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億年前的足跡被發現,這位「奔跑者」還是個外八字

2021-01-10 瀟湘晨報

2.4億年前,一群四足海生動物途經一片淺海地區,海底溼潤的泥土上,留下了一串深淺不一的腳印……水波帶動泥沙,腳印漸漸封存海底。滄海桑田。當年的淺海,如今已成山區。最近,科學家們揭開了這串腳印的秘密。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腳印是怎麼發現的?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該研究論文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雜誌。

2017年夏,應貴州省博物館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遺蹟學專家與德國同行對么鋪足跡點進行了多次考察,並進行了三維攝影,分布圖繪製與細緻測量。地質調查顯示,這批足跡化石組合保存在么鋪鎮紅龍村中三疊統安尼階關嶺組松子坎段的薄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巖的層面上。該段地層曾產出了著名的羅平生物群——包括豐富的魚化石和海生爬行動物骨骼、節肢動物和棘皮、雙殼、腹足、腕足和菊石等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群。足跡點區域屬於瀉湖或淺海沉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是本次發現的研究學者之一。他介紹道,遺蹟學家曾在雲南省關嶺組松子坎段中發現過大量的陸生主龍類足跡,如伯氏手獸足跡等。但是,本次在么鋪足跡點發現的22條行跡和200多個孤立的足跡,以及一些不確定的痕跡,明顯不同於陸生足跡,而是屬於罕見的海生爬行類動物在水底留下的足跡。

「水下的腳印能保持下來,這是非常難得的。」邢立達說,在么鋪足跡點的巖石上,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種新的足跡類型。這組腳印,整體看起來有點外八字,有的是半腳掌著地,有的是全腳掌著地。它應該是一隻在海裡「邊走邊遊」的四足動物留下的。看細節的話,還可以看到,這些腳印有著完整的趾痕、掌痕,每個腳印都有四個腳趾,粗壯、鈍圓。腳印後頭還有拉長的「足跟」。「這樣的形態特徵和『外八字』的行跡模式,跟以前古生物學家已經知道的足跡

化石都很不一樣。」邢立達介紹,這些足跡有著完整的趾、掌痕,形態類似於四足動物在陸地上正常行走所留下的足跡。「行跡整體較寬,足跡對稱且相對於行跡中線外轉,是典型的擁有水下遊泳或海底行走習性的四足動物足跡。」由於其形態和行跡模式與此前的足跡記錄有著顯著不同,因而,研究者將其歸入了新的分類單元,並命名為奔波安順足跡(Anshunpesaquacursor),其中屬名「安順足跡」取自足跡發現地——貴州安順,種名中的「奔波」意為「水中的奔跑者」。

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

什麼動物留下來的?

「想要破解這是什麼動物留下來的腳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拿腳丫子的骨骼化石來做對比。」邢立達說。

當然不是隨便找化石的,研究學者們要先從相關地層產出的骨骼化石找起。「我們研究了附近產地、相鄰地層的化石,包括貴州省和雲南省的三疊紀海洋爬行動物的骨骼,比如說龜類、魚龍類、海龍類、原龍類、主龍類等。」在這些「潛在的造跡者」中,原始龜類由於具有典型的弓形前足跡,以及趾痕的刮擦狀特徵——未顯現在樣本中,而被排除;魚龍類無法留下任何清晰的趾痕,也可完全排除;海龍類的運動模式與安順足跡行跡明顯不同,足趾比例和鋒利的爪子也不同於安順足跡;原龍類足趾比例不同於安順足跡;主龍形類的利爪也與化石樣本表現不符。

邢立達說,別看「魚龍」「海龍」名字裡有「龍」字,其實都不是恐龍,只是恐龍們生活在水裡的遠房親戚而已。「一樣一樣排除掉之後,我們所剩下的可能性就不多了。這時候,我們的目光投到了新鋪中國豆齒龍上。豆齒龍是生活在三疊紀的一種海洋爬行動物,長得有點像大烏龜,有一顆三角形的大腦袋,嘴巴裡長著一顆顆像豆子一樣的牙齒,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中國豆齒龍的鰭腳骨骼有橫向擴張,而且粗壯的趾頭末端沒那麼尖銳,這些特徵,跟我們新發現的這組腳印就很配。」邢立達介紹,中國豆齒龍是在貴州省安順市的新鋪鄉發現的,這個發現地,距離本次這組腳印的發現地——貴州省安順市的么鋪鎮,僅有幾十公裡。「當然,我們不能肯定這就是中國豆齒龍留下的足跡,因為中國豆齒龍生活的年代比本次發現的這組足跡化石的年代要稍微晚那麼一點。」邢立達推測,這也許是稍微早一些的豆齒龍親戚留下的,或者,這裡還有可能生活過其他類似豆齒龍的爬行動物。

因此,安順足跡的「造跡者」可能為龍龜類或尚未在關嶺組發現過骨骼的、類似於豆齒龍的楯齒龍類。

怎麼在海裡遊泳的?

「能夠知道兩種海洋爬行動物在同一處淺海環境裡活動的情況,這是這次研究的重大意義之一。同時,通過對奔波安順足跡的研究,我們還進一步揭示了海生爬行動物是怎麼用肢體來協同遊泳的。」邢立達介紹,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撐行」描述的是利用前肢或後肢觸底推動身體的水下行進方式。

由於保存條件苛刻,海生四足類的水下行跡很少保存下來。因此,來自貴州安順的足跡動物群的意義十分重大,它們記錄了海生爬行類的水下活動,更是首次發現的關於楯齒龍類或龍龜類動物水下行為的記錄,揭示了海生爬行類早期採用肢體協同運動的遊泳方式。同時,足跡化石組合表明,幻龍類曾與楯齒龍類或龍龜類動物一同出現在東特提斯海沿岸的瀉湖等淺海環境中覓食,進一步了解了海生爬行類在中三疊世淺水或瀉湖底部的習性和運動情況,拓展了人類對海生爬行類足跡的有限認識。豐富的化石記錄有利於將本研究區與其他地區的生物群進行比對,為古生物學、古生物地理學和古環境學研究提供了方向。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這位「奔跑者」還是個外八字)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6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上有人類的足跡,是真的嗎?
    「三葉蟲」是已經滅絕的生物物種,出現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在地球上繁衍了,近3.2億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當時數量最多的生物,也是,當時生命力極強的物種,它屬於,節肢動物,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個部分,背部有著堅硬的外殼,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三片,所以稱之為「三葉蟲」,不過在
  • 雲南曲靖發現4.2億年前古魚 頜骨與人臉骨骼相似
    雲南曲靖發現4.2億年前古魚 頜骨與人臉骨骼相似   一條距今已有約4.2億年的古魚化石在曲靖市郊出土,而這條魚化石因長著一張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臉而震驚了古生物學界——這是人類臉部骨骼結構的首次完整出現
  • 巴彥淖爾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珍貴化石!
    2020-12-30 10:27:17 來源: 烏拉特前旗融媒體中心 舉報   2020年9
  • 科學家發現4億年前的金屬齒輪化石,這是史前文明還是外星遺物?
    這種精巧的結構,以及有規律的排列,使得人們第一次發現這種化石時嚇了一跳,這實在太像人類生產出的金屬彈簧或者螺絲,然而根據放射物測年法顯示,這個化石形成於2億年前。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種化石,這種化石看起來非常像人造的齒輪。研究表明,這種化石形成於4億年前。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非常像人造零件的化石究竟是什麼生物遺留下來的呢?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大如手掌
    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與成年人手掌長度類似,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大蜻蜓化石。  據悉,此次新發現的這類原始蜻蜓屬於蜻蜓總目下的原蜻蜓目,生活在距今2億年前三疊紀晚期。
  • 足跡化石或將揭開雙足鱷魚的神秘面紗
    早白堊紀在韓國晉州組留下足跡的雙足行走的鱷魚遠親的樣貌重建。圖源:Anthony Romilio,昆士蘭大學一億一千三百多萬年前,一種奇怪的爬行動物生活在如今的韓國地區。它像恐龍一樣用兩條腿走路,但卻並非恐龍。這種爬行動物留下的足跡表明它是鱷魚的親戚。
  • 日本大胃王吃貨彩票中獎2億日元,每天吃10公斤5年吃光獎金!
    這位中獎2億日元的日本「終極吃貨」,在20歲時出門吃飯,用手頭餘錢買了10張彩票,中了頭獎兩個億(約合1200多萬人民幣)。這位小哥簡直不走尋常路,他在中獎之後,甚至都沒告訴自己的家人,5年花完了這2億日元。那麼他用這2億幹什麼了呢?
  • 天文學家發現約是134億年前形成星系,距離大爆炸僅4億年
    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使這樣,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的樣子,因為這個時期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開發其儀器的極限,以查看最早的星系何時形成。多虧了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新研究,我們發現了迄今為止在我們的宇宙中觀測到的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GN-z11。
  • 駐足甘肅臨夏盆地 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新年踏雪,探問億年生命密碼。當筆者隨著化石印記去翻閱這部「高原史書」,神秘大地的遠古生命迴響恍惚如昨。「古動物化石之鄉」的生命迴響臨夏盆地曾是封閉神秘的古湖環境。1200萬年前,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這裡的氣候發生了劇烈變化,寒冷、乾旱、食物緊缺,大量不能適應的動物被大自然殘酷淘汰。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新華網南京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
  • 探訪2.2億年前古生物「王國」
    這是2011年10月22日在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內拍攝的魚龍化石。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新華社貴陽4月19日電(記者蔣成、汪軍)季春時節,雲貴高原上的臥龍村房前屋後的果樹鮮花盛開,家家戶戶發展精品水果、種草養牛等產業。
  • 俄羅斯發現2.5億年前的化石,裡面藏有電腦晶片,來歷至今成謎
    筆者-小文 每當人們在地球中發現一些與時代不符的科技時,人們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外星科技亦或是超古代文明,這是個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的問題,但礙於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有限,誰也無法給出絕對的答案。
  • 【中央媒體看甘肅】駐足甘肅臨夏盆地 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1200萬年前,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這裡的氣候發生了劇烈變化,寒冷、乾旱、食物緊缺,大量不能適應的動物被大自然殘酷淘汰。時遷日移,20世紀50年代,附近的村民無意間在臨夏州和政地區發現昂貴的「龍骨」,幾代科學家的目光被吸引到了這裡。查證後學者們驚喜地發現,「龍骨」屬於新生代晚期的巨犀、鏟齒象、三趾馬和真馬等哺乳動物群。
  • 「中央媒體看甘肅」駐足甘肅臨夏盆地 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新年踏雪,探問億年生命密碼。當筆者隨著化石印記去翻閱這部「高原史書」,神秘大地的遠古生命迴響恍惚如昨。「古動物化石之鄉」的生命迴響臨夏盆地曾是封閉神秘的古湖環境。1200萬年前,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這裡的氣候發生了劇烈變化,寒冷、乾旱、食物緊缺,大量不能適應的動物被大自然殘酷淘汰。
  • 這位自稱「大叔」的小夥 靠吐槽星座掙了近2個億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雙魚和處女,而是你正看著他的微博傻笑,他已經悄悄掙了2個億。」誰掙了2個億?就是圖中這個帶著頭套的神秘男子。,套現約1.78億元,在年末實現將近2個億的「小目標」。
  • 這位自稱「大叔」的28歲小夥,靠吐槽星座掙了近2個億!
    這位自稱「大叔」的28歲小夥,靠吐槽星座掙了近2個億!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雙魚和處女,而是你正看著他的微博傻笑,他已經悄悄掙了2個億。」誰掙了2個億?就是圖中這個帶著頭套的神秘男子。
  • 5.5億年前生物活動被發現,比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早1000萬年
    近期,在中國南方長江三峽地區的一個採石場發現了5.5億年前的蠕蟲化石。 這塊5億年前的化石為考古學家提供了一項非常寶貴的內容:它記錄了蠕蟲活動的最後生命時刻。在中國發現的5.5億年前的蠕蟲化石這是一條形似麥穗的蠕蟲,它約七英寸長的身體被分成數段,並最終變成了化石。這塊最後的安息之地,完整地記錄了它走向死亡的全過程。
  • 金星宜居帶發現生命的證據,或與40億年前的地球生物相似
    近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和美國天文學會(AAS)在《自然》、《天體生物學》等網站上發布了一則消息:它們可能發現了金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這是否預示著地外生命的存在?它們是什麼樣的?消息可靠嗎?別著急,先讓震驚與問題先飄一會,下面我來解釋一下。磷化氫各路科學家發現的證據源於金星大氣中的磷化氫含量超過了自然條件下所能產生的量,這可能預示著金星上存在某種生命。
  • 貴州發現4億年前最兇猛海洋生物化石,橫剖面如太極圖,僅中國有
    貴州是化石的故鄉這句話似乎在很多年前就已經落實,過去的貴州龍化石已經海百合化石群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時還會發現一些新的化石。就在前幾天,貴州又發現了一個化石,據專家介紹,這次發現的化石來頭還不小。
  • 這就是1.8億年前的人類手骨:有重大發現
    別小看這根小指骨,它來自1.8億年前。這塊化石表明,在同樣條件下,現代人類的雙手更擅長使用工具,而不是爬樹——人類的進化比我們早先預想的要早得多。第一根「現代人類」手骨發現於坦尚尼亞峽谷,從而將人類能靈活使用手指的推論提前大約400,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