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16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在宇宙大爆炸8億年後形成的六個星系。
圖片來源俄羅斯衛星網
報導稱,學者們對宇宙大爆炸後5.5億年至8億間的星系進行了觀察。星系是在宇宙黑暗時代後的再電離期間開始形成的,當時宇宙中並沒有任何可見光源。這一項目名為「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LAGER),共同進行研究的還有來自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和託洛洛山美洲際天文臺的學者。
據悉,在研究過程中,天文學家們對很多星際進行了搜尋,藉助萊曼α森林發射線對可能存在的星系進行了研究。人們還通過託洛洛山美洲際天文臺的規模達到4米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對星系進行了觀測。
據新華社此前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近期,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LAGER)研究項目,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的星系候選者樣本,並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約50%。
隨後,他們使用美國卡內基天文臺麥哲倫望遠鏡獲得了其中6個星系的光譜證認,確認它們為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星系,證認成功率達67%。
據介紹,宇宙大爆炸之後約40萬年,隨著宇宙逐漸冷卻,質子和電子結合為中性氫,宇宙進入黑暗時代。當在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宇宙開始明亮起來,從而結束了宇宙黑暗時代。確定第一代星系何時形成,是天體物理研究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LAGER項目通大天區的窄波段成像巡天,獲得了高質量的候選星系樣本。首批光譜觀測即獲得了6例光譜證認,其中兩個星系具有明顯的成團性,可能位於同一個宇宙電離氣泡。這些光譜證認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