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白堊紀在韓國晉州組留下足跡的雙足行走的鱷魚遠親的樣貌重建。圖源:Anthony Romilio,昆士蘭大學
一億一千三百多萬年前,一種奇怪的爬行動物生活在如今的韓國地區。它像恐龍一樣用兩條腿走路,但卻並非恐龍。這種爬行動物留下的足跡表明它是鱷魚的親戚。其留存的白堊紀古足跡的一系列細節解開了一個謎團,但也提出了另一個疑問。
類似這樣的腳印雖然以前也發現過,卻是在更為古老的巖石中。在三疊紀時期(2.52億至2.01億年前),鱷魚的親戚(鱷形超目的一個類群)是陸地上佔據著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其中包括一些像恐龍一樣用兩條腿行走的動物。這種形態在該時期末期應該已經消失,然而通過分析來自韓國晉州組一些年代較晚的地質痕跡發現,在三疊紀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有這種兩足鱷魚的身影。
韓國晉州教育大學(Chinju Nation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的古生物學家Kyung Soo Kim、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化石足跡專家Martin Lockley及其同事在周四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這些令人費解的化石足跡。
Martin Lockley把韓國稱為古生物學家的「追蹤者天堂」,因為這裡發現了大量的化石足跡。去年11月,韓國古生物學家Kyung Soo Kim曾詢問他對遺址中發現的白堊紀大型足跡有何看法。這些腳印與翼龍類似,翼龍是恐龍時代會飛的爬行動物,可以在地面上行走。但Lockley認為這些腳印的主人並非翼龍。「我馬上意識到這屬於『Batrachopus足跡』,或者說是一種屬於侏羅紀早期(2.01億至1.45億年前)類似於鱷魚親戚的足跡。這些腳印不僅比其他已知的「Batrachopus足跡」要大得多,而且它們還表明,這些動物是用兩條腿行走的,並且在白堊紀時期存在了數百萬年。
保存完好的已滅絕鱷魚親戚足跡照片。圖源:Kyung Soo Kim,韓國晉州教育大學
能在化石遺址中發現雙足鱷魚是出人意料的,更驚喜的是,這一發現竟然有助於解開另一個化石謎團。曾有一些在韓國發現的古足跡,此前被認為是大型翼龍留下的。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現的痕跡表明,這種會飛的爬行動物在陸地上時,會把翅膀摺疊起來,搖擺其四肢來行走。之前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腳印是翼龍用兩條腿行走留下的,它們這樣做是為了在泥濘中行走時不用拖著沉重的翅膀。
這些新出土的化石改變了先前的結論,使得在其他遺址中得出的「翼龍雙足行走」這一結論顯得荒謬。英國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翼龍專家Liz Martin-Silverstone並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但她也認為在韓國晉州市發現的「翼龍」腳印看起來更像是鱷魚類動物留下的,而非翼龍。她注意到:「所有之前描述的雙足『翼龍』的足跡經過重新分析發現都是鱷魚類留下的」——這與骨骼化石證據吻合,表明這些史前動物是撲騰著翅膀,同時四肢晃晃悠悠地在陸地上行走的。
出現誤認情況的原因是這些遠古生物在移動中留下的腳印的比當時看起來要複雜得多。Martin-Silverstone認為:「這些足跡之間差異很大,這取決於動物在產生痕跡的時候在做什麼、附著的基質的性質、重心在哪裡以及它的步態。」這就意味著一種動物有時會產生類似於另一種動物的足跡。
有了這個新發現,古生物學家現在知道,至少有兩個地點的化石明顯記錄了白堊紀鱷魚的雙足腳印,而不是翼龍的異常動作。Lockley說:「這些新的足跡證據表明,我們必須重新定義鱷魚,並將一些種類的鱷魚視為敏捷的陸地居民。」鱷魚常被稱為「活化石」,自三疊紀以來它們就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但骨骼和足跡證據表明,恐龍時代的鱷魚種類多種多樣、層出不窮,與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會遊泳、愛搞伏擊的食肉動物迥然不同。但是,這些韓國晉州古足跡的製造者到底長什麼樣呢?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新的足跡研究中發現以同樣方式行走的鱷魚骨骼化石。但是更古老的化石可能會給古生物學家一些提示,告訴他們應該尋找什麼樣的化石。在三疊紀時期,一種名為波斯特鱷的雙足鱷魚在北美遊蕩,它的足跡與在韓國發現的相似。這一群體中要麼有一個消失已久的群體存活了下來,要麼就是鱷魚再次進化得以用兩條腿行走。如果化石記錄對古生物學家有利,他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把腳印和骨頭匹配起來。
翻譯:張玉
審校:施懌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引進連結: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fossil-footprints-help-uncover-the-mysteries-of-bipedal-crocod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