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朱德外孫這樣講述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初心與坐標①|「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朱德外孫這樣講述

他們的故事

  穿過戰火硝煙

  直抵人心

  他們的風骨

  經過歲月沉澱

  歷久彌新

  他們是老一輩將帥和革命者

  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巍峨豐碑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反映新時代強軍事業的新氣象新風貌新作為,值此八一建軍節,中國軍網聯合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井岡紅軍人物研究分會推出「初心與坐標」主題系列報導,陸續邀請老紅軍後代講述父輩往事,期待您的關注!

  「初心與坐標」主題系列報導之一

  「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這是毛主席對朱德的評價

  在家人眼中朱老總又是什麼樣子呢

  請聽朱德外孫劉建的講述——

「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爺爺在入黨以前就已經是滇軍名將了,為了接受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他毅然拋棄了優厚待遇,追尋共產黨歐洲支部,後經周恩來介紹入黨。

  爺爺和毛主席始終在一起戰鬥,在井岡山他們擺脫了內部的悲觀失望情緒,共同確立了遊擊戰的戰法和16字訣。1929年4月5日,以毛澤東和朱德為主要負責人的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在紅軍第四軍前委給中共中央的信中,將紅軍遊擊戰的作戰原則正式地概括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帶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將其稱為16字訣。

  「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這是毛主席對爺爺的評價。毛澤東在和陳毅同志談到長徵途中同張國燾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作鬥爭的時候,曾深情地說,朱總司令當時是臨大劫而不辱。

毛主席與朱德在陝西寶安縣合影。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集中主力北上抗日,張國燾則主張向青海、新疆或川康等邊陲地區重建基地,中央肯定了北上的方針。紅軍當時分為左右兩路軍,左路軍就由爺爺和張國燾率領。

  在長徵中,張國燾玩弄兩面手法,同時私立中央,表面上同意黨中央的路線,實際上按兵不動,堅持錯誤路線,他堅持南下,又把四方面軍帶回去了。當時,爺爺對此堅決反對,張國燾對爺爺也進行了殘酷的鬥爭和迫害,比如他撤走爺爺的警衛班,殺了爺爺的馬匹。

  當時康奶奶知道這個情況以後非常生氣,就要去找張國燾說理,爺爺拉住她勸慰: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忍耐,什麼話都不要說!後來,爺爺對此解釋說:當時如果不忍耐,和張國燾鬧翻了,那麼只能是紅軍受損失,我需要行使我總司令的權利!張國燾也希望我走,但我不能走,因為我是總司令,我是黨中央任命的,我必須把這支部隊帶回去北上抗日,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和要求去辦。

  爺爺始終用他博大的胸懷團結每個同志,不去計較個人得失。爺爺始終維護黨中央的團結,最終將紅軍部隊帶到了延安,並且參加了抗日戰爭,直至取得勝利。

  我認為爺爺對革命事業有五心:第一是永葆恆心,堅決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不斷探索、不懈奮鬥;第二是竭盡忠心,為黨和人民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第三是充滿著熱心,對社會主義的建設任勞任怨;第四是滿懷著愛心,對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甚至奉獻自己的一生;第五是保持公心,恪守原則,堅持革命到底的一生。

  爺爺總說人要有志氣,沒有志氣的話一件事情是做不到底的,更做不出成績來,年輕人就應該有那麼一股勁和一種精神把工作做好。

  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上作軍事報告。

  1976年元月8日,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消息傳來,猶如晴天霹靂,爺爺當時兩眼望著天花板,熱淚盈眶,他對親人和身邊工作人員說,周總理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是個真正的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待向周總理遺體告別的時候,工作人員怕爺爺過度傷心,健康狀況出問題,勸他不要去參加遺體告別式,但爺爺堅持讓我媽媽扶著他去。到了北京醫院,他左手扶著手杖,舉起顫抖的右手向周總理遺體敬了一個莊嚴的、最後告別的軍禮。

  儘管悲痛的心情難以言喻,那幾天爺爺吃不下也睡不好,但是他仍然執著地投入到國事活動。大家當時都勸他注意身體,他卻說,總理去世了,毛主席的身體也不好,我應該更多地做一些工作。

  總理去世以後,爺爺也已是90歲的高齡,他老人家好像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就拼命工作。從1976年2月初到6月26日住院,直到7月6日離開這個世界,5個月的時間,他會見了外賓18次,找人談話3次,他就是這樣來兌現「革命到底」的諾言的。

  「我們共產黨離開人民將一事無成」

  我1970年底入伍,後來每次回到家裡,爺爺都十分關心部隊的情況,拉著我問這問那,因為他當了一輩子兵,對戰士對部隊特別有感情。

  一個班裡農村戰士有幾個,城市戰士有幾個?吃得怎麼樣,一個星期能吃上幾頓細糧?幹部能不能與戰士同甘共苦,你們是怎樣做戰士思想工作的?面對爺爺的問話,我一一作答。爺爺告訴我,要和大家多談話,只有知道戰士們在想什麼,你說的話才能啟發到他們。

  爺爺特別告誡我不要當「兵油子」,幹部帶兵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要知兵要愛兵,還要學會做思想轉化工作。爺爺說部隊打仗靠的是戰士衝鋒陷陣,戰鬥勝利要靠官兵一致。

  爺爺會打草鞋,長徵期間休息的時候他就愛打草鞋,平時爺爺就在馬背上多放幾雙。一次,他看到一個小戰士掉隊,因為鞋壞了,腳被劃傷走不動了,爺爺就從自己的馬背上拿了一雙草鞋給了戰士。爺爺作為軍隊的創建者和領導者,愛兵如子的許多事對我的影響都很大。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大生產運動中,有一天爺爺親自帶領幾名警衛員到南泥灣進行探場,到駐地的時候天色已晚,他們就在兩個破窯洞裡搭了個簡易的床鋪,警衛員管開智跟爺爺住在一個窯洞裡頭,並且安排好讓爺爺睡在裡面的床鋪,靠洞口的這個鋪位留給管開智睡。

  夜間站崗是幾個人輪班,到了下半夜該管開智站崗的時候,站上一班崗的戰士走到爺爺和管開智住的窯洞,他當時輕輕推了一下睡在洞口鋪位上的人,說了一聲換崗了,然後就回去睡覺了。但是這個戰士並不知道他推醒的並不是管開智,而是爺爺朱德總司令,原來爺爺與管開智臨睡前調換了鋪位。

  天亮以後,大家發現爺爺在站崗,都感到很奇怪,就問他,首長怎麼不睡覺?爺爺聽了以後沒有埋怨任何人,也不做任何解釋,只是微笑地說了一句:「你們站崗放哨睡不睡覺?」大家這才明白,走進爺爺住的窯洞裡一看,才發現管開智在裡面的鋪位上還沒醒呢。

  從這件小事,我也充分體會到了爺爺的愛民情懷。在延安的時候,爺爺就很喜歡孩子,當時有很多烈士和老一代領導人在前線作戰,他們的子女都在延安生活,直到今天他們還很習慣的都在稱呼爺爺為爹爹,奶奶康克清為康媽媽。

  特別是陸定一的兒子陸德,他曾經跟我說,他這條命是朱爹爹給的。陸德出生以後他的母親沒有奶水,延安大生產開展以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當時在延安養了奶牛,給中央首長每人供應半磅牛奶。爺爺知道陸德沒有奶吃,就將自己的這份牛奶送給了他。

  爺爺通過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深深地懂得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1962年,爺爺在重上井岡山的時候囑咐省委和地委的同志,要經常下去跑跑。他不斷地講,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要經常關心人民,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毛主席思想就是依靠人民的思想,我們共產黨離開人民將一事無成。

  1965年,爺爺看到一本記述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印畫本,覺得很受啟發,便把唐書《資治通鑑》和《隋唐佳話》找來,翻閱其中有關李世民生平業績的記述和評論。經過一番研究,爺爺很有感觸地對人說:李世民告訴他的兒子李治說,百姓就像水一樣,水能載舟航行,也能覆舟落水,這已然是把人民群眾和統治階級的關係看作是對立的水和舟的關係,載與覆的關係,而我們共產黨和人民的關係卻是魚和水的關係。

  「我要的是無產階級事業的接班人,

  不要孝子賢孫」

  我的母親朱敏是朱德的女兒,按照舊禮來講,我應該是朱德的外孫,但是他老人家認為那種裡外之分是封建的舊觀念,新社會應該有所改變。他就認為我們都是他的親孫子,沒有孫子和外孫之別,我也就一直叫他爺爺。

  1953年夏天,我的母親從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返回自己的祖國,不久之後我就出生了。母親休完產假以後,被分配到北京師範大學任教,當時為了讓母親專心工作,爺爺告訴她:我們國家非常需要建設人才,你所從事的正是培養人才的工作,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正是爹爹對你的期望!

  在爺爺身邊至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細節決定成敗。爺爺對晚輩是非常關心的,很少對晚輩發脾氣,但要是犯了錯,那老人家也是絕不留情的。

  記得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期末考試得了個59分,爺爺問我考試得了多少分,我說就差一分及格。爺爺聽後就教育我,學習是為了走向社會,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是需要知識和人才的,你這個態度不對,看來你沒有在學習上用心,你這種思想要不得,你現在不認真,將來辦什麼事情都大大咧咧的,就變成了一個廢人。爺爺要求我們,以後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實話實說,有什麼問題他指出來以後,我們也要立即改正過來。

  爺爺是佃農出身,當年能夠完成私塾教育,都全靠兄弟姐妹們整日的辛勤勞動,節衣縮食供他讀書。爺爺知恩圖報,解放以後,就讓他家鄉的一些親屬們一家來一個孩子到北京讀書,不是來到這找工作,也不是給安排什麼職務,只是來上學。

  當時一下子就來了十多個孩子,大的有十幾歲,小的才幾歲,雖然說爺爺當時的工資不低,但是撫養這麼多的孩子,負擔學費、交通費、生活費後,一個月下來工資也就所剩無幾了,所以爺爺和康克清奶奶一直都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

  從1959年開始,國家遇到連續三年的經濟困難,爺爺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在餐桌上也就從此沒有了葷腥。人民群眾吃不飽,爺爺也要求我們必須和人民同甘共苦,後來我就住到學校去了。當時在學校裡頭,每頓飯每人都是一個二兩的黑饅頭和一碗稀飯,菜很少。周日回家的時候,大師傅就拿板油在鍋上蹭一下,然後就把菜倒進去,放點鹽。

  爺爺一生光明磊落、襟懷坦蕩,時刻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把一切建樹和業績都歸功於黨,歸功於人民,他從不居功自傲,也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1976年爺爺去世以後,奶奶馬上就向組織報告,要求交車交房子。她說我該享受自己的待遇,該搬到什麼房子住就搬到什麼房子裡去,老總的車立即交,工作人員是負責照顧朱老總的,現在朱老總不在了,他們就應該回到自己的原單位。

  1992年,在奶奶去世的時候,我媽媽也把這種思想繼承下來,要求將奶奶的住房退給單位,交給組織,並且向當時的中央辦公廳領導寫了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媽媽康克清病逝以後,根據媽媽臨終前的遺囑,我什麼都不要。

  這就是嚴格的家風。

  1974年,我的一個表弟當時在海軍當兵,他的母親背著爺爺以照顧朱委員長的名義向海軍首長提出將他調到北京工作。爺爺知道以後非常生氣,馬上嚴肅地對他母親說,我要的是無產階級事業的接班人,不要孝子賢孫,哪裡來的還應該回哪裡去!

  爺爺當時還把海軍的首長請到家裡,詳細地詢問調動的經過以後說,還是讓他回到基層去鍛鍊,我這裡有組織照顧,用不著他。在爺爺的堅決要求下,組織上將其調回到海軍某部基層單位工作。當時調令下來以後正是農曆除夕,這個孩子當時想在北京過春節,和他媽媽團聚幾天再去報到,爺爺聽了他的想法以後堅決反對,說一個解放軍戰士必須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必須提高革命組織紀律性,還是到部隊去過春節吧,大年三十也要走,和同志們一起過春節更有意義。後來,表弟就在年三十離開了北京。

  20世紀50年代時,有一天供應站進來了又大又鮮的對蝦,爺爺的廚師想給爺爺換換口味,就買了幾斤精細烹好,中午吃飯時送到飯桌上。爺爺見到多了盤對蝦,就問這是從哪裡弄來的,多少錢一斤。那個時候要吃一頓對蝦是相當奢侈的,廚師如實做了回答,爺爺聽了以後就說,鄧師傅,對蝦是好吃,可是你知道一頓對蝦到國外就能換回好多噸鋼材嗎?我們國家窮,缺鋼材,少吃一口有啥關係,出口換鋼材更要緊。以後記住,再有對蝦你就不要給我買了,買了我也不吃。

  「我就是個當兵的」

  1966年,在天安門城樓上,一位義大利記者問爺爺想在身後留下什麼樣的名譽,爺爺聽後只是淡淡地說,一個合格的老兵足矣。爺爺生前曾多次說過,他就是一個當兵的。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爺爺始終以普通一兵和勞動人民中的普通一員的姿態出現,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本色。

  爺爺從小什麼農活都幹過,在戰爭年代,只要環境允許,他就在房前屋後開荒種菜,這是他長期養成的一個習慣。爺爺是種菜高手,他不僅倡導延安的大生產運動,率先垂範,在困難時期,還帶領身邊工作人員和晚輩們在中南海住所的空地上開出一片片菜園,茄子、白菜、辣椒、西紅柿,樣樣都有。康奶奶就在工作之餘幫助爺爺管理菜地,鋤草、施肥、灌水。

  為了解決當時糧食不足的問題,爺爺還帶領我們採摘野菜,回來就和糧食拌在一起,做成菜窩窩吃。每個休息日,爺爺奶奶總會把所有工作人員請來,大家一塊吃,嘗嘗鮮。

  朱毛井岡山會師以後,萬餘人在山上,糧食不夠,就要從茨坪挑糧食上來,挑糧的路程最難走的一段大概有3.25公裡左右,爺爺就在戰鬥間隙,堅持和戰士一起挑糧食,戰士覺得爺爺作為軍長年紀也大了,白天要指揮戰鬥,晚上還要研究工作,很辛苦,就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不讓他挑糧食。誰知道第二天爺爺發現扁擔不見了,就自己砍了一根竹子又做了根新扁擔,並且在上面寫上朱德自用。

  當年八路軍總司令部在山西省武鄉縣,有一次爺爺看見一個老漢推碾子推不動就過去幫他,兩個人一邊推一邊拉家常,推完了爺爺又幫他把糧食送到家裡。老人請他喝水還要留他吃飯,爺爺都婉謝。老漢問他是什麼官,姓什麼。爺爺說我就是個當兵的,你叫我老朱吧。後來,那個老漢才弄清楚,他竟是八路軍的朱總司令。

  老一代將帥們和革命者們,他們經過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把我們的國家建立起來,使中國人民站起來。現在,我們仍然要繼續沿著老一代鋪平的道路、指明的方向,發揮我們的餘熱!


相關焦點

  • 她,17歲嫁給朱德,攜手走過47載,為朱德掃墓15年,壽長81歲
    這樣做的好處是,自己養大的姑娘嫁給自家的孩子,婆家省了一筆財力;對於女孩的娘家呢,自然也節省了一大筆養女兒的費用,似乎是兩全其美。  這是當時的共同貧窮所決定的。這樣做的最大弊病是,有可能坑了那個當童養媳的女子。因為她從小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對愛情的選擇權,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愛情。所以這樣的女人大多是苦命人。
  • 朱德:申請入黨遭陳獨秀婉拒,遠赴歐洲經周恩來介紹才得以入黨
    朱德: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時遭到陳獨秀婉拒,後遠赴歐洲結識周恩來,經周恩來介紹才得以入黨。 1886年12月,朱德出生於一戶佃農家庭裡。1909年,考入雲南講武堂,1911年畢業,並參加辛亥雲南革命軍起義,立下了戰功。此後,在數不清的戰鬥中,朱德都身先士卒,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 95歲婆婆手作布老虎 掙錢只為讓腦癱外孫娶上媳婦
    如此高齡的老人,如今精力已大不如從前,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為腦癱的外孫娶上媳婦。「人總會走的那一天,你看外孫這一家人腦殼都不靈光,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哦!」40多歲的左思文是王福秀的大孫子,如今他也當上了爺爺。左思文說,奶奶以前做布老虎,從買布料到扯艾葉、摘野菊花,以及後面的縫製都是自己親自完成,現在年齡大了,扯艾葉這些體力活根本沒法做,他們這些孫子輩的就到田頭去做這些體力活。「我們讓她安享晚年,但奶奶就是不聽。」左思文說,每隔半個月,奶奶就將做好的布老虎拿到綿陽城裡賣。
  • 1938年8月25日:努力組建抗日根據地的朱德
    關於1938年8月,《山西大事記》上這樣記載:本月,決死一縱隊在沁縣的西林開辦三期訓練班,每期三個月,決死一縱隊排以上幹部和大批優秀的政工人員都輪流參加了集訓。朱德總司令、左權副參謀長每周三次講述遊擊戰術和步兵戰鬥條令。在薄一波的記憶中,1938年整個8月,朱德都騎著馬往來於王家峪和他所率領的青年抗敵決死一縱隊所在的沁縣。
  • 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誰更愛孩子?科學排序出來了,你想到了嗎?
    其實有很多的人都會好奇,一般在孩子最鬧騰的時候是由姥姥照看的,在寶寶懂事之後就接回了奶奶家,其實當姥姥的是最辛苦的一個,那相對而言,姥姥姥爺以及爺爺奶奶,誰才更愛孩子一些呢?下面就跟我一起來看看吧。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誰更愛孩子?科學排序出來了,你想到了嗎?
  • 95歲勵志婆婆做「老虎枕」賣 掙錢為讓腦癱外孫娶上媳婦
    原標題:95歲勵志婆婆做「老虎枕」賣 掙錢為讓腦癱外孫娶上媳婦  「你看,用虎皮色布料做外皮,裡面加入艾葉、野菊花等做枕芯,一個栩栩如生的布老虎就這樣完成了。」8月16日,封面新聞記者前往綿陽市遊仙區忠興鎮鯉魚村七社,親眼見證了95歲高齡的王福秀婆婆一手好手藝。20多年來,老人用她的手工活不但養活了三女兒一家,還幫三女兒家修起了房子。
  • 朱德生命中的最後一年,用十個字高度評價了主席一生的豐功偉績
    史沫特萊曾這樣比較與刻畫二人,毛澤東「是一個文筆具有雷霆萬鈞之力、觀察深刻的作家——一個政治鼓動家、軍事理論家,並且時常賦詩填詞。從風採與氣質兩方面來看,朱德比毛澤東更像農民。兩個人都坦率爽直,和他們所出身的農民一樣,講究實際,但毛澤東基本上還是知識分子,他那與常人不同的深思遠慮的思想始終考慮著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
  • 爺爺行善積德,改變命運的真實神奇經歷
    我(釋隆圓)祖祖輩輩生長在重慶合川。平時也經常在店鋪門口,擺二張小桌子,煮上一瓦缸稀飯(米粥),佐上泡鹹菜,給受餓的婦孺老人兒童施粥吃飽,或有剩布就織補衣物施捨給受凍的窮人,年年如此。在那個餓殍滿地的年代,爺爺和陳婆婆能這樣節衣縮食的幫助窮人是多麼的難得可貴。       過了二年,爺爺和陳婆婆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有一天,陳婆婆竟然嘔吐,中醫把脈說是懷上孩子了。當時爺爺聽了悲喜交集,十幾歲年少成親,近十年才當上父親。
  • 講述肯德基爺爺經歷的八十一難(上)
    應該是兩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代言人,我們這兒習慣稱呼肯德基爺爺和麥當勞叔叔。下面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肯德基爺爺的現實原型哈蘭·山德士的故事。1890年9月小山德士出生在亨利維爾附近的一個農莊。可以話不誇張地說在他出生的那一刻他跟命運的鬥爭就開始了。
  • 偉人心中的蘭花情愫,朱德詩詞《詠蘭》賞析
    ——朱德《詠蘭》這是收集在《朱德詩詞集》中的一首詩,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更好地走近偉人,走近他的情懷,以及他的精神境界。從而引發我們對人生的思考。這是一首詠蘭詩,它描述了冬天開放的幽蘭,以及它魅力和清香。一代偉人朱德,他喜蘭、愛蘭、詠蘭,這首《詠蘭》,以詩言志,詠物喻人,可見他對蘭花的情有獨鍾。
  • 北川孩子給胡爺爺和溫爺爺的信(組圖)
    記者從他們的筆記本裡看到了孩子的日記,裡面記錄著他們這段時間生活的點點滴滴,也記錄著孩子們寫給胡爺爺和溫爺爺的信。綿陽八一帳篷學校五年級一班劉子樊寫給胡爺爺和溫爺爺的信信的內容如下:親愛的胡爺爺,溫爺爺,您們好:胡爺爺溫爺爺,雖然我失去了親人、家園,但是我還是感覺有愛心的溫暖包圍著我。
  • 82年前朱德總司令曾在絳縣留宿 沿裡冊峪過垣曲南渡黃河
    近年來,經常有一些幹部群眾到那裡瞻仰抗日戰爭初期朱德總司令曾經住過的窯洞,聆聽當年的知情者講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朱德總司令當年在這裡留宿的故事,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1938年3月,日本鬼子對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發動九路圍攻。
  • 《爺爺講述「不作興」》系列四:砌(qǐ)房子
    《爺爺講述「不作興」》系列之四:砌(qǐ)房子「拆屋一頓飯,砌屋動陳糧。」從這一俗語可見,一個家庭砌一處房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此,在建造房子的過程中還受著許許多多的規矩制約,讓人如同戴著腳鐐跳舞一般。
  • 朱德司令故鄉,奇山似五角星,百年老屋汶川地震屹立不倒!
    眾所周知,朱德司令是我國開國元帥之一,為解放新中國立下豐功偉績!今天要介紹的是朱德司令的故鄉,琳琅山景區,奇山神似五角星,百年老屋汶川地震屹立不倒,還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紀念朱德司令的豐功偉績和向中國人民崇尚愛國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旅遊勝地,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圖中是朱德司令從9歲開始在這裡生活了14年的地方,坐北朝南的土木建築房屋非常傳統的川北農村小院。這裡經歷過了汶川地震屹立不倒,人稱琳琅奇屋!
  •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疼孩子,不能光聽嘴上說,得從這些行為來判斷
    在如今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外婆承擔起了照看外孫的責任,而孩子的爺爺奶奶總會找各種理由來推脫,這也是引起婆媳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許多孩子的爺爺奶奶總會在重要場合才殷勤地表達對孩子的喜愛,這讓許多寶媽們都感到不開心,因為她們也無從判斷孩子的爺爺奶奶到底是否真正的愛孩子,那麼寶媽們到底應該怎樣來判斷呢?
  • 「不後悔,爺爺很愛我」為見爺爺最後一面,12歲男孩考場交白卷
    這其中的原因原來是這樣的,在考試那天,李雨接到了爸爸的電話,說從小陪伴他照顧他的爺爺,最近一直身體不好,就在剛剛,接到了醫院的病危通知書,為了不讓李雨留下遺憾,最後還是決定告訴他。試卷剛發下來,李雨就得知了爺爺病危的消息,他沒有多想,立馬將試卷交了上去。老師投來疑惑的眼光,但李雨沒有多做解釋,立馬坐車趕去了醫院,想要見到爺爺。爺爺感到很欣慰,走的時候也非常的安寧。
  • 外孫過生日 姥姥施展絕技「功夫饅頭」
    □小麥視頻記者 張曉冬通訊員 徐忠平1月6日,遼寧省東港市一市民家中,市民於女士施展自己的家傳絕技,給過生日的外孫趕製出花樣 「功夫饅頭」。當天是她外孫一周歲生日,她和女兒一起趕製出了創意花式壽桃。據於女士介紹,遼寧東港自古以來就有這種風俗,姥姥給外孫蒸壽桃,以前花樣單調一些,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的不單純是老樣子,花樣也更繁多了,她做這個已經十多年了,今年她也把手藝傳給了女兒,希望她能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 推薦5個最適合學英語的成人動畫片!最好的聽力教材!
    這樣的學習會非常高效,而且不會耽誤你很長時間。好啦!推薦開始!以下都是我喜歡的英語動畫片。1.下課後(Recess)這是迪士尼1997年推出的動畫片。講述了發生在教室、操場和家庭中的種種有趣的故事。Recess本來的意思是指10分鐘的課間休息。梗妹小的時候在小神龍俱樂部看過中文版,現在又看了他的英文版,非常懷念和喜歡。
  • 孫子外孫都一樣疼!母親給倆孩子發紅包後,女兒默默留下了眼淚
    不僅如此,老人的偏心除了在重男輕女上,還體現在了「孫子」和「外孫」面前。01一碗水哪能端平在老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外孫子永遠是外姓人,認為只有孫子才是傳宗接代的後人,外孫子再親也是別人家的種,與本家沒有任何關係。
  • 爺爺奶奶簡單純粹的愛情,一牽手就是一輩子
    他就是爺爺了。爺爺把自己的紅薯面窩窩頭和水都給了奶奶,還把奶奶送去了村委會,後來奶奶在政府的幫助下就在這裡開始了新生活。慢慢的發現爺爺是個老實淳樸的人,在村支書的撮合下,爺爺和奶奶走到了一起,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政策放下來,農村興起責任田。奶奶頭腦活絡,鼓動爺爺去信用社貸款,置辦了養牛場,很快就成了村裡的萬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