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天文訓》說:「東方木也,其帝太皞(伏羲),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淮南子·時則訓》更具體地說:「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博木(fú-,即扶桑,我國對日本的舊稱)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皞(伏羲)、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裡」。
韓國的國旗脫胎於伏羲八卦圖。
文中所謂「碣石山」,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在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陳廣忠《淮南子譯註》謂在昌黎北),漢代時仍在渤海邊上,北魏時沉沒在水中。
文中所謂「朝鮮」即當今的朝鮮半島,直到現在南朝鮮(韓國)仍然高舉著伏羲氏的旗幟,他們的國旗圖案正是伏羲氏發明的「陰陽魚」和「八卦符號」!
韓國的國旗脫胎於伏羲八卦圖。
據說1882年,朝鮮使臣樸泳孝和金玉筠在出使日本前,向中國清朝請求將中國的龍旗作為國旗使用,因為那時候朝鮮還是大清王朝的附屬國。出使朝鮮的中國使節馬建忠建議使用中國傳統的太極八卦旗。這個建議得到了朝鮮政府的採納。後來,英國駐朝鮮的使節用西方美學的角度為這面太極八卦旗做了修改,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對稱拉伸,把陰陽魚圖案改為紅藍兩色,於是才有了現在的韓國太極旗。
韓國的國旗脫胎於伏羲八卦圖
很顯然,這名英國人並不知道八卦符號的真正含義。實際上八卦符號就是中央對四面八方進行標註的算籌編碼,是中央統帥地方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