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美國與智利的天文學家發現六個新星系 誕生於宇宙大爆炸...

2020-11-23 觀察者網

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16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在宇宙大爆炸8億年後形成的六個星系。

圖片來源俄羅斯衛星網

報導稱,學者們對宇宙大爆炸後5.5億年至8億間的星系進行了觀察。星系是在宇宙黑暗時代後的再電離期間開始形成的,當時宇宙中並沒有任何可見光源。這一項目名為「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LAGER),共同進行研究的還有來自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和託洛洛山美洲際天文臺的學者。

據悉,在研究過程中,天文學家們對很多星際進行了搜尋,藉助萊曼α森林發射線對可能存在的星系進行了研究。人們還通過託洛洛山美洲際天文臺的規模達到4米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對星系進行了觀測。

據新華社此前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近期,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LAGER)研究項目,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的星系候選者樣本,並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約50%。

隨後,他們使用美國卡內基天文臺麥哲倫望遠鏡獲得了其中6個星系的光譜證認,確認它們為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星系,證認成功率達67%。

據介紹,宇宙大爆炸之後約40萬年,隨著宇宙逐漸冷卻,質子和電子結合為中性氫,宇宙進入黑暗時代。當在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宇宙開始明亮起來,從而結束了宇宙黑暗時代。確定第一代星系何時形成,是天體物理研究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LAGER項目通大天區的窄波段成像巡天,獲得了高質量的候選星系樣本。首批光譜觀測即獲得了6例光譜證認,其中兩個星系具有明顯的成團性,可能位於同一個宇宙電離氣泡。這些光譜證認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中外學者發現一批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星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 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外學者發現古老星系 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形成
    據新華社10月13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科學界八大宇宙誕生理論各抒己見,宇宙大爆炸理論搖搖欲墜
    天文學家最近發現,黑洞視界內出現「浮漂」現象,即進入它視界的物質並不會被吸吞到黑洞,而是像漂浮物一樣安然無事。諸多有違傳統黑洞定義和解釋的現象,將科學界對黑洞的曾經解釋完全翻了個個。這就令不少天文研究者不由地思索到:難道「黑洞」就是宇宙的窟窿洞?
  • 天文學家發現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
    天文學家發現了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這可以說是我們首次捕捉到的宇宙燈光秀現場。帕森特·拉賓攝於2019年11月20日,歸於實驗、衛星、空間科學與恆星類巨大且超重的恆星註定將轟轟烈烈地暴亡。當一顆重恆星的燃料逐漸耗盡,它的核心就會向自身塌縮,從而產生巨大的熱量。隨著溫度升高,核心層發生內爆。
  • 是什麼引起了宇宙大爆炸?天文學家的回答讓我們感到意外
    01什麼是大爆炸理論?大爆炸理論是關於宇宙如何產生的主要解釋。不管聽起來多麼荒謬,正如你發現的那樣,它被廣泛接受,因為它最符合科學。比利時羅馬天主牧師喬治·勒邁特最早提出這一觀點時,天文學家埃德溫·哈伯於1924年發現星系正在不斷分離,意味著宇宙在不斷膨脹,這與愛因斯坦的宇宙靜止論相反。宇宙從奇點膨脹。
  • 跟宇宙大爆炸有什麼神秘關聯?
    其實這個雪花屏和滋滋聲其中的一部分是來源於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的產物。電視機的雪花屏幕跟宇宙大爆炸的神秘聯繫是什麼?你現在看到了這個電視機雪花屏,是一種從宇宙誕生第一秒一直延續至今的,唯一可觀測的宇宙大爆炸的痕跡。它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自2012年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領域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上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紅移~7.0),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 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鎖定富鋰巨星真身
    這一備受學界關注的、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最新由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攜手破解,他們通過監測恆星「心跳」形成的「心電圖」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恆星演化示意圖。
  • 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再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證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 天文學家發現約是134億年前形成星系,距離大爆炸僅4億年
    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使這樣,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的樣子,因為這個時期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開發其儀器的極限,以查看最早的星系何時形成。多虧了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新研究,我們發現了迄今為止在我們的宇宙中觀測到的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GN-z11。
  • 照亮宇宙的第一縷光從何而來
    中國科技大學王俊賢教授和中科院上海天文臺鄭振亞研究員及其合作者近日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當時的宇宙中星際介質裡氫的電離比例約50%。正如黎明之前的黑暗,在這個黑暗時代末期,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整個宇宙開始一點點明亮起來。
  • 我國科學家探測到一批8億年宇宙年齡的星系
    新華社上海7月13日電(記者王琳琳)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獲悉,由該臺研究員鄭振亞領銜的多國研究團隊探測到一批宇宙年齡為8億年的遙遠星系,發現宇宙在該年齡段處於從混沌到光明的中間狀態。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一流天體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快報》上。
  • 科學家發現宇宙誕生以來最大爆炸 發生於距地球3.9億光年的蛇夫座...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天文學家稱發現了自宇宙大爆炸誕生以來最大的一次爆炸!他們分析4臺望遠鏡提供的數據得出結論,這次爆炸發生於距地球3.9億光年的蛇夫座星系團,其噴射出的能量是此前最大爆炸紀錄的5倍多。研究人員稱,這次爆炸的源頭是該星系團內的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個「巨獸」噴射出大量輻射和物質。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天文學家發現媲美大犬座VY的恆星 直徑是太陽1500倍
    美國太空網報導,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恆星或可能為科學家提供有關巨大垂死恆星是如何向宇宙播種多巖石行星甚至生命所需的組成成分的新見解。這顆W26恆星寬度是太陽的1500倍,使得它成為宇宙裡已知最大的恆星。這顆紅超巨星即將進入生命的盡頭,它將最終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研究人員這樣說道。「質量比太陽大十多倍的恆星與質量相對較小的恆星相比,壽命往往非常短暫。」
  • 天文學家發現新宇宙巨型結構,銀河系也屬於其中的一部分!
    在天文學家看來宇宙中的星系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受某種規則制約的,而且發現宇宙中的星系都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中運行,同時這張巨大的星系網也圍繞著宇宙的中心進行環繞,對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以及中心是什麼目前還無法確定,目前天文學家通過對星系運行數據分析,可能發現了一個從未定義過的新宇宙結構體,這是一個由無數星系聚集出來的巨型星系團
  •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古老的恆星
    因為天蠍座的主星是:心宿二,是非常好找的,天秤座位於天蠍座的右側,而這顆瑪土撒拉星和天秤座的氐宿3,氐宿4一起組成了一個近似直角三角形,瑪土撒拉星就位於這個近似三角形的直角頂點,這顆恆星的視星等為7.2,肉眼不可見,但我們可以藉助雙筒望遠鏡或小型望遠鏡觀測它,HD140283是一顆貧金屬次巨星,它距離地球約190多光年,它的組成成分是由氫和氦組成的貧金屬巨星,其含鐵量低於太陽的1%,這顆恆星在過去的100年就被天文學家所知
  • 宇宙中的第一束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天文學家是這樣回答的
    基於我們目前在宇宙中發現的元素構成比例:74%的氫,25%的氦和1%的其他元素。我們便能發現宇宙在這個「宇宙恆星」狀態下到底持續了多長時間。一共是17分鐘,大爆炸之後3分鐘-20分鐘之間。在這十幾分鐘之內,聚集起所有他們所需的氦元素,摩拳擦掌的為即將到來的聚變爆炸做準備。
  • 天文學家估算:宇宙年齡137.7億年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新媒體專電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4日報導,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高處的一個天文臺,天文學家們重新分析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輔以一些宇宙幾何知識,他們的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137.7億年的歷史——誤差約為4000萬年。
  • 宇宙中最大的結構被發現:一張巨大的氣體網絡,連接著宇宙空間
    科學家已經知道,在太陽之外,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比鄰星,也在4.2光年之外,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1號、2號太空飛行器,用了40多年時間,才剛剛飛出太陽系的外緣,因此,宇宙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極其空曠的,除了幾個孤零零的星系之外,似乎空無一物。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卻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我們的宇宙實際上並不空曠,其間充斥著一張巨大的氣體網絡,稱為「宇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