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高層保密意識低下,日本留學生破譯密電,對清軍了如指掌

2021-01-10 騰訊網

1984年,朝鮮國內出現了叛軍,為了鎮壓叛軍,朝鮮政府向清政府求援。然而與此同時,日本軍隊卻不請自來,以保護當地僑民為藉口往朝鮮境內增兵。隨後,日軍就挑起戰爭,在朝鮮與清軍作戰。然而讓人不解的是,當時的日軍對清軍的狀況了如指掌,任何機密的命令都能被日軍獲悉,導致清軍損失慘重。就連6月份清政府撤軍時僱用英國輪船所走的路線,都被日軍全部掌握,並在既定路線上埋伏,讓清軍的部隊死傷慘重。這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一件事情:清軍的密電被日軍竊取,所有的機密對日軍來說都不是秘密。要知道,當時的清政府雖然積弱,但對信息的保護是非常重視的,日軍是通過什麼手段竊取信息的呢?這在當時有很多種說法。

有人說是李鴻章身邊有人洩密,因為在後來的談判中,日方清楚地知道清政府的談判底線,因此牢牢掌握著這場談判的主動權。要知道這種事情是李鴻章與慈禧太后之間的密談,絕不可能有紙質信息流出。如果這樣的機密能洩露出去,很有可能是李鴻章口誤被身邊人聽到。這一說法不是沒有理由,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官員非常腐敗,加上日本的間諜活動頻繁,很容易將這二者聯繫起來,變成日軍對清軍情報網進行滲透,對官員進行賄賂,得到了清軍的很多機密情報。更有傳聞說就連李鴻章手裡的部分軍事機密,都能夠花錢買到,這確實有點誇張,但也流傳了很多年。

這樣的傳言直到伊藤博文去世後,才被證明是謠言。因為伊藤博文的書中有寫到關於日軍情報網的事情,那是1886年,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清軍士兵與日本警察發生了衝突,在鬥毆中清軍士兵掉出來一本小冊子,撿到這本冊子的吳大五郎從這本冊子裡發現了破解清軍密電的密碼。後來日軍就是通過這本小冊子,一次又一次掌握清政府的軍事機密和談判底線。為了測試破譯的準確性,還專門用中文向清廷的大使發文書,又截獲電報內容做對比,果然與自己發出的文書一模一樣。又因為清廷的機密電報沒有換過密碼,這本小冊子就成了破譯清軍機密的法寶。

但伊藤博文何其狡猾老辣,他書中所記載的何嘗不是另一個煙霧彈。事實上,從1886年開始,日本人就加緊了破譯清軍密電的工作。而伊藤博文的書中所記載的吳大五郎也不是什麼碰巧撿到了小冊子,而是他作為破解清軍密電的主要人物之一本身就有這麼一本書籍。即便如此,到了1894年才完成破譯工作,用了整整8年。並且吳大五郎也不是一般人,而是明治維新後被日本政府專門送到中國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了解中國,刺探情報。但離開的時候不帶走任何情報,只帶走腦子裡的東西。留學歸來後的吳大五郎就靠著自己在中國學到的東西在日本政府的幫助下著手破譯清廷密電。

這樣的條件下依然用了整整8年才得以完全破譯,由此可見,清政府對於機密的保護還是值得稱讚的,只是沒有及時更換密文。至於前面提到的賄賂說,小冊子說,完全是百姓茶餘飯後的閒談,沒有任何事實依據。但從日軍派遣留學生作為間諜竊取機密來看,日軍的情報機構確實非常狡猾。然而日軍確認情報的方法,在二戰時期美軍也對日本用了一遍。當時為了確認日本電報中頻繁出現的代碼「AF」是否指的中途島,美軍故意透露消息給日軍說中途島淡水設備有問題,沒過多久果然在日軍的密電中發現AF缺淡水的內容。後來美軍對日本打出了一整套重拳,剛好印證了那句老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前 中方高級電報密碼已被日方破譯(圖)
    ——  甲午戰爭之前,中方的高級電報密碼被日方破譯,這是導致清軍在戰前、戰中、戰後軍政各方面陷入被動的重要因素。作為當時最先進、最昂貴的通訊技術,清朝方面對電報密碼的保密當然也是很重視的。那麼,日方情報部門是如何破譯這個密碼,獲得最高端機密情報的呢?  電報密碼失密,造成中方慘重損失  日方破解中方密電碼後,作為國家最高機密,僅限定幾個當事人知道,甚至絕大多數高級官員都並不知情。
  •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種種便利,正如晚清名臣張之洞所說「路近省費,風俗相近,文字易通」。而在這股持續數年的「留學日本熱」裡,最為熱門的專業,當屬軍事專業。由於甲午戰爭裡被打得太慘,所以很多為國家命運心急如焚的晚清年輕人,都急切想知道日軍為何這麼強,赴日時就果斷選擇了軍事專業。甚至還有很多原本選擇其他專業的晚清留學生,來到日本後受到震撼,也堅決「換專業」學軍事。
  • 晚清學習西方幾十年,為什麼庚子國難,仍然是不堪一擊呢?
    特別是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讓大清意識到了如果再不學習的話,首都北京隨時都可以被攻破,這對滿清統治是極為不利的。大清依靠著出賣領土以及主權與外國列強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國內農民起義也處於低潮。統治階級,像恭親王奕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利用這個時間,開始向西方學習,歷時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開始了。
  • 甲午戰爭被俘日本的清軍將士,都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那麼,甲午戰爭後,那些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能逃過這一劫嗎?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場非正義之戰,戰場主要在朝鮮、遼寧、山東威海及黃海等地。戰爭從7月25日的豐島海戰開始,到次年的4月17日籤訂《馬關條約》結束,前後一共不到十個月,清軍就敗的一塌糊塗,傷亡慘重。清總兵力63萬,其中19148人戰死,5308人受傷,1790人被俘。
  • 晚清首富盛宣懷後人日本開飯店:定下的這一特殊規矩讓國人很長臉
    新亞飯店做大後,靠日本人吃飯的盛毓郵卻始終堅持著許多頗有點「新亞風味」的「習俗」,其中之一便是:他飯店的中國人不洗碗,洗碗全部「讓日本人去洗去」! 除此之外,對國人嚴重「偏袒」的盛毓郵還規定:中國留學生來飯店打工,每小時給一1000日元每小時的高薪,而日本人則低於800日薪每小時。
  • 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那到底殲滅了多少名日軍?數字讓人沉默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進行「明治維新」,國力逐漸強盛,重工業得到了發展,但是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國內的資源非常有限,於是日本天皇就盯上了地大物博的中國,1884年,日軍開始實施侵佔中國的計劃。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是真奢侈,但歸結:真亂
    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那時清政府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國家有中興的氣象,史稱"同治中興"。但是這場中日戰爭,把清政府和洋務派的"強國夢"給徹底打碎了。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63萬大軍,擊斃日軍多少人?答案讓人不敢信
    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
  • 8月5日起留學生等人員接受核酸檢測後可再次進入日本
    人民網東京7月30日電(李沐航)據NHK電視臺報導,作為允許外國人入境的特例,自8月5日起,日本政府以擁有在留資格、臨時回國的留學生、企業駐地人員等為對象,在接受PCR核酸檢測後,可以再次進入日本。
  • 清兵胸圍都比日本粗,甲午戰爭為啥慘敗?日本幹了一下三濫勾當
    我們看到甲午戰爭中日雙方軍備實力的對比是這樣的:先看人數對比:甲午開戰時,清軍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日軍總兵力為24萬,僅為清軍的四分之一。而且清軍的身體素質也好於日本軍。日本民族的身高是硬傷,日軍的平均身高比清軍低至少2釐米,胸圍清軍的也大上日軍5釐米。再看艦隊噸位:中國海軍當時由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艦隊組成,共擁有大小艦船78艘,總噸位達83900噸。
  • 為什麼有人說神秘莫測的數字「3」是通往更高層意識的入口?
    為什麼有人說神秘莫測的數字「3」是通往更高層意識的入口 神話故事裡,名為三宿命的全能者掌控了神與人的禍福。世界各地各樣文化長期以來有個共同信念:3代表著神的、聖的、奧秘的、萬有適用的。 西元前6世紀,希臘數學家兼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定理:A平方+ B平方= C平方。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這個以日本藥店為幌子的「樂善堂」,在幾年內以分店的形式繼建立了北京、湖南、四川三個分部。其後,荒尾精在上海又創建了「日清貿易研究所」,通過結交這些所謂的達官貴人和清朝的高層人士,藉助人脈的進行情報工作。這兩個機構在的收集情報的時候,也會進行系統的匯總,甚至將其編成一個三大冊二千多頁的《清國通商綜覽》,這本書堪稱是當時大清地理、科技、人事和官制的百科全書。
  • 甲午戰爭中的清軍戰俘都去了哪裡?
    中國與日本發生逆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家實力迅速增強。而中國轟轟烈烈進行的洋務運動卻被打回了原形,繼續在迷茫中徘徊。在軍事家眼中,看到的是武器裝備與技戰術。為何號稱綜合實力亞洲第一的中國海軍被日本打敗。人們很少關注的是戰俘,作為戰爭的一部分,清軍的戰俘是如何安置的,中日兩國如何對待清軍戰俘?
  • 中國留學生到日本讀大學需要經過哪些考試
    伴隨著國內高考的介紹,很多小夥伴已經開始為自己規划去日本留學啦。本文智課選校帝小編為大家介紹中國留學生到日本讀大學需要經過哪些考試?日本專門設定了外國人留學生考試,簡稱「留考」。該考試由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實施。考試每年6月和11月舉行。
  • 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
  • 李嘉諾《生死密電》陷三角戀 90後詮釋悲情
    搜狐娛樂訊 日前,由毛小睿執導的電影《生死密電》在上海車墩殺青,90後新生代演員李嘉諾在戲中出演一個善良的風塵女子露西,為了生存,她不得不依附諜報科主任李立亨(錢波飾),並以柔弱身軀咬牙忍受李的變態人格與暴虐之愛,而迫於情勢躲在櫃中的羅飛(趙炳銳飾)為露西清洗傷口的舉動,以及對露西親人的救命之恩才真正贏得了她的心
  • 清朝滅亡後,清軍殘部去哪兒了?有一支隊伍居然熬到了1987年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晚清時期清軍的軍事實力雖然不強但是士兵規模卻非常龐大,那麼你知道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嗎?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人們發現。 據相關資料顯示,晚清時期的清政府昏庸不堪,雖說兵力規模達到了上百萬,但是整體的作戰水平並不高。
  •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在太監攙扶下賞雪,陝甘總督左宗棠繃著臉
    小編搜集整理了10張晚清老照片,與大家一起分享。這些照片所呈現的100多年前的社會,你願意回去生活嗎? 晚清拍一次照片不容易,大家都是認真對待的。請注意他們的服裝,都有明顯摺痕,說明他們穿上了「壓箱底」的新衣服。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丁汝昌當時明令禁止水兵執軍械上岸,結果被早有準備的數百名日本警察分割包圍,街邊日本市民也展開攻擊。事後統計:北洋水兵有5人死亡、44人受傷、5人失蹤。日本警察也被打死5人,30人受傷,長崎市民亦有多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