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約是134億年前形成星系,距離大爆炸僅4億年

2021-01-10 科技領航人

自遠古時代以來,哲學家和學者就開始考慮時間的開始,甚至試圖確定萬物何時開始。直到現代天文學時代,我們才以相當確定的程度接近回答這個問題。

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使這樣,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的樣子,因為這個時期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開發其儀器的極限,以查看最早的星系何時形成。

多虧了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新研究,我們發現了迄今為止在我們的宇宙中觀測到的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GN-z11。

該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該研究小組由卡夫裡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Linhua Jiang和東京大學的Noshinari Kashikawa教授領導。

卡內基科學研究院天文臺、管家天文臺、日內瓦天文臺,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參加了會議。

簡而言之,宇宙的黑暗時代始於大爆炸之後約37萬年,並持續了10億年。

這時,唯一的光源要麼是之前釋放的光子(今天仍然可以作為宇宙微波背景(CMB)檢測到),要麼是中性氫原子釋放的光子。這些光子的光因宇宙的膨脹而移動得如此之多,以至於我們今天看不見它們。

這種效應被稱為「紅移」,其中光的波長在到達我們的途中經過不斷擴展的宇宙時被拉長(或「移向光譜的紅色末端」)。

對於靠近我們銀河系的天體,效果相反,波長變短並移向光譜的藍色末端(也稱為「 藍移」)。

近一個世紀以來,天文學家一直使用這些效應來確定星系的距離和宇宙的膨脹速度。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小組使用了位於夏威夷毛納凱阿的Keck I望遠鏡來測量GN-z11的紅移,以確定其距離。

他們獲得的結果表明,它是有史以來最遠(也是最古老)的星系。正如Kashikawa在東京大學的新聞稿中解釋的那樣:

「從先前的研究來看,GN-z11星系似乎是距我們最遠的星系,處於134億光年,即134,後跟30個零。但是,測量和驗證這種距離並非j簡單任務。」

具體來說,研究小組檢查了來自GN-z11的碳排放線,這些碳排放線離開銀河系時處於紫外線範圍,並在到達地球時向紅外(0.2微米)移動了10倍。

這種紅移程度表明,這個星系存在的時間大約是134億年前,也就是大爆炸之後的4億年。

在這個距離上,GN-z11如此遙遠,以至於它定義了可觀測宇宙本身的邊界!儘管過去曾由哈勃(Hubble)觀測過這個星系,但它需要凱克天文臺的分辨能力和光譜能力來進行準確的測量。

這是作為紅外探測多目標光譜儀(MOSFIRE)勘測的一部分執行的,該勘測詳細捕獲了GN-z11的發射線。

這樣一來,該團隊就可以為該星系產生距離估算值,該距離估算值比以前進行的任何測量都提高了100倍。Kashikawa說: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GN-z11光譜中多次檢測到其特徵。但是,即使哈勃望遠鏡也無法將紫外線發射線解析到我們所需的程度。因此,我們轉向了最新的地面光譜儀,一種測量輻射線的儀器,稱為MOSFIRE,安裝在夏威夷的Keck I望遠鏡上。」

如果隨後的觀察可以證實這項最新研究的結果,那麼天文學家可以肯定地說GN-z11是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遠的星系。通過研究像這樣的天體,天文學家希望能夠闡明宇宙只有幾億年歷史的一段宇宙歷史。

這個時期恰逢宇宙從「黑暗時代」開始出現,當時最初的恆星和星系形成並用可見光充滿了早期的宇宙。

通過研究這些,天文學家希望更多地了解宇宙的大型結構隨後如何演化。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等下一代望遠鏡將協助實現這一目標,該望遠鏡計劃於2021年10月31日發射。

這些儀器甚至可以使天文學家能夠研究「黑暗時代」本身,當時唯一的非CMB光是中性氫的自旋線——遠微波波長(21釐米)。

為了能夠探究宇宙本身的開始,並觀察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真是令人興奮的時刻!

使這項研究成為可能的觀測是在凱克天文臺和位於夏威夷毛努阿卡的斯巴魯望遠鏡之間的時間交換計劃下進行的。

本文最初由《今日宇宙》發表。閱讀原始文章。

相關焦點

  • 134億光年!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
    根據最廣為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開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便如此,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因為這段時期正好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探索儀器的極限,希望觀測最早的星系是何時形成的。根據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我們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GN-z11)。
  • 中外學者發現古老星系 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形成
    據新華社10月13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外學者發現一批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星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 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來自中國、美國與智利的天文學家發現六個新星系 誕生於宇宙大爆炸...
    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16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在宇宙大爆炸8億年後形成的六個星系。
  • 宇宙138億年
    4.2億年   類星體MACS0647-JD形成   這是目前距離地球最遠星系   距離地球約133億光年
  • 3.3億光年只有60個星系,牧夫座空洞是怎麼形成的?
    在直徑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數千億個星系在大部分人的想像裡數千億個星系一定密密麻麻擠滿了整個宇宙,但事實上宇宙中還存在許多星系分布十分稀少的區域。這樣的宇宙空間一般被稱為「空洞「在距離地球7億光年遠的地方有一片直徑3.3億光年的時空區域,它被稱為「牧夫座空洞」,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天文學家在這裡發現了只發現了60個星系,而在宇宙其他地方,相同的大小的空間中都存在至少10000個星系。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正在蠶食一個鄰近星系(圖)
    圖中紅色區域為大犬矮星系 新華網倫敦11月4日電(記者曹麗君)由法、意、英、澳4國天文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日前發現了迄今距離銀河系最近的一個星系。 天文學家將這個位於大犬星座方向上的星系命名為大犬矮星系。該星系距離太陽系約2.5萬光年,距銀河系中心4.2萬光年。而1994年發現的距離銀河系最近的人馬矮星系距銀河系中心5萬光年。因為大犬矮星系的質量僅相當於10億個太陽,所以質量約為3400億個太陽的銀河系「倚仗」自己塊頭大,在慢慢吞噬大犬矮星系中的星體,而且吞噬還將繼續。
  • 我國科學家探測到一批8億年宇宙年齡的星系
    新華社上海7月13日電(記者王琳琳)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獲悉,由該臺研究員鄭振亞領銜的多國研究團隊探測到一批宇宙年齡為8億年的遙遠星系,發現宇宙在該年齡段處於從混沌到光明的中間狀態。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一流天體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快報》上。
  • 距地134億光年,最古老的伽馬射線暴被發現,爆發瞬間極度震撼
    據報導,近日,來自北京大學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在距離地球134億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伽馬射線暴,同時,這個星系也是目前探知的最遙遠的一個天體,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恆星系統的演化,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什麼是伽馬射線暴?
  • 巨蟹座出現6億年前的「鬼宿星團」 距離地球約550光年
    新發現的系外行星都是類似木星這樣的巨型氣態行星,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它們的存在卻鼓勵了那些尋找地外生命的科學家們,使他們了解到行星的形成範圍相當廣泛,可以出現在如此密集的恆星團中。通過類似的觀測,我們可以在臨近星系中發現更多出於多樣化以及極端空間環境下存在的行星世界。該恆星團擁有大約1000顆恆星,並圍繞著一個引力中心旋轉。
  • 宇宙在不斷膨脹,為何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還要在40億年後相撞?
    宇宙膨脹是空間在膨脹,在空間中的物體會有相對移動速度,兩個物體可以相互遠離,也可能相互靠近,仙女星系和銀河系就屬於相互靠近的情況。宇宙大爆炸理論能很好地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據天文學家獲取的數據,目前宇宙膨脹速度(哈勃常數)為:H=67.80±0.77km/s/Mpc;其中Mpc表示百萬秒差距,1百萬秒差距≈326萬光年,也就是說在宇宙中相距326萬光年的兩點,因為宇宙膨脹導致的退行速度為67.8km/s,隨著距離的增加,相對退行速度是線性增長的。
  • 宇宙最大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100億光年
    天文學家於2013年11月使用雨燕衛星和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將發生在遙遠宇宙的多次伽瑪射線暴位置繪製成分布圖時發現了這個巨大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是大尺度纖維狀結構的一部分,或者是以重力結合的巨大星系集群。該長城的長度最長端橫跨約100億光年,另一端的長度則是72億光年,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單一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的紅移值為1.6到2.1,相當於距離地球約100億光年。
  • 宇宙中最奇特的15個星系
    哈勃太空望遠鏡對這一遙遠星系的觀測表明,它在大約100億年間沒有製造恆星,也就是說,在大爆炸後的幾十億年裡,星系內就沒有恆星形成,它因此成為一個所謂的「死亡星系」。這是人類第一次獲得最早一批「死亡星系」的直接觀測證據。研究人員說,在宇宙歷史的早期發現這樣一個星系挑戰了目前對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認識。
  • 天文學家估算:宇宙年齡137.7億年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新媒體專電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4日報導,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高處的一個天文臺,天文學家們重新分析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輔以一些宇宙幾何知識,他們的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137.7億年的歷史——誤差約為4000萬年。
  • 科學家是怎麼計算一個恆星或一個星系離地球的距離的?
    在上小學時,我們就了解了地球與行星、恆星和星系的驚人距離。太陽距離地球約1.5億公裡,這一距離被稱為"天文單位"(AU)。我們最親近的鄰居金星,離太陽0.72AU,而火星離太陽1.52AU。海王星,最遙遠的行星,距離太陽30AU(即448億公裡)。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兩年後才到達木星,但直到1989年才到達海王星。
  • 天文學家看到星系開始死亡
    天文學家已經看到遙遠的星系開始消亡,這可能是我們對宇宙認識的重大突破。 當星系停止形成恆星時,它們開始「死亡」。天文學家已經觀察到了遍布整個宇宙的大量此類死亡星系,但無法確切說明其發生的原因。 現在,天文學家已經對這種壯觀的事件有了清晰的認識,並希望它能闡明導致星系消失的過程。 觀測到的星系每年損失的天然氣價值約10,000太陽,這意味著它耗盡了製造新恆星的燃料。
  • 45億年前太陽系最古老物質現身
    央視消息美國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在一塊隕石中發現了許多豌豆大小的礦物質,經過細緻分析,發現它們是已知太陽系中最古老的物質。這種礦物質形成於距今45.682億年前,由此將太陽系誕生的時間向前推進了最多200萬年,同時表明一顆爆炸的恆星在太陽系形成期間向這個星系噴射了大量重要物質。
  • 天文學家發現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
    天文學家發現了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這可以說是我們首次捕捉到的宇宙燈光秀現場。帕森特·拉賓攝於2019年11月20日,歸於實驗、衛星、空間科學與恆星類巨大且超重的恆星註定將轟轟烈烈地暴亡。當一顆重恆星的燃料逐漸耗盡,它的核心就會向自身塌縮,從而產生巨大的熱量。隨著溫度升高,核心層發生內爆。
  • 武仙座發現宇宙中的最大結構,長100億光年,改觀了科學家的認知
    宇宙中天體眾多,在我們看來,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星球了,其直徑達12,756公裡,周長4萬公裡,我們開車跑高速,一天也不一千餘公裡,然而木星體積是地球的1000倍,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銀河系中有著數千億個太陽這樣的恆星,已知銀河系的直徑達16萬光年,但在可觀測的宇宙中,類似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卻有著上萬億個。
  • 銀河系歷史或將改變,人類發現「化石星系」,曾撞擊銀河系
    對於宇宙而言,在138億年前,剛剛發生大爆炸,宇宙範圍比較小,整體物質的密度極高,而且宇宙大爆炸產生的餘溫也依舊很高,在經過了數十億年之後,宇宙經過不斷的膨脹,逐漸變大,而宇宙的整體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