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朝鮮國內出現了叛軍,為了鎮壓叛軍,朝鮮政府向清政府求援。然而與此同時,日本軍隊卻不請自來,以保護當地僑民為藉口往朝鮮境內增兵。隨後,日軍就挑起戰爭,在朝鮮與清軍作戰。然而讓人不解的是,當時的日軍對清軍的狀況了如指掌,任何機密的命令都能被日軍獲悉,導致清軍損失慘重。就連6月份清政府撤軍時僱用英國輪船所走的路線,都被日軍全部掌握,並在既定路線上埋伏,讓清軍的部隊死傷慘重。這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一件事情:清軍的密電被日軍竊取,所有的機密對日軍來說都不是秘密。要知道,當時的清政府雖然積弱,但對信息的保護是非常重視的,日軍是通過什麼手段竊取信息的呢?這在當時有很多種說法。
有人說是李鴻章身邊有人洩密,因為在後來的談判中,日方清楚地知道清政府的談判底線,因此牢牢掌握著這場談判的主動權。要知道這種事情是李鴻章與慈禧太后之間的密談,絕不可能有紙質信息流出。如果這樣的機密能洩露出去,很有可能是李鴻章口誤被身邊人聽到。這一說法不是沒有理由,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官員非常腐敗,加上日本的間諜活動頻繁,很容易將這二者聯繫起來,變成日軍對清軍情報網進行滲透,對官員進行賄賂,得到了清軍的很多機密情報。更有傳聞說就連李鴻章手裡的部分軍事機密,都能夠花錢買到,這確實有點誇張,但也流傳了很多年。
這樣的傳言直到伊藤博文去世後,才被證明是謠言。因為伊藤博文的書中有寫到關於日軍情報網的事情,那是1886年,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清軍士兵與日本警察發生了衝突,在鬥毆中清軍士兵掉出來一本小冊子,撿到這本冊子的吳大五郎從這本冊子裡發現了破解清軍密電的密碼。後來日軍就是通過這本小冊子,一次又一次掌握清政府的軍事機密和談判底線。為了測試破譯的準確性,還專門用中文向清廷的大使發文書,又截獲電報內容做對比,果然與自己發出的文書一模一樣。又因為清廷的機密電報沒有換過密碼,這本小冊子就成了破譯清軍機密的法寶。
但伊藤博文何其狡猾老辣,他書中所記載的何嘗不是另一個煙霧彈。事實上,從1886年開始,日本人就加緊了破譯清軍密電的工作。而伊藤博文的書中所記載的吳大五郎也不是什麼碰巧撿到了小冊子,而是他作為破解清軍密電的主要人物之一本身就有這麼一本書籍。即便如此,到了1894年才完成破譯工作,用了整整8年。並且吳大五郎也不是一般人,而是明治維新後被日本政府專門送到中國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了解中國,刺探情報。但離開的時候不帶走任何情報,只帶走腦子裡的東西。留學歸來後的吳大五郎就靠著自己在中國學到的東西在日本政府的幫助下著手破譯清廷密電。
這樣的條件下依然用了整整8年才得以完全破譯,由此可見,清政府對於機密的保護還是值得稱讚的,只是沒有及時更換密文。至於前面提到的賄賂說,小冊子說,完全是百姓茶餘飯後的閒談,沒有任何事實依據。但從日軍派遣留學生作為間諜竊取機密來看,日軍的情報機構確實非常狡猾。然而日軍確認情報的方法,在二戰時期美軍也對日本用了一遍。當時為了確認日本電報中頻繁出現的代碼「AF」是否指的中途島,美軍故意透露消息給日軍說中途島淡水設備有問題,沒過多久果然在日軍的密電中發現AF缺淡水的內容。後來美軍對日本打出了一整套重拳,剛好印證了那句老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