮堂有近萬個座位,桌椅之間的縱向通道,要與主席臺保持垂直。
前排座位不能擋住後排的視線,每排椅子都要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這意味著每排桌子的弧度都不相同,幾乎每一張都是特別定製的。
示意圖
代表們都坐在第一層,各代表團團長在第一排就座,其他代表按照姓氏筆畫順序縱向排列。
每次大會都會對代表團的席次進行整體輪換,基本保證每屆五年的各代表團都有機會在會場中區就座,代表的座次也會隨之輪換。
2017年10月24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北晚新視覺圖
每一個代表的席位上都設有表決器和同聲傳譯設備。
代表席位上的表決器和同聲傳譯設備
在六屆全國人大之前,所有會議上的表決都是通過舉手和鼓掌進行,六屆全國人大起,最早在常委會會場安裝了電子表決器。
到1990年七屆人大三次會議時,綠紅黃三色按鈕終於出現在萬人大禮堂的桌子上。
綠紅黃三色表決器
代表們佩戴的紅色代表證,都安裝有記錄代表信息的晶片,識別晶片的是入口處的感應裝置。
如果當天大會有需要表決的議程,在代表進門的那一刻,代表席對應的桌子上三色按鈕就會亮起來;如果代表缺席,其原定的表決器按鈕就會保持沉睡。
上鏡率最高的面孔
兩會期間,人民大會堂裡除了萬人大禮堂,還有許多地兒是上鏡率極高的熟面孔。
位於人民大會堂三樓的「金色大廳」就是其中之一。
「金色大廳」本名叫「三樓中央大廳」,後因舉行總理記者會,記者們發現這裡雕梁畫棟,頗有皇家之氣,才開始稱其為「金色大廳」。 北晚新視覺圖
這裡不僅多次舉行過全國「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也是舉行國務院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地方。
政府首腦舉行記者招待會是新中國的一個傳統,周恩來擔任國務院總理時就開始了。
1988年,中央電視臺首次開始直播「兩會」記者招待會,總理在「金色大廳」答記者問的場景從此進入尋常百姓家。
說它是中國重大政經政策動向的「窗口」,一點也不為過。
金色大廳 北晚新視覺圖
除了「金色大廳」,一層的東大廳也是人民大會堂的標誌性門面。
還記得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在東大廳「亮相」嗎?
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歷次黨和國家領導人見面會都選擇在東大廳舉行。
背後巨幅國畫《幽燕金秋圖》,就是東大廳最顯眼的標誌。
幽燕金秋圖,由以畫風雄強著稱的國畫大師侯德昌主筆,上題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一詞「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描繪的是燕山山脈上長城的秋景,磅礴大氣。
兩會期間,需要向中外媒體開放的重要內室會議經常在此舉行,如國家領導人多次在此參加地方代表團審議。
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 新華社圖
東大廳會場中會議向中外媒體開放
說了這麼多,不知您是否「門兒清」了呢?
來源:芝麻匠通訊社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