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成立了教師讀書會,校長邀請我去與讀書會的教師們座談。座談中,有的教師認為,閱讀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不適合一群人聚在一起共讀。我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確。
在我看來,閱讀可以分為非專業閱讀和專業閱讀。非專業閱讀就是讀自己喜歡的書,你喜歡小說,我喜歡散文,我讀點勵志的雞湯,你瞥幾眼花邊新聞。這樣的閱讀,自然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確實算得上是件「私人」的事情。專業閱讀則不然,在很多時候是讀「有用」但自己未必喜歡的書。有些書,因為專業成長的需要,不管個人喜歡與否,都必須逼著自己讀下去。也就是說,專業閱讀在初期大多帶點「苦讀」的味道,屬於需要性的閱讀。這樣的閱讀,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往往很難啟動或者堅持下去,團隊共讀就顯出了獨特的優勢。下面,我以「敘事者」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為例,談一談我所理解的教師團隊共讀。
「敘事者」如何共讀一本書
2010年春天,我開始致力於教師群體的閱讀和寫作推廣,組建了很多基於學校的教師讀寫小團隊。2016年,依託一次教師寒假讀寫挑戰活動,我倡議成立了「敘事者」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兩年來,「敘事者」主要遵循了四大常態行走方式:一是「敘事者·共讀」,每月共讀一本書;二是「敘事者·共寫」,每周撰寫一篇教育敘事;三是「敘事者·講堂」,每月聆聽一次主題講座;四是「敘事者·研究」,倡導每人尋找一個研究方向。
「敘事者」是一個開放的民間教師成長組織,旨在為每一位願意成長的草根教師提供抱團發展的環境和機會;「敘事者」又是一個嚴謹規範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隊,不僅有嚴格的考勤和監督約束機制,還有一套科學完善的成長課程。吸納、包容和營養,正是這些元素,「敘事者」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教師,至今,成員已經超過1700人,初步形成了個人、學校、區域三個層次的成員主體,越來越多的教師從這裡走向了讀寫之路。
「敘事者·共讀」的核心理念是「深度擁有一本書」,追求閱讀的深度、信度和效度。為此,「敘事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共讀方案,分為三大環節。
環節一,選書。
選書是團隊共讀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讀什麼樣的書,什麼樣的書值得共讀,都是一件十分考驗團隊智慧的事情。「敘事者」在選書時充分尊重團隊成員的意見,一般是在學期開始之前的一個月,通過微信公眾號、QQ群等平臺發布「薦書」公告,發動全體成員推薦自己最喜歡的書。同時,團隊還會邀請知名的專業閱讀人士、媒體讀書欄目的編輯等向「敘事者」推薦圖書,以增加閱讀書目的專業性。
薦書結束後,閱讀項目管理人員會把團隊成員推薦的圖書進行匯總,選出相對比較集中的20本書,再加上專業人士推薦的10本書,作為共讀候選圖書。然後通過網絡投票的形式,選出前十名提供給專家團隊,由專家團隊確定其中的6本書作為本學期的共讀圖書,其他的24本書則作為重點圖書推薦給成員自由閱讀。
「敘事者」的共讀行動以學期為單元進行,在學期單元內選取的6本書一般會兼顧人文底蘊和專業能力的培養,也會注重由易到難、從通俗到經典的閱讀梯次。
環節二,讀書。
「敘事者」以草根教師群體為主,大多數人渴望讀書卻又不知如何讀書,或者說想讀書卻又堅持不下去,所以「領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共讀圖書確定後,管理人員就會在公布書目的同時,發布一個徵集「領讀人」的公告,公開選拔「一本書的領讀專家」,為每一本書邀請到一位領讀人。領讀人確定以後,一本書的「共讀」正式開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一是「啟動導讀」。每個月第一周的周一,領讀人在QQ群發布「啟動導讀」,對整本書進行系統介紹,並提供可操作的閱讀方案,帶領團隊成員進入這本書的「初閱讀」。「初閱讀」持續三周,主要以團隊成員自主閱讀為主,並在QQ群內隨時交流心得和困惑,或向領讀人提問,幫助自己完成閱讀。
二是「問題導讀」。第三周的周六,領讀人會結合「初閱讀」的情況,列出有助於深度閱讀的系列問題,發布「問題導讀」,啟動為期一周的「聚焦閱讀」。團隊成員則圍繞領讀人的問題,在每個月的第四周進行反芻式「二次閱讀」。
三是「線上書吧」。每個月第四周的周日晚上七點半,「敘事者」通過QQ群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由領讀人主持對共讀的書目進行深度交流,實現對一本書的「再閱讀」。
環節三,擁有書。
怎樣才算擁有一本書?「敘事者」認為,只有把書讀進心裡,付諸行動裡,生長在氣質裡,才算是真正擁有了一本書。所以,在讀書活動結束後,「敘事者」要求每位成員撰寫一篇書評或讀後感,並把讀書的收穫運用到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必要的教育行動研究。
「共讀」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在「敘事者」共讀的兩年時間裡,我見證了眾多草根教師從迷茫到覺醒的閱讀成長曆程,也深深感受到了團隊共讀對普通教師的意義和價值。
獲取力量。在小區裡,我遇到一個不願意去上學的孩子。媽媽用盡了各種誘惑,買好吃的東西、漂亮的玩具,都無法說服孩子去上學。我問孩子:「為什麼不想上學呢?」孩子說:「不好玩,不想去。」我問他:「樓上的小雨雨幹嗎去了呢?」「上學去了!」「樓下的萌寶呢?」「也上學去了!」我說:「你看,像你一樣大的小朋友都在上學呢!你是不是也應該去上學呢?」他想了想說:「好吧!」然後背起書包跟著媽媽上學去了。
其實,讓這個孩子去上學的原因不在於我的「能言善辯」,而在於環境的力量。人是很容易服從於環境的,周圍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你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做這件事情,這就是環境帶給人的影響力。而團隊共讀最起碼的優勢就在於:它可以讓你置身於一個閱讀的環境之中,並在不自覺中走向閱讀。當然,這只是團隊共讀最基本、最基礎的力量。事實上,在團隊中共同讀一本書,還可以幫助你獲得更多力量:比如榜樣的力量,在一個團隊之中會有走得快的人,這些人可以影響著你加快步伐;比如同伴的力量,更多時候,一個人行走的勇氣來源於同伴間的相互鼓勵、監督,甚至是相互的「不服氣」。
在「敘事者」成立之初,很多成員沒有完整地閱讀過一本專業教育書籍。當第一本書共讀到第二周時,便有人打起了退堂鼓,不斷地在QQ群裡喊「太難了,讀不下去呀!」這時,就會有人給他鼓勁:「多讀幾遍就好了,有什麼不懂的我們一起討論!」「三個臭皮匠還頂一個諸葛亮,咱們是一群人,怕啥呢?」就這樣,書越讀越順,越讀越多。陳玉卿老師說:「我教了12年書,只讀過一本教科書以外的書。這一年,我讀了12本書。1∶12和12∶1說明了什麼?」是的,人大都有惰性,需要相互間的邀約。拿起一本書讀不了幾頁,就不願意再讀,這就是惰性。大家一起去讀一本書,就會多了抱團取暖的詩情,也有了你追我趕的畫意。
形成能力。有時候,我們有決心要去讀一本書,也積攢了足夠多讀下去的力量,卻仍然讀不下去。這就不是缺少動力的緣故了,而是缺少讀書的能力。有人可能會說,閱讀誰不會,只要是認識字,能從頭到尾讀下來,這不就是閱讀嗎?嚴格起來說,這不是閱讀,充其量算是瀏覽。閱讀不僅僅是可以識別文字,而是要從文字中讀出獨到的理解和感受。
我一直認為,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具有閱讀的能力,閱讀需要引領,需要培養。這一點,在專業閱讀中顯得尤為重要。很多專業書籍比較艱澀難懂,倘若沒有豐厚的底蘊,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極易因「讀不懂」而停滯。而團隊共讀則可以給予成員能力上的支撐:一方面,團隊共讀一本書往往會有一位領讀者,也就是由對這本書極具話語權的人帶領大家一起讀,這就大大降低了閱讀的難度;另一方面,同一本書,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種理解,每人一種認識,每人一個觀點,匯集起來就完全可以讓一本書變得通透。這兩點,是「一個人的閱讀」所無法企及的。
去年,「敘事者」共讀《人間詞話》。這是一本相當難讀的書,最大的困難是教師的文學底蘊不夠豐富,詩詞方面的積澱過於貧乏,書中提及的詞很多老師根本就聞所未聞。團隊成員在閱讀中不斷豐富文本,有時為了一句詞而去尋找一篇文章、一本書,然後又由一本書引出另一本書。就這樣,QQ群裡不斷有人分享自己的「尋書」之路,由《人間詞話》引發的閱讀遠遠超過了圖書本身。後來,我們把這種閱讀稱為「根須式閱讀」,逐漸成為「敘事者」讀書的通用方法。在團隊中耳濡目染的這些閱讀技巧,一點點沉澱成教師的閱讀能力。一個人從無知到知之甚多,很多時候不是依靠傾盆灌入的方式獲得,而是慢慢積攢、慢慢薰陶的結果。
走向專業。人只有具備了足夠的閱讀能力,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專業閱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團隊共讀是幫助一個人形成閱讀能力、走上專業閱讀的「孵化器」。那麼,什麼樣的閱讀才算是一個人的專業閱讀呢?我覺得至少要有這麼兩點:一是要有自己的閱讀架構,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可以讀什麼樣的書,應該讀什麼樣的書;二是要有自己的閱讀方式,如何去讀一本書、一類書,如何在閱讀中儘可能地獲得更多的東西。
換句話說,一個走向專業閱讀的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獨到的閱讀品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閱讀確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有著自己的規劃和朝向,有著獨立的選擇和甄別,有著鮮明的個人喜好與堅守。但是,專業閱讀的這種私有性質或者說品位,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與生俱來,需要一段漫長而合群的「共讀」來培育。這或許就是教師團隊共讀的最大意義——引發一個人的專業閱讀,讓每一個人形成專業而私有的閱讀品質。
所以,我們強調的團隊共讀有兩層意思:首先,團隊共讀代替不了個人的努力。一個人的閱讀也罷,一群人的共讀也罷,要想一步步走向專業,都需要自己的長久努力。忽略了個人的努力,再優秀的團隊也無法把你帶向成功。其次,團隊共讀不會長久地完全存在於你的閱讀生命之中。在團隊中行走一段時間以後,個人的閱讀能力形成了,有了自己的專業閱讀品質,你就有可能會離開團隊獨自行走。即使不離開,在你的閱讀生命中肯定也會有了自己私密的閱讀空間,團隊不再會是你的唯一。
畢竟,共讀只是幫助閱讀走向「私人」的一段旅程。
(作者:王維審,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教育體育局)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7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