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

2021-01-21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天文學家發現了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這可以說是我們首次捕捉到的宇宙燈光秀現場。

帕森特·拉賓攝於2019年11月20日,歸於實驗、衛星、空間科學與恆星類

巨大且超重的恆星註定將轟轟烈烈地暴亡。當一顆重恆星的燃料逐漸耗盡,它的核心就會向自身塌縮,從而產生巨大的熱量。隨著溫度升高,核心層發生內爆。伴隨著塌縮的完成引起一次最強有力的爆炸,而這次爆炸產生的強光之亮,足以使其整個宿主星系黯然失色。

這種星爆是一次伽馬射線爆發,一場空前壯觀的銀河系外宇宙燈光秀。目前,科學家們注意到,這些爆炸之一產生的伽馬射線爆發似乎比其他所有的都更為耀眼。

被稱為GRB 190114C的伽馬射線爆發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高達2000到10000億電伏特。雖然之前類似爆炸的餘暉也曾經被科學家們觀測到,但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現場觀測。

關於這次發現詳情的兩篇文章刊登在自然雜誌上。

天文學家們於2019年1月14日觀測到的伽馬射線爆發

這是團隊協作的成果。納米比亞的高能立體視覺系統(HESS)望遠鏡於2018年7月首次觀察到了一次大型伽馬射線爆發的一點餘暉。幾個月後,位於卡納裡島拉帕瑪的大氣伽馬成像切倫科夫(MAGIC)望遠鏡從同一爆發源觀測到了更早,更亮的爆發。

保羅·庫恩,一名倫敦大學學院的穆拉德空間科學實驗室的研究者兼其中一項研究的合作者指出:是最初的觀測數據給出了他們能夠成功觀測到伽馬射線爆發的正確方向。

「我覺得我們只是足夠幸運,恰逢其時。」庫恩告訴我們,「MAGIC望遠鏡選了個好時機,而伽馬射線爆發正好在附近發生。」

經過識別,本次爆發發生在約70億光年處——近在地球的觀察範圍之內。儘管伽馬射線是巨量的能量風暴而且非常明亮,天文學家們還是很難觀測它們。因為我們所知的爆發要麼發生在非常遙遠的星系,要麼觀測視野被半道上的星系或者其他宇宙天體阻礙了。

「身為天文學家,你不可能掌控宇宙之所為。」庫恩說,「但是觀察發生之現象,可以證實我們對地球的所知,可以證實我們已有的猜想。」

伽馬射線的爆發發生在巨大的,超重的恆星向自身塌縮的過程中

上世紀60年代,在一次地球上的秘密核武器試驗中,軍用衛星捕捉到了高能量爆發的驚鴻一瞥,伽馬射線爆發因此被首次發現。但更清楚的觀測卻困難重重。

年復一年,科學家們一直困惑於它們來自哪裡。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他們才證實:伽馬射線爆發可能發生在我們星系之外更遙遠的太空中。

一位藝術家對伽馬射線爆發的印象

「它們並不常見。」庫恩說,「我們觀察到一些很遠的爆發,但並不多,因為它只有在真的非常重的恆星瀕亡時才會發生。」

關於伽馬射線,我們所知的大多是基於地球上的一些試驗。模型顯示,伽馬射線爆發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短至數秒,長達幾分鐘。這次新的觀測證實了這一假設。

「這給了我們自信:地球上的物理現象可以進一步推廣到外太空,推廣到恆星們。」庫恩說,「我們從一點一滴開始,學習著宇宙的一切如何和諧地運轉,但是宇宙浩瀚無邊,學者任重而道遠。」

作者: inverse

FY: 萊利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來自中國、美國與智利的天文學家發現六個新星系 誕生於宇宙大爆炸...
    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16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在宇宙大爆炸8億年後形成的六個星系。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竟然如此之大?體積竟然是地球的6500萬億倍!
    這樣一說的話,是不是就覺得太陽非常之大呢?然而在整個宇宙中,跟太陽一樣大的恆星還有許許多多,而比太陽大的也一樣數不勝數。而在整個宇宙中,人類目前能觀察到的最大恆星是哪個?有多大?大家清楚嗎?首先,在揭曉答案前,小編要說明一下的是,這個恆星不一定是整個宇宙中最大的恆星,但它是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大恆星!而這個恆星就是盾牌座UY,具體有多大呢?可以看看下面的對比圖!
  • 天文學家發現約是134億年前形成星系,距離大爆炸僅4億年
    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使這樣,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的樣子,因為這個時期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開發其儀器的極限,以查看最早的星系何時形成。多虧了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新研究,我們發現了迄今為止在我們的宇宙中觀測到的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GN-z11。
  • 是什麼引起了宇宙大爆炸?天文學家的回答讓我們感到意外
    01什麼是大爆炸理論?大爆炸理論是關於宇宙如何產生的主要解釋。不管聽起來多麼荒謬,正如你發現的那樣,它被廣泛接受,因為它最符合科學。比利時羅馬天主牧師喬治·勒邁特最早提出這一觀點時,天文學家埃德溫·哈伯於1924年發現星系正在不斷分離,意味著宇宙在不斷膨脹,這與愛因斯坦的宇宙靜止論相反。宇宙從奇點膨脹。
  • 天文學家發現媲美大犬座VY的恆星 直徑是太陽1500倍
    美國太空網報導,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恆星或可能為科學家提供有關巨大垂死恆星是如何向宇宙播種多巖石行星甚至生命所需的組成成分的新見解。這顆W26恆星寬度是太陽的1500倍,使得它成為宇宙裡已知最大的恆星。這顆紅超巨星即將進入生命的盡頭,它將最終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研究人員這樣說道。「質量比太陽大十多倍的恆星與質量相對較小的恆星相比,壽命往往非常短暫。」
  • 中外學者發現一批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星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 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
    根據最廣為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開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便如此,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因為這段時期正好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探索儀器的極限,希望觀測最早的星系是何時形成的。根據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我們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GN-z11)。
  • 天文學家發現新宇宙巨型結構,銀河系也屬於其中的一部分!
    在天文學家看來宇宙中的星系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受某種規則制約的,而且發現宇宙中的星系都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中運行,同時這張巨大的星系網也圍繞著宇宙的中心進行環繞,對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以及中心是什麼目前還無法確定,目前天文學家通過對星系運行數據分析,可能發現了一個從未定義過的新宇宙結構體,這是一個由無數星系聚集出來的巨型星系團
  • 宇宙中到底有多少星系?終於搞清楚了,這個數字讓人大跌眼鏡
    在最近的發現表明可能存在較少星系的宇宙之後,宇宙可能會變得更暗。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先前的一項測量表明,整個宇宙中分布著2萬億個星系。現在,最新的研究僅指向數千億個星系。
  • 宇宙138億年
    宇宙大爆炸   調皮的造物主   引燃了這顆「炮竹」   發生了宇宙大爆炸   ?估算CO分子處於那種激發狀態   進而估算宇宙當時的溫度   比現今宇宙溫度的高三倍   這是宇宙大爆炸的力證
  • 宇宙中的第一束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天文學家是這樣回答的
    事實上,你之所可以一直看得更深,看得更遠,是因為宇宙是一直在擴張的。在宇宙剛開始時,要比現在熱得多,密度也大得多。密度大到,在大爆炸之後,整個宇宙就只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混合物組成,它們根本無法凝聚到一起。大爆炸理論:整個宇宙是從一個奇點開始,然後不斷擴張,變成現在的宇宙的。
  • 科學界八大宇宙誕生理論各抒己見,宇宙大爆炸理論搖搖欲墜
    天文學家最近這些年通過對河外星系的觀測,發現了諸多有關黑洞的怪異現象,比如:其一,很多星系或星系團中心的黑洞,不但會時不時地「吸吞」周圍的星雲星系等天體,還會時不時地「噴吐」星雲星系等天體,而噴吐出來的天體可能並不是之前吸吞入的。其二,黑洞並不會因為「吸吞」的天體太多而變胖,或因「噴吐」的天體太多而變瘦,似乎大小與進入或溜出的物質多少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 宇宙中的十大未解之謎
    在今年早些的時候,天文學家們在距離可見宇宙7000光年遠的地方發現了這個特殊的矩形天體:這個星系 (在天體資料庫中編號074886),它或多或少的都像是一個矩形。然而大多數的星系形狀都是碟形、立體的橢圓形或者是不規則的斑點狀。一些人推測這種形狀是由於兩個螺旋狀的星系相互碰撞形成的,但是目前沒人知道原因。3.
  • 宇宙中有2萬億星系,200萬億億行星,沒有外星人的概率幾乎為0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超過4200顆系外行星,它們環繞著太陽之外的恆星公轉,那些行星上會有外星人嗎?關於這個問題,先來了解一下宇宙中有多少個星系、恆星和行星。曾幾何時,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後來隨著天體測距方法的改進,天文學家認識到了河外星系的存在,我們銀河系只是宇宙中諸多星系之一。
  • 中外學者發現古老星系 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形成
    據新華社10月13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從道德經的角度看待宇宙產生的大爆炸過程
    根據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論,我們把宇宙大爆炸理論還需要從電子、光子、中微子等粒子的生成演化歷史進行表述,按照宇宙大爆炸的理論,結合質量和能量轉化方程,來理解宇宙中各種粒子的未解之謎,尤其是中微子和光子的未解之謎有一個較好的詮釋。按照宇宙大爆炸的時間軸,結合太極宇宙形成理論,對夸克、膠子、光子、中微子、電子、質子、中子、氫核和氦核轉換生成歷史的簡單述說。
  • 新研究發現:球狀星團並非如宇宙般古老
    研究發現,位於英仙座星系團中心巨型星系周邊的球狀星團並非全部都那麼古老,其中幾千個球狀星團的年齡只有10億年左右,可能還有更多球狀星團在宇宙演化的不同時期誕生。球狀星團(globular cluster)是由數十萬、有時逾千萬顆,而且幾乎是同時誕生的恆星組成的一種天體結構。
  • 2020年,天文學家發現了這10個巨大的黑洞,其中一個很詭異
    這些設備已經獲得了大量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發現。但是在五月份,合作方宣布已經探測出迄今為止最大的黑洞碰撞,是由一個85倍和一個66倍於太陽質量的兩個黑洞碰撞而形成的,此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142倍。 除了設置記錄以外,這項發現是首次在所謂的「禁止」區域中觀測中等質量的黑洞。
  • 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鎖定富鋰巨星真身
    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學界關注的、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最新由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攜手破解,他們通過監測恆星「心跳」形成的「心電圖」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恆星演化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