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年前的中國人,長什麼樣子?一頭骨化石被發現後給出了答案

2021-01-08 雷劍鋒說歷史

《南京直立人》是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發現,把南京先民存在的時間,一下子推到了30萬年前。這具頭蓋骨化石是一位女性,在專家的修復後,讓人們看到了30萬年前南京姑娘的樣子,她原來還是個美人。

據專家介紹,當發現「南京直立人」一號頭骨化石時,它已被擠壓變形,少了下頜和右顴骨。於是,修復小組首先利用計算機進行修復,利用鏡像功能對顱骨化石進行虛擬修復。然後,在此基礎上,從顱骨庫中選擇下頜配對。

但是這個實驗的數量很大,頭蓋骨庫裡有上千個頭蓋骨,需要不斷的比對對比,最後,才拼配出「南京直立人」的面相。不過,拼接五官只是第一步,還需要逐個根據其面部軟組織、頭顱的形狀以及附著肌肉的有關參數,進行頭顱與皮膚的融合。

簡而言之,就是:先拼出頭骨的「形」,然後再給它穿上「皮」,這樣才能完整地展現當時「南京直立人」的面貌。事實上,從外表上看,三十萬年前的「南京人」還是有不少古人的特點,例如:頜骨較長,吻部突出。但再仔細觀察,她還是初步具備了現代人的特徵,前額較低,整體臉型較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眼睛很大而且神採奕奕,臉型像瓜子臉。

以至,以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來看,這明明是一個大美人。此前就有報導稱,她的前額受過傷,應該是被野獸撕咬所致,死後將它的頭骨叼進了洞穴。然而,康復後卻看不出有什麼傷痕,根據康復工作者的解釋:他們康復的是自己生前的樣子,所以也就看不到她受傷後的樣子。

事實上,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次復出的「南京直立人」,只不過讓他們打開了眼界,原來三十萬年前人類長的就是這樣,前額低平,眼窩深凹,眼距寬,眉弓粗,鼻子短而不翹,(鼻子塌)。僅看這張照片,不但有歐洲人的一些特點,也有一些智人的一些特點。

對於考古界來說,她的意義可不只是復原出來讓人看到那麼簡單。

第一,她的發現推動了南京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時代的發展,在此之前發現的文化遺存只有五六千年的歷史。

第二,和她在同一地點發現的第二號顱骨,經過多項技術研究發現第一號不是一個人種,而是智人。對人類起源和進化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研究者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人類是如何起源的,各個大洲的人類是否有相同的祖先?

根據最近的一些發現,許多專家指出:人類共同的祖先都來自一個地方——非洲。這裡當然有基因的比較分析,也有各大洲先民活動的遺蹟考據。假如,一個大陸上沒有先民活動的歷史,那麼,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這裡的人類都是移民過來的。

但也有學者持不同觀點,認為:人的起源應該是多地的,而且,「南京直立人」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中國人的起源,而非非洲。不過,根據某些基因數據的對比,為什麼土著人會有其他地方的人種基因,這一點也只能說明:幾年前,外來物種與本地物種已經融合。

儘管各種理論都有支持它們的證據,但最令人信服的還是這些「人類」頭骨化石。此外,頭骨的發現,在中國也不是少數,蘇皖地區考古發現了許多,可以把人類從靈長類到智人的演化歷史,梳理得相當完整。

此外,在考古界,1號和2號顱骨的同時發現,也是一例:兩個不同的物種共存於同一個地方。這個過程有多長,在這個過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探索。然而,從目前的發現和理論來看,「南京直立人」不僅是中國人類起源的一環,而且是東亞人類起源不可缺少的一環。

再次來看這個「南京姑娘」,更多的還是古代女子的特點,嚴格來說,她只能說: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猿」。儘管,她的外表看起來開始接近現代人類,但決定她真正身份的,還是要看「腦容量」。考古學家們為什麼會如此重視古代人類的頭蓋骨還有一個原因:它所隱藏的人類種信息,遠比外表簡單得多。總之,顱容是決定猿人與智人關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劃分依據。

總而言之,專家的研究,不僅讓我們再一次見證了30萬年前「人類」的真實面貌,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的巨大力量。正是在這一漫長的歲月裡,人們通過自我改造,慢慢地使自己更能適應生活環境。時至今日,在科技發達的條件下,關於南京直立人的一系列謎團雖已解開,但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謎團有待揭開。

即使如此,根據專家們的說法:「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人類起源和進化發展的研究將會更加深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們會得到更多的答案。」

相關焦點

  • 30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相貌將復原 眉弓粗壯眼窩深
    原標題:30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相貌將復原 眉弓粗壯眼窩深   中國刑警學院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13日向記者透露,他正在復原的30多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相」工作已進入最後的「復活」頭骨化石階段。預計此次復原圖將在8月南京青奧會之際展出。
  • 頭骨掃描揭示了化石大腦的進化秘密
    William Kimbel於2020年4月1日發布afaruslopithecus afarensis物種化石頭骨中的腦烙印(此處著名的「露西」和衣索比亞的「 Dikika孩子」)為大腦生長和組織的進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迪基卡兒童的顱內保存極好的印記顯示出猿狀的大腦組織,並且沒有人類的特徵。圖片提供:Philipp Gunz,MPI EVA萊比錫。
  • 中國人真的起源於非洲嗎?中國境內發現了三顆牙齒,從此揭露真相
    不過,用儀器檢測其「年齡」,從沉積物的年代來看,它們至少是在11.2萬年前被埋,甚至更早,可能追溯到17.8萬年前。當然,這樣的研究結果一發布,讓中國人的來源又多了幾份神秘感。 近些年來,中國南部不時有發現古人類的化石。其中,有不少從沉積物年代來看,至少都可追溯到10萬年前,甚至更久遠。且從解剖學上分析,他們的特徵及生活習慣,和現今的中國人沒有太大的差別。
  • 罕見的化石:被人類找到的7個非常古老且神秘的動物化石
    對於許多考古學家來講,要想了解以前遠古時代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樣的,除了一些歷史書籍資料之外,其實更重要的就是搜集化石,例如,我們都比較熟悉的恐龍,就是通過對化石的發現,然後才判斷出恐龍的外貌,種類、以及身處的年代,同時還有死亡的經歷,因此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考古研究,那麼根據這方面,今天小編來聊聊,罕見的化石:被人類找到的7個翡翠城古老且神秘的動物化石
  • 頭骨尺寸比蜂鳥還要短,中美加科學家團隊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無損獲得了琥珀內部的頭骨3D結構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對該礦區的火山灰鋯石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這裡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最佳窗口。
  • 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奇異」的10塊生物化石!
    化石是巖石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這些遺體經過長年累月從而變成了化石。對化石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生物的進化,也可以了解各種地質時期地球上都出現過什麼特別的生物。下面盤點一下迄今為止發現的十種最奇怪的化石。 史前巨齒鯊頜骨
  • 震驚世界的那塊頭骨,出土90年了
    過了會兒他激動地大叫:「這是什麼?是人頭!」大家一下圍了過來。儘管頭骨在硬土裡紋絲不懂,但裴文中等不得。他用撬棍,小心地將頭骨從硬土裡撬出來。沒想到骨頭潮溼,十分脆弱。雖撬了下來,但一部分破裂了,裴文中很懊惱。裴文中用棉襖兜著,像懷抱嬰兒一樣將頭蓋骨抱回了辦公室。
  • 15張罕見的化石照:雙頭恐龍真的存在?800萬年前烏龜像汽車大
    其中最讓小編不能接受的是可憐的恐龍被大量屠殺,看得小編這個心疼,每次看完心情都不能平靜,無數年後才知道,這些原來都是假的。雖然活著的恐龍看不到了,但化石還是可以看到的,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組罕見的化石照,一起感受一下這些曾經地球霸主的風採吧。阿根廷龍阿根廷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它們的特點是龐大,估計後腿有4.5米,軀幹長7米,全身有30米長,估計重量約為60至100噸。
  • 科學家用一枚恐龍蛋,復原8000萬年前未破殼小恐龍,鼻尖長角
    1.5英寸是3.8釐米,與一顆核桃的直徑差不多,人們無論如何也很難把它與恐龍扯上關係,但就有這麼一枚8000萬年前保存至今的恐龍蛋,裡面保存著尚未發育完全的恐龍胚胎,它的頭骨就僅有3.8釐米左右。掃描結果表明,這枚恐龍蛋中的小恐龍屬於蜥腳類恐龍,最有可能是泰坦巨龍屬(Titanosauria)的成員,雖然在8000萬年前沒來得及出生,身體也還沒有發育生長,但是它的頭部結構已經基本成型,3.8釐米長的頭骨上,能夠清晰地辨認出頂骨、顳骨以及下頜窩中細小的牙齒,最為特別的是它的鼻尖有類似「角」的凸起。另外,它的眼睛位置有點像人類,方向都朝前,這意味著它能夠形成更為立體的視覺。
  • 古人類學家研究揭秘:40萬年前和縣直立人頭蓋骨發現三類異常痕跡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1年是40萬年前中更新世的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發現40周年。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表面有地層擠壓導致的裂痕、埋藏環境侵蝕痕跡、創傷痕跡等三種類型的異常痕跡,從而揭示出該古人類化石的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
  • 專家復原60萬年前「南京姑娘」:眼窩深凹(圖)
    1993年,在南京東郊湯山葫蘆洞裡,兩具早期人類頭骨化石「重見天日」。距今約60萬年前的「南京祖先」到底是啥模樣?和現在的南京人像不像呢?今年5月份,正在建設中的「南京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將其中一塊女性頭骨送往北京,經過我國古生物專家、刑偵專家的「妙手回春」,這位約60萬歲「高齡」的南京「潘西」終於露出「真容」。
  • 恐龍化石發現子彈孔,尼安德特人頭骨也出現子彈孔,是誰開的槍?
    雖然恐龍早就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但是人類是在19世紀才發現恐龍存在的,而我們對恐龍的認識也是通過化石,恐龍對於我們仍然是遙遠的生物。恐龍作為曾經的地球霸主,統治地球的時間長達1億多年,如果不是一顆小行星的墜落,也許人類會與恐龍產生交集。
  • 10萬年前的珊瑚化石被發現,他們很喜歡吃海鮮
    前段時間,科學家在紅海的海岸線上發現了一些珊瑚礁,發現這裡有著很多至今歷史在5000年以上的貝殼殘骸,這表明,在遠古時期,這裡有著非常豐富的海洋軟體動物,而且從古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節點來看,曾經有一段相當漫長的乾旱時期,陸地上可以用來補給的資源相當匱乏,所以,古人類很可能在這裡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並且以這裡的貝類為食。
  • 歷史上的今天1993年3月13日南京湯山古人類頭骨被發現
    1993年3月13日 "/>       1993年3月13日,湯山鎮當地民工劉連生等人在清理葫蘆洞的堆積物時,發現一具保存相當完好的頭蓋骨化石。這是與北京直立人相像的猿人頭骨,後來被稱為1號頭骨,經中科院鑑定,她是一位21—35歲的女性。隨後,專家又確定了更早前發現的一塊2號頭骨。最終南京市博物館與北京大學考古系合作進行了發掘。
  • 陝西出土一頭骨,中國專家一頭霧水,後被美國學者認出
    曾經,陝西出土了一頭骨,中國專家看到後一頭霧水,後來卻被美國學者一眼認出了是什麼。發現古墓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考古行業開始逐漸發展成熟,隨著眾多大大小小的陵墓被發掘,各種各樣的文物被出土,中國的文物收藏越發的豐富,對過往的歷史研究也更加深刻了。各種出土的文物都具有較強的歷史研究價值,所以每次發現古代的墓穴,考古專家們都十分重視。
  • 中國科學家在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化石證據
    (動物復原圖:陳瑜/繪製)江左其杲 供圖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和其導師劉金毅研究員通過對南亞地區哈羅河流域早更新世化石點(古地磁測年距今約177萬-107萬年)貓科的系統描述和對比研究,發現其中主要化石材料可歸入岡巴佐格豹,這也是美洲豹演化支系在南亞地區首次發現化石證據。
  • 我國首次發現腳拇指呈對握狀態的翼龍化石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遼寧建昌喇嘛洞的九佛堂組發現一新的蛙嘴龍類化石,
  • 澎湖發現下顎骨化石 系臺灣最古老人類化石(圖)
    澎湖發現下顎骨化石 系臺灣最古老人類化石(圖) Scientists uncover prehuman jawbone in Taiwan The
  • 巨型短面熊能否與霸王龍一較高下?為什麼?
    從已發現的化石看,成年南美巨型短面熊的平均體重在1.5噸左右,站立身高高達4米,這種體型比刃齒虎要大很多。龐大的體型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南美巨型短面熊的主要獵物也以大型的動物為主,比如大象、巨型地獺等等。從200萬年前開始,到70萬年前結束,整個南美巨型短面熊的體型是呈遞減狀態的,古生物學家分析這可能與競爭者的增多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