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發現古老星系 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形成

2020-11-23 觀察者網

據新華社10月13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近期,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LAGER)研究項目,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的星系候選者樣本,並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約50%。

隨後,他們使用美國卡內基天文臺麥哲倫望遠鏡獲得了其中6個星系的光譜證認,確認它們為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星系,證認成功率達67%。

據介紹,宇宙大爆炸之後約40萬年,隨著宇宙逐漸冷卻,質子和電子結合為中性氫,宇宙進入黑暗時代。當在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宇宙開始明亮起來,從而結束了宇宙黑暗時代。確定第一代星系何時形成,是天體物理研究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LAGER項目通大天區的窄波段成像巡天,獲得了高質量的候選星系樣本。首批光譜觀測即獲得了6例光譜證認,其中兩個星系具有明顯的成團性,可能位於同一個宇宙電離氣泡。這些光譜證認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

(記者徐海濤)

相關焦點

  • 中外學者發現一批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星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 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天文學家發現約是134億年前形成星系,距離大爆炸僅4億年
    自遠古時代以來,哲學家和學者就開始考慮時間的開始,甚至試圖確定萬物何時開始。直到現代天文學時代,我們才以相當確定的程度接近回答這個問題。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使這樣,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的樣子,因為這個時期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開發其儀器的極限,以查看最早的星系何時形成。
  • 來自中國、美國與智利的天文學家發現六個新星系 誕生於宇宙大爆炸...
    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16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在宇宙大爆炸8億年後形成的六個星系。
  • 宇宙最古老的星系被發現!它刷新了紀錄,年齡直逼宇宙奇點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人類已經可以探知到遙遠的宇宙深處,也不斷發現來自宇宙早期的古老星系,比方說曾經被認為最古老星系的CR7星系。可能擁有第一代恆星的CR7星系在2015年,通過哈勃望遠鏡等設備的聯合觀測,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來自於宇宙大爆炸8億年後的古老星系,這也是當時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的,最明亮、最古老的星系,當時很多科學家都非常激動,認為自己找到了宇宙中的第一代恆星。
  • 134億光年!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
    自古以來,哲學家和學者就一直在思考時間的起源,甚至試圖確定萬物的起源。直到現代天文學時代,我們才有了相當肯定的答案。根據最廣為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開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便如此,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因為這段時期正好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探索儀器的極限,希望觀測最早的星系是何時形成的。根據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我們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GN-z11)。
  • 我國科學家探測到一批8億年宇宙年齡的星系
    新華社上海7月13日電(記者王琳琳)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獲悉,由該臺研究員鄭振亞領銜的多國研究團隊探測到一批宇宙年齡為8億年的遙遠星系,發現宇宙在該年齡段處於從混沌到光明的中間狀態。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一流天體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快報》上。
  • 宇宙138億年
    最近的研究顯示該恆星相當古老,並且形成於大爆炸之後不久(普朗克衛星觀測資料測定宇宙年齡為137.98±0.37億年),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該恆星因此有了別稱「瑪土撒拉星」(Methuselah star)。   ?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新研究發現:球狀星團並非如宇宙般古老
    研究發現,位於英仙座星系團中心巨型星系周邊的球狀星團並非全部都那麼古老,其中幾千個球狀星團的年齡只有10億年左右,可能還有更多球狀星團在宇宙演化的不同時期誕生。球狀星團(globular cluster)是由數十萬、有時逾千萬顆,而且幾乎是同時誕生的恆星組成的一種天體結構。
  • 宇宙在不斷膨脹,為何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還要在40億年後相撞?
    宇宙膨脹是空間在膨脹,在空間中的物體會有相對移動速度,兩個物體可以相互遠離,也可能相互靠近,仙女星系和銀河系就屬於相互靠近的情況。宇宙大爆炸理論能很好地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據天文學家獲取的數據,目前宇宙膨脹速度(哈勃常數)為:H=67.80±0.77km/s/Mpc;其中Mpc表示百萬秒差距,1百萬秒差距≈326萬光年,也就是說在宇宙中相距326萬光年的兩點,因為宇宙膨脹導致的退行速度為67.8km/s,隨著距離的增加,相對退行速度是線性增長的。
  •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古老的恆星
    一顆編號為HD140283的恆星,它的年齡達到了驚人的144.6億年,是已知最古老的恆星,因此它也獲得了一個名字「瑪土撒拉星」瑪土撒拉星是聖經中最長壽的人,而在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中,國外科學家推測,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那這顆瑪土撒拉星怎麼可能比宇宙還要古老呢?
  • 宇宙中最奇特的15個星系
    當然,在浩瀚的宇宙中也有這樣「尤物」:一個像水母一樣在宇宙間遊弋的星系ESO 137-001。它是一個璀璨的巨大星系,有一條巨大的尾巴,長達26萬光年,這讓它看起來像極了一個在無垠太空遊弋的美麗水母。ESO 137-001距我們地球約2.2億光年,位於南三角座中,2014年由哈勃望遠鏡及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首次發現。
  • 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再獲重要突破
    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證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 天文學家發現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
    天文學家發現了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這可以說是我們首次捕捉到的宇宙燈光秀現場。帕森特·拉賓攝於2019年11月20日,歸於實驗、衛星、空間科學與恆星類巨大且超重的恆星註定將轟轟烈烈地暴亡。當一顆重恆星的燃料逐漸耗盡,它的核心就會向自身塌縮,從而產生巨大的熱量。隨著溫度升高,核心層發生內爆。
  • 3.3億光年只有60個星系,牧夫座空洞是怎麼形成的?
    這樣的宇宙空間一般被稱為「空洞「在距離地球7億光年遠的地方有一片直徑3.3億光年的時空區域,它被稱為「牧夫座空洞」,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天文學家在這裡發現了只發現了60個星系,而在宇宙其他地方,相同的大小的空間中都存在至少10000個星系。
  • 照亮宇宙的第一縷光從何而來
    中國科技大學王俊賢教授和中科院上海天文臺鄭振亞研究員及其合作者近日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當時的宇宙中星際介質裡氫的電離比例約50%。正如黎明之前的黑暗,在這個黑暗時代末期,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整個宇宙開始一點點明亮起來。
  • 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迎面相撞,是否違反宇宙大爆炸理論?
    之中,我指出,宇宙起源於密度無限大、溫度極高的奇點,然後開始加速膨脹,且空間的這種膨脹速度允許超越光速。 宇宙大爆炸不是真理,但它是科學假說,而且是迄今為止最經得起考驗的科學假說。自該理論被提出之後,無數科學家對這一說法進行了驗證,得到了大量的、讓人信服的證據。而所謂「推翻宇宙大爆炸」的種種行為,都遭遇了失敗。
  • 「你生日那天的宇宙」上熱搜 宇宙中還有哪些謎團?
    什麼是星系呢?「宇宙」從何而來?關於宇宙,人類從不乏探索和想像。資料圖:當地時間2013年3月21日,歐洲航天局公布了普朗克空間望遠鏡在15個月內拍攝的圖像。這些圖像可證明宇宙起源於大爆炸的理論,但圖像也包含了與宇宙學標準模型的一些成分相牴觸的細微差異,例如被認為激發了大爆炸的「暗能量」比以前所知的要少,這意味著目前的理論需要修正。仰望星空,中國古人曾提出「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漢代學者張衡也曾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宇宙概念。
  • 宇宙最孤獨的星系,命運是多麼的悲催,周圍數億光年無一星系
    但是我們之所以能有這些發現和我們在宇宙中特殊的位置是分不開的:在地球的數億光年內,有成千上萬個大而明亮的星系。通過周圍的天體的觀測,我們了解到了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但事實是,並不是宇宙中所有的地方都像我們這麼走運。比如說,這張圖片中的MCG+01-02-015星系。
  • 中外學者揭開英仙座球狀星團起源之謎
    紅點標示較古老的球狀星團,這些球狀星團隨機分布在英仙座星系團中心的巨型星系周圍。圖片來源: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收集到的數據,揭示了在星系團中心、圍繞巨型星系的球狀星團的起源。研究成果日前刊登於《自然—天文學》。  球狀星團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可觀測天體之一,每個球狀星團擁有數十萬至數千萬顆同時誕生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