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寶寶的皮膚嬌嫩,一到冬天,本來白白嫩嫩的小手難免變得糙糙的!
最近大崔發現小石頭白白嫩嫩的小肥手上長了一圈倒刺。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會遇到過,那麼很多家長朋友們不禁有點擔心:倒刺跟缺維生素有關嗎?要不要補點啥?
下面呢,我們就來揭開「倒刺」的真面目!
倒刺在醫學上稱為逆剝。在正常情況下,指甲周圍與皮膚是緊密相連的,沒有一絲空隙,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但有時我們會看到指端表面近指甲根部的皮膚會裂開,形成翹起的三角形肉刺,這就是倒刺。
細心的爸媽會發現,我們指甲周圍的皮膚是沒有毛囊的,也沒有皮紋和皮脂腺。
特別是寶寶,指甲周圍的皮膚更是脆弱,一個不對就會「鬧情緒」,脫離了肉肉翹起來,就成了倒刺。
長倒刺是不是就意味著缺乏維生素?
倒刺實際上是一種淺表的皮膚損傷,並不是大問題。
單純的憑藉倒刺就判斷寶寶缺乏某種營養元素是不科學的,不要盲目亂補。
一般來說,倒刺主要跟這幾件事兒有關。
皮膚摩擦:孩子喜歡用小手探索世界,可小手又沒那麼靈活,只能「大把抓」,很容易磨出倒刺。
習慣吃手:有的寶寶愛吃手,手指經常浸在唾液裡,皮膚不舒服了就會「反抗」,出現倒刺。
洗手太勤:如果頻繁給寶寶洗手,洗完又不注意護理,指甲周圍皮膚乾燥,也是出現倒刺的原因之一。
指甲倒刺沒啥事兒,不會影響寶寶的健康,跟缺乏微量元素呀、維生素呀,都沒有直接關係,但要正確護理才行哦,否則也會釀大錯!
怎麼處理倒刺?
長倒刺後,寶寶會出於好奇或覺得難受礙事,用手去撕,這樣很容易會造成倒刺根部皮膚真層暴露,引起繼發細菌感染,不僅會疼痛出血,嚴重時還可能導致甲溝炎,甚至骨髓炎。
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千萬不要手欠,去給寶寶把倒刺撕掉。同時也要告誡寶寶,不要用手撕倒刺或者用牙齒咬。
處理倒刺要「溫柔」,三步搞定——
第一步:
將寶寶的小手放在溫水裡浸泡大概3-5分鐘左右,讓皮膚的角質層軟化。
第二步:
剪刀或指甲刀消毒,把倒刺剪掉,注意從根部剪,不要殘留。
第三步:
給小手擦上一層護手霜就可以啦,記住每次洗完手後就給寶寶抹上護手霜,這樣小手不容易長倒刺!如果寶寶有吃手的習慣,可用用橄欖油代替護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