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站在秋風中發傳單的老馬來說,這都算不了什麼,畢竟心裡的寒意不是添加一兩件外套就能解決的。
「金豬寶寶」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竟會在本命年賺足眼球,不經意間,豬肉竟成了抖音裡富豪炫富的專用道具。面對高企的豬價,老馬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畢竟豬肉有太多替代品,當消費者開始把葷菜譜中的豬肉改成羊肉那一刻起,有價無市,就真正坐實了老馬這樣的豬肉小販的預言。
說話間,一張張傳單從老馬剛剛瞄準的「目標受眾」手中飄落,綠色的紙張和金黃的法桐落葉交織在一起,顯得突兀又諷刺……
傻傻分不清的「鍋」
進入八月來,豬肉價格似乎搭上了火箭,一路從平地走到樓頂,又站到了珠穆朗瑪峰。與一月末的低點10.8元/公斤相比,9月全國生豬均價約為27.77元/公斤,環比上漲21.7%,同比上漲96.4%。十一期間更是突破30元/公斤大關,均價達到30.57元/公斤。要知道,現在離過年還有三四個月時間,現在的價格就到了如此高點。那到了年關,豬肉豈不是真的會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甚至不排除出現價格倒掛的情況,豬肉價格高過牛羊肉?
從市場邏輯來分析,價格上漲無非是供小於求,事實的確如此。要說斷供原因,首當其衝的就是去年8月以來的非洲豬瘟。這場駭人聽聞的疫情,雖然不在人類群體中傳播,但對豬的殺傷力卻是致命的。今年年初以來,我國共撲殺生豬100萬頭。這在客觀上,都減少了供給端的生豬數量,甚至有機構預測,2019年全國生豬缺口在一億頭以上。
當然了,說到肉價上漲,一個比豬瘟更可怕的名詞也常被提及,那就是「豬周期」。所謂豬周期,就是「肉價高-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的惡性循環。美其名曰豬周期,不如說是養殖戶的追漲殺跌。而豬肉不同於二級市場的股票,畢竟生豬從豬仔到出欄要經歷好幾個月的生長周期。於是「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魔咒始終壓在生豬產業鏈中所有參與者的頭上。
所以不管是非洲豬瘟還是豬周期,肉價上漲誰都脫不了干係。既然甩不掉鍋,那就不如老老實實想想辦法,畢竟,降低肉價才是王道。
肉價上漲,誰是贏家?
有人說,價高傷民的對立面就是價高利農。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豬肉產業鏈相當冗長,從飼料、獸藥等上遊供應商,到專業養殖場和散戶等中遊養殖商,再到二批商、肉販子等下遊銷售商。豬肉上漲影響者眾多,可謂是牽一髮動全身。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生豬缺口能達到490萬頭,豬肉缺口更是達到驚人的1000萬噸,要知道美國一年的生豬產量也才1100萬噸。先說下遊的肉販子,因為肉價上漲,所以他們的進價也跟著水漲船高,而隨著肉價的上漲,豬肉銷售量註定下滑。所以即使肉販子僅維持原來的利潤水平,因為銷量的下滑,那總體利潤也註定是下降的。所以他們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再來說說上遊的供應商。因為生長存欄不足,所以理論上豬肉飼料等生產材料的需求也註定是下降的,所以他們也不是肉價上漲的受益者。
而價高利農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只是有個大前提,那就是保證自己養的豬不死。說到這,農戶就有了區別。一部分是散戶,一部分是專業的養殖機構。去年以來,伴隨環保政策趨嚴,很多散戶養殖場,早被取締,而僅存的少量養殖戶,因為養殖條件和技術受限,是不具備對抗豬瘟的能力的。所以即使眼饞,由於對豬瘟的恐懼,也讓他們遲遲不敢再次入場。
所以這次豬肉上漲理論上最大的受益者是中遊的養殖戶,確切一點,是擁有對抗豬瘟能力的規模以上的養殖企業。剛剛出爐的胡潤百富榜,牧原股份創始人秦英林夫婦憑藉1000億身家位列第15位,身價漲幅超182%。要知道,三個月前,牧原股份還處於虧損狀態,因為肉價上漲,短期盈利10個億,秦英林也成為身價上升最快的企業家。所以,伴隨生豬產業鏈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價高利農」也該改為「價高利企」了。
不過,正常年份,國內還要進口500萬噸「洋豬肉」彌補缺口。但今年國外生豬出欄量也有所下降,剛夠自給自足,所以再出口到中國,可能性就不是不大了。當然不排除某些進口商有特殊渠道,所以,肉價上漲這部分手握堅挺貨源的進口商也註定是一小撮受益者。
學學丹麥
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和豬肉消費國,但並不是養豬強國,要說養豬技術哪家強,那就非丹麥莫屬了。
1、標準嚴格,監管得利
近年來,丹麥政府鼓勵發展有機養豬,並且執行了比歐盟更高的標準。比如飼養條件要求有機豬必須在戶外養殖,活動空間不低於2.3平米,並且必須為母豬提供戶外泥浴條件……所有硬體都是為了還原豬的天然生長環境。
飼料方面,要求豬攝入的飼料中至少有95%的有機飼料,並且形成了養豬和耕種一體化的生態養豬模式,一方面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另一方面確保了有機飼料的穩定來源。
政府還規定,常規豬和有機豬禁止添加使用催長劑,而對抗生素類獸藥用量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從源頭上確保成品豬肉的安全。
2、中等規模養殖戶最常見
在丹麥,幾乎沒有小型散戶養豬戶,這樣一方面有利於政府對養殖戶的監控,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上遊飼料的採購成本,讓農戶增加營收。
而像國內一樣動輒上萬頭的規模,在丹麥也不常見。因為中等規模養豬場能實現對土地、資源的最優利用,而且面對汙染物,處理起來相對更靈活、可控。另一方面,一旦發現疫情,可以有效隔離,避免更大規模擴散進而造成不可控的經濟損失。
而且丹麥對每個養殖場實行個性化隔離,如果人要進入養殖廠區,必須進行必要的消毒隔離,這樣從根本上杜絕了傳染性疾病通過人傳播的可能性。
3、現代化程度高,人性化養豬
在丹麥,養豬是個技術活,如果想從事這個行業,是有很高的準入門檻的,兩到三年的技術培訓是必不可少的。
在養豬的人性化方面,丹麥也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吃的綠色無抗,杜絕問題豬的出現。住的乾淨無菌,減少豬生病的傳染風險。甚至連作息都是統一安排的,定點吃飯、定點喝水、定點運動、定點聽音樂,一切都是為了養好豬。
而在最後的屠宰階段,丹麥養豬業更是將人性化發揮到了極致。出欄的生豬實行的是愉快衛生的無痛苦安樂死,沒有野蠻的血腥更沒有撕心裂肺的嚎叫,而且生豬屠宰、分揀包裝完全實現了自動化。
寫在最後
此次肉價上漲,恰逢豬周期和非洲豬瘟共同發力的特殊時期。所以「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過往演變成了「價高傷民,價高傷農」的奇怪悖論。
但是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一定要從監管到技術,自上而下,改變中國養豬模式的現狀。讓養殖場能抗擊風險,提高利潤率,讓老馬這樣的中間商能憑勞動收穫到應有的利潤,也讓群眾吃上安全放心,價格穩定的好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