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一個個圓環拆下裝上,遵循一定的規律更迭反覆,環環碰撞在一起的清脆聲交織成一首美妙的曲子。341步,2分21秒……來自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中韓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王瑞在2019年首屆中國傳統智力遊戲全國挑戰賽中,取得九連環解環挑戰賽學生組第一名、社會組第二名、盲解第二名的好成績。
王瑞和九連環的初相遇是六年級的盛夏,鄰居家小巧而精緻的物件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少年時的他憑著韌勁和不服輸的心態,苦苦琢磨了一整個下午。九連環被解開的那一瞬間,直至今日,王瑞還記憶猶新:興奮忽地湧上心頭,成就感油然而生。「或許這就是我的開始吧。」王瑞這樣告訴我們,年少時偶然一瞥的初遇卻連接了他與九連環不可分割的命運。
再次相逢是在初中的數學課本上,「兩環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寥寥幾字卻重新燃起他對九連環的興趣。九連環雖然是民間傳統的智力玩具,但並沒有廣為人知,在網購不發達的那時,家住農村的王瑞只能在同學間詢問,「你知道九連環嗎?」「你有九連環嗎?」短短兩句話,他問遍周圍所有認識的人才有了眉目,即使超出市價也超出他的預期價格,但因為熱愛,他如願以償地獲得了他的第一個九連環。
起初只是因為興趣,偶爾在空閒時間,王瑞會拿出九連環把玩,一個環接一個環地打開,逐漸熟練起來的他發現,自己解九連環的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的世界敞開了大門,王瑞開始刻意練習速度,琢磨怎樣才能更快地解開,慢慢地,摸爬滾打著琢磨出了屬於自己的一套指法。
因為第一個九連環直徑僅有2.0釐米,體積過小限制了王瑞的操作速度。偶然的一天,深受其擾的王瑞聽聞鎮上有一家賣九連環的店鋪,在那裡,他擁有了第二個更為專業的九連環。直徑3.0釐米的九連環操作起來更加方便,那一天,王瑞解九連環的速度第一次達到了三分半。後期他不斷對指法進行改良,慢慢地速度突破到三分鐘之內。
在學習九連環的過程中,初二時偶然加入的QQ群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那是一個關於「最多人同時解九連環」金氏世界紀錄挑戰的官方QQ群,當時的群主是盲解九連環世界紀錄的保持者。懷著憧憬和崇拜,王瑞獲得了他帶有籤名的九連環還有改變他一生的一本書——1958年俞崇恩所著巧環的翻印本,也是他世界紀錄挑戰活動的紀念冊。翻開書的那天,他才知道,除了九連環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巧環,形式多樣,解法新奇,從此之後,他一頭扎入了巧環的世界,一發不可收拾。
但這條路卻是孤獨而不被理解的,老師同學認為是無用之物,父母不理解巧環的意義,不理解和質疑充斥著他的巧環之路。「那你想過放棄嗎?」王瑞搖了搖頭,堅定地說:「沒有。我是一個做事專一的人,喜歡一個東西肯定會堅持下去。雖然遭受了很多人質疑,我還是繼續練著九連環。我就是喜歡啊。」「喜歡」,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支撐著他走過籍籍無名,走過質疑荊棘。
對王瑞來說,九連環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九連環作為中國民間玩具,以金屬絲製成9個圓環,將圓環套裝在橫板或各式框架上,並貫以環柄。遊戲時,按照一定的程序反覆操作,可使9個圓環分別解開,或合而為一」,據了解九連環發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
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外,巧環還極具美學價值。巧環的樣式多種多樣,山水魚蟲、漢字環……一個個小巧的圓環經過一定加工就能成為一件件獨特的藝術品,蘊含著中國人民的智慧。然而真正關注了解九連環等傳統益智玩具的只有極少數人,巧環甚至到了快要失傳的地步。
面對如此形勢,王瑞毅然決然要為巧環這種傳統益智玩具貢獻一份力。第一個進入他腦子的念頭就是要通過網絡去擴大宣傳,由於資金和精力不足,初中第一次做網站的嘗試很快就遭遇了滑鐵盧。雖然這次嘗試失敗了,但王瑞並不氣餒,宣傳巧環的念頭依舊深深紮根在他的心裡。三年後,王瑞決定重振旗鼓,改用視頻的方式。幾千字的策劃案,整整一個星期各處搜集資料後,做出的第一個視頻收到的反響不錯,他又做了第二個,第三個……現在他的巧環系列教程《環宇萬象》已經有二十多期節目,從巧環的基本知識和書籍、如何製作巧環、解法教程等方方面面讓巧環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就這樣,王瑞用自己的方式,去傳播巧環文化,讓巧環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中。問及未來的規劃,王瑞談到:「我會好好學習自己的專業,把自己的技術磨鍊精深,再去打造一套更精品的教程。真正做出更好的視頻,讓更多的人認識巧環,認識這種傳統文化。」
文稿 | 李科瑾 紀小璇
圖片 | 王瑞
排版 | 劉子怡 謝鴻斌 華紫瑜 段玉
校版 | 顧佳
審核 | 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