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發現腳拇指呈對握狀態的翼龍化石

2021-01-15 北京自然博物館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遼寧建昌喇嘛洞的九佛堂組發現一新的蛙嘴龍類化石,將其命名為喇嘛洞黃昏翼龍(Vesperopterylus lamadongensis)。這一研究的成果最近發表在倫敦地質學會專刊上。

蛙嘴翼龍是一類非常奇特的翼龍類群,它們的個體較小,頭骨短而寬,吻端寬闊,類似青蛙的嘴,嘴裡長有類似針的牙齒適合捕抓昆蟲,被普遍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的翼龍類。它們的第五趾延長、頸部短等特徵,類似喙嘴翼龍科。

蛙嘴翼龍類主要發現在德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和我國遼西的中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的地層中。加上剛命名的黃昏翼龍,目前共發現有5個屬:蛙嘴翼龍,蛙頜翼龍,寧城翼龍,樹翼龍及黃昏翼龍。

黃昏翼龍發現於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是目前世界上地質年代最新的蛙嘴翼龍類,它具有明顯的尾巴,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腳拇指呈對握狀態,是蛙嘴翼龍也是翼龍類的首次發現。黃昏翼龍具有以下特徵:頭骨相對較小,長度與寬度之比為79.1%;頭骨的後部圓滑,尾部具有小於15個尾椎;第I至III掌骨長度相等;第IV附蹠骨短於第II及第III;烏喙骨稍微長於肩胛骨;肱骨、第3翼指骨及脛骨長度相當以及腳拇指呈對握狀態。

↑ 喇嘛洞黃昏翼龍的照片及線條圖


↑ 黃昏翼龍的腳部及尾部構造:對握的腳拇指及彎曲的尾部


↑ 復原圖 由趙闖繪製


黃昏翼龍是第一件發現於我國的具有明顯短的尾部以及層位是最年輕的蛙嘴翼龍類。它的對握的腳拇指顯示它可能具有適應抓握狀的功能,適於爬樹捕抓昆蟲,它的彎曲的尾部也可能幫助其倒掛在樹枝上,類似於現生的某些蝙蝠類。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及地調項目的聯合資助。

相關焦點

  • 遠古翼龍能夠像蝙蝠一樣倒掛在樹枝上
    翼龍的後肢腳趾向同一個方向伸出,而且沒有對握的能力,也就是說它們沒法倒掛在樹上,但是這個觀點被最近命名的一種翼龍打破了,它就是黃昏翼龍。 石板上的翼龍 圖註:黃昏翼龍化石,圖片來自論文 熱河生物群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不僅發現了數量眾多的羽毛恐龍,而且還發現了許多翼龍新品種。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新華網南京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
  • 7000萬年前化石證實早期假說
    科技日報昆明1月12日電記者12日從雲南大學了解到,該校古生物研究院畢順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合作,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揭示了這種獸腳類恐龍的生殖生物學特徵。著名國際期刊《科學通報》日前發表了這一成果。
  • 足跡化石或將揭開雙足鱷魚的神秘面紗
    Martin Lockley把韓國稱為古生物學家的「追蹤者天堂」,因為這裡發現了大量的化石足跡。去年11月,韓國古生物學家Kyung Soo Kim曾詢問他對遺址中發現的白堊紀大型足跡有何看法。這些腳印與翼龍類似,翼龍是恐龍時代會飛的爬行動物,可以在地面上行走。但Lockley認為這些腳印的主人並非翼龍。
  • 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化石,舉世罕見!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說到江西贛州,除了贛南臍橙,還是「中國恐龍之鄉」,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竊蛋龍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
  • 煤礦廢石堆發現似琥珀寶石 專家鑑定為樹脂化石
    他走進長治及晉城等地範圍內80多座煤礦的矸石山,走訪了眾多煤礦一線技術人員和煤炭工程技術人員,查閱了大量煤炭採掘資料,並通過向地質技術人員請教,發現這種石頭在煤層的頂板中呈不規則分布,很難被人注意到,通常在生產3號和9號煤的煤礦中可以找到。  B 為尋找答案四處鑑定  這塊煤炭成了王立嵩的隨身寶貝。
  • 安順出土龍化石,傳說中龍圖騰的真實身份或許就是它
    最近,在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發現了一些龍的化石。在一塊多年前被開採出來的石板面上,有兩條身體交叉的龍樣化石。這塊石板呈近似長方形狀,最長處約2米,最寬處約1.5米,石板上一條龍化石為橫向,一條為縱向。兩條龍身體交叉,一條呈仰狀,一條呈趴狀。考察人員用水將石板衝刷乾淨,再用毛巾將水擦去,龍化石的面貌更加清晰了。
  • 巴西發現新恐龍化石 竟是中國左龍親戚
    巴西一個研究團隊周五(7月10日)宣布,在巴西東北部塞阿拉州發現的化石屬於1.15億年前的恐龍,這是此前沒有出現過的恐龍品種。這隻命名為"阿拉塔龍"的恐龍是中型的獸腳亞目種,具有中空的骨頭和三趾的四肢。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大象腳現第六根「腳趾」 隨著體重增加演變而來
    「腳趾」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近通過解剖學和CT掃描技術對獨特的大象腳進行研究,意外地發現在大象腳上的革質皮膚下,藏著一直未被發現的第六根「腳趾」。現在科學家對大量的大象腳的研究表明,腫塊確實轉變成了骨,它不是一個真正的腳趾,而更像熊貓的假拇指。但它仍有助於支撐大象巨大的身體。加拿大圭爾夫大學( University of Guelph)的脊椎動物形態學家馬修•威克尤斯( Matthew Vickaryous)說:「大象腳獨特的結構看上去非常複雜。」  大熊貓的額外的拇指是一個演變創造性最典型的例子。
  • 極為罕見:「決鬥恐龍」化石將首次向公眾展出
    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化石被稱為「決鬥恐龍(Dueling Dinosaurs)」,它將捕食者和獵物保存在一起,看起來就像是在戰鬥中,它非常得完整甚至還有皮膚的印跡。兩具骨骼化石同時出現在一起的情況並不多見,更別提這對最著名的恐龍了。這兩隻動物似乎是同時死亡的,然後很快就被同一事件埋了起來,就此它們被永遠糾纏在一起,三角龍的後腿和尾巴擱在了霸王龍的尾巴上。
  • 畢節威寧自治縣發現2.5億年珊瑚化石
    畢節威寧自治縣發現2.5億年珊瑚化石 發布時間:2019-02-18 12:32:04      來源:畢節日報   2月14日,威寧自治縣戶外運動愛好者李英向筆者展示了她最近在該縣六橋街道發現的一塊奇異石塊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大如手掌
    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與成年人手掌長度類似,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大蜻蜓化石。  據悉,此次新發現的這類原始蜻蜓屬於蜻蜓總目下的原蜻蜓目,生活在距今2億年前三疊紀晚期。
  • 發現已知最古老的恐龍,只有手掌大小
    Kongonaphon kely的想像圖,它生活在三疊紀(約2.37億年前),是最接近恐龍和翼龍祖先的爬行動物。圖片:Alex Boersma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恐龍和翼龍是龐然大物。它們受到大量關注,巨大的體型可能是原因之一。
  • 假化石鑑別指南
    熱心市民發現的形如恐龍蛋的泥礫 泥礫,又稱冰礫土或冰川泥礫,是由冰川直接堆積的粘土、礫石和砂呈無層狀分選的混合體 下面播報一條短訊: 山東即墨博物館在2017年收到市民王先生打來的電話,他說自己在大沽河附近遛彎時無意中發現疑似恐龍蛋的化石。博物館立即安排工作人員趕赴現場,發現河床裸露部分的礁石表面確實有類似蛋型的石頭,現場也有部分脫落的石蛋。工作人員現場拍照、取樣並緊急與山東大學考古研究院的專家聯繫。
  • 中國科學家在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化石證據
    (動物復原圖:陳瑜/繪製)江左其杲 供圖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和其導師劉金毅研究員通過對南亞地區哈羅河流域早更新世化石點(古地磁測年距今約177萬-107萬年)貓科的系統描述和對比研究,發現其中主要化石材料可歸入岡巴佐格豹,這也是美洲豹演化支系在南亞地區首次發現化石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