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十二星座是舶來品,但它在中國年輕人心目中的地位卻是很高,幾乎掩沒了老祖宗傳下來的二十八星宿。很多人知道它和希臘神話有關係,卻不知道它的原產地卻在遠古的巴比倫(今伊拉克地區)。 3500年前,巴比倫人發明了黃道十二宮,後來傳入了希臘,和希臘神話融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星座序列。後來從希臘又傳入印度佛典中,之後,跟隨佛教傳入中國。 十二星座在中國最早的記錄,是隋朝開皇初年。
公元556年,烏萇國(今印度周邊地區)有一位高僧,叫那連耶舍,來中國宣揚佛教。不料,中原烽火不斷,正遇周武滅齊。周武帝尊崇儒道,下令滅佛。耶舍改僧扮俗,惶惶不可終日,長達25年之久。 公元581年北周滅亡,楊堅稱帝,隋朝建立,佛教得以公開。公元582年,那連耶舍翻譯《大方等日藏經》,裡面第一次提到十二星座。不過名稱跟現在不太一樣,白羊叫做特羊,金牛叫做特牛…… 以《大方等日藏經》為發端,越來越多的漢地典籍都提到星座,但譯名不完全相同。比如雙子座,希臘神話裡指的是斯巴達王妃勒達的兩個雙胞胎兒子。傳到漢地以後,不知是不是耶舍理解錯了,居然變成了一男一女。
明代有一幅寶寧寺水陸畫,其中就畫有十二宮神,已經完全是中國神祗形象了。其中雙子座的模樣,手捧金烏和玉兔,象徵太陽和太陰。可見這個誤會,到明代都還沒改過來。 還有處女座。有譯成「天女」的,有譯成「雙女」的。還有更奇葩的,譯成「婦人有兩翅」,實在有點混亂。 那麼到底「雙子座」、「處女座」這些現代流行的翻譯,是誰確定的呢?這人大家也聽過,姓康,名有為,字廣廈,大名鼎鼎的康聖人。 康有為寫過一本書,叫做《諸天講》,大談天文,旁徵博引古代曆書、佛經、明清時代的西方天文書乃至西方近代經典。他在書裡第一次把佛經裡的十二星座,和西方的十二星座做了對接,並糾正了譯名。從此以後,所有介紹西方天文學的書,都以糾正後的譯名為框架,並進行小幅調整,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統一。比如,白羊與牡羊、金牛與牡牛、處女與室女、天秤與天平、摩羯與山羊、射手與人馬、水瓶與寶瓶,都是在中國長期演化過程中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