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扶貧故事」傾情貧困戶 拭亮紅色村

2021-01-08 瀟湘晨報

山河鎮西土河村位於澤州縣西南40多公裡偏遠山區,曾為晉南、晉沁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是澤州縣老區重點村。2017年澤州縣政法委扶貧工作隊進駐西土河村扶貧攻堅以來,西土河村每年都在發生明顯變化。

圖為晉南、晉沁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西土河村關帝廟)

傾情貧困戶

西土河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22人。駐村工作隊為了不影響西土河村的村務工作,不打擾村民生活,自帶米麵、自購蔬菜,起灶做飯,常駐在村。四年來,駐村工作隊與幫扶責任人下鄉入戶、摸底調查、因戶施策、制定方案,經常入戶了解民情民意,為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收到了良好效果。

圖為駐村工作隊陳三軍主任到醫院看望幫扶戶王開林

五保戶王開林,因二級傷殘而致貧,工作隊在走訪中發現他的住房很不安全,房頂上還蓋著塑料皮防漏水。了解到這一情況,工作隊立即向主管部門反映,民政下撥資金為王開林新修了30多平米的小瓦房,解決了他的住房問題。但王開林入住不久,當年冬季又遭煤氣中毒而住院搶救。出院後,王開林基本處於癱瘓狀態,生活無法自理,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多次與王開林的兄長、嫂子商議,請他們負責照顧其弟的日常生活。在照顧伺候王開林一年之後,哥、嫂二人又因病相繼離世。沒有親戚照顧,敬老院不接收。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向山河鎮扶貧辦進行了匯報,又與澤州縣民政局協商,整整跑了十多天,才將王開林轉往澤州縣康復醫院安排妥當。王開林感動地說:「謝謝政法委,感謝黨,感謝政府!」

圖為澤州縣政法委副書記田海進走訪幫扶戶

貧困戶衛忠海,女兒剛從學校畢業,父女二人都是殘疾。衛忠海父母在世時就修起了新房,但沒有起樓房,頂部是預製板。在入戶調查中,工作隊的同志發現屋內漏水,房頂沒做防水,而且院內堆放的東西亂七八糟,地面沒有硬化,大門也沒有安裝。看著這些情況,工作隊的同志想到了「1+5」保險,立即給保險公司打電話聯繫。第二天,保險公司就來人考察,立即立項,並和衛忠海選定時間,確定方案,儘快施工。完工驗收後,按補給標準給予補償。中棚做了防水防護,院內地面進行了水泥硬化,屋內牆壁做了裝修,安裝上了大門,一個溫馨舒適的小家呈現在大家面前。衛忠海逢人就說,「為了裝修屋子,政法委的駐村幹部隔三差五上門進行督促,還幫助我幹活、聯繫物料,真是太感謝他們了。」

圖為駐村工作隊長劉軍請來縣康復醫院醫生入戶做殘疾鑑定

貧困戶王反紅,妻子患病癱瘓在床多年,但因為未辦理殘疾證,不能享受殘疾人有關權益。辦證需要到醫院進行鑑定,而病人又不便走動,工作隊的同志與澤州縣康復醫院聯繫後,請醫院派大夫下鄉到西土河貧困戶家中就診,經確診後為王反紅辦理了相關手續。王反紅老兩口握著工作隊員的手說:「扶貧工作隊的恩情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工作隊員們說:「我們下鄉,就要為老百姓多做點實事。」

拭亮紅色村

工作隊常駐西土河村,成為村民最信賴的「主心骨」。他們把村裡的事掛在心上,積極為老區發展出謀劃策:為西土河村辦起了老年活動中心;爭取上級資金用於硬化龍江生態園耕作路;為西土河村多次爭取公益事業資金;將工作隊連續三年的工作經費6000元,全部轉給村委使用;對村裡建設晉城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和澤州縣廉政教育基地全力支持等。

澤州縣委常委、縣政法委書記安旭敏(中)多次率工作隊到西土河村調研走訪。為解決該村乾旱時的吃水難問題,為村裡籌資興建了蓄水池。圖為安旭敏深入引水工地現場督導。

今年,聽說西土河村後有一股泉水白白流失,為了增加村裡的用水保障,工作隊現場考察後,爭取到專項資金,在葦地邊興建了約40平方米的蓄水池。在施工過程中,工作隊員多次到工地上進行監督,再三要求施工隊注意質量,讓村民滿意。村民們高興地說:「政法委為我們村又增加了一股泉水,吃水問題徹底解決了。飲水思源,我們永遠也忘不了工作隊的真情實意。」

圖為西土河村圖書室一角

為了改造紅色文化大院,工作隊積極爭取資金,對舞臺進行了全面整修,對北樓進行改造裝修,建起文化室、活動室、圖書室等,使其成為綜合性的文化活動中心。今年8月,工作隊又為西土河村聯繫了一臺三天的下鄉扶貧戲。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為村裡聯繫安排唱戲了。從城裡回村看戲的鄉親紛紛說,「大院變得靚麗起來了,看戲的心情也更舒暢了。」

圖為晉城市文聯組織藝術家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展覽館

圖為參加朝鳳山庚子重陽筆會的攝影家連連捕捉美景

在西土河建成晉沁縣革命歷史展覽館及廉政教育展覽館的基礎上,工作隊又幫助村裡謀劃擴展紅色文化優勢,初步規劃建設晉沁英烈紀念園和晉沁英雄步道。基於朝鳳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先行安排疏通了西至白龍頂、南至牛洞河的道路,便於尋訪古建群遺蹟和抗戰勝跡。還支持村裡承辦了《晉沁抗戰勝地行》採風、《朝鳳山庚子重陽筆會暨<晉沁行>詩詞朗誦會》等活動,為進一步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澤州縣政法委駐村工作隊以飽滿昂揚的精神狀態在西土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全村父老鄉親的交口稱讚。

責任編輯: 馮慧敏

相關文檔 【展扶貧成效】現代化養殖,助農增收新引擎 (12-24) 【講扶貧故事】張小軍:帶著孩子去扶貧 (12-23) 【展扶貧成效】雲首村:抓好種植養殖 走好「三條路」 (12-22) 【講扶貧故事】侯二虎:鄉村「泥瓦匠」 致富帶頭人 (12-22) 搭網絡快車 促農民增收——我省積極推進電商扶貧見聞 (12-21) 【來源:晉城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講扶貧故事】傾情貧困戶 拭亮紅色村
    【講扶貧故事】傾情貧困戶 拭亮紅色村 2020-12-24 1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把工作做好做紮實 讓貧困戶穩定脫貧|貴定縣金南...
    我叫楊正惠,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金南街道金山村駐村工作隊的隊員。精準扶貧必須精準到每個家庭成員,貧困戶家庭增收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勤奮努力。因此,幫助貧困戶必須全面掌握幫扶戶的情況,圍繞家庭增收目標科學合理地安排好每個家庭成員。
  • 【我的扶貧故事】鄭雄文——讓貧困戶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貞豐縣魯容鄉落煙村是省級深度貧困村,全村7個村民組,362戶1675人,目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4戶1196人,已脫貧257戶1734人,貧困發生率1.98%。2019年上半年,鄭雄文剛到村,村貧困發生率還在3%以上,貧困面較大,貧因程度較深。如何凝聚村幹部的心思、找準脫貧的路子、喚醒村民的意識,是首要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書記的「扶貧經」丨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駐村...
    自2015年受組織委派擔任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第一書記以來,我充分發揮勤懇細緻、求真務實工作作風,以一名共產黨員的真切情懷和為民服務本色,情系貧困群眾,用實際行動念了一句又一句駐村幫扶工作「真經」。2019年,麼扒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時功強(右一)入戶走訪農戶要想精準幫扶,必須先了解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笑聲|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龐成智
    我叫龐成智,是畢節市織金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管理局副局長,2018年3月擔任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該村是茶店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有224戶8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69人,易地搬遷7戶26人,貧困發生率曾一度高達20.09%。
  • 「我的扶貧故事」知責於心,履責於行|都勻市勻東鎮王司村駐村工作...
    我叫陳開菊,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勻東鎮王司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2019年8月,我毅然告別家中一歲多的幼兒及年老的婆婆,積極投身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王司村是生我養我十幾年的地方,但這次我帶著的,不再只有念家情,還有作為一個駐村隊員、網格員、民生專員的責任。
  • 白雲| 這兩個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翻約兩番
    集體經濟從無到有,貧困戶收入漲起來了;民生項目紛紛落地,村民生活好起來了;操場翻新學費不愁,孩子們笑起來了……2016年5月,廣州市白雲區鶴龍街派出扶貧工作隊伍進駐清遠英德市青塘鎮青南村和建新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4年來,累計為兩條村投入各級扶貧資金1800多萬元,其中鶴龍街累計投入街自有扶貧資金400多萬元,籌集社會扶貧資金130
  • 為感謝駐村扶貧工作隊幫扶 貧困戶一桌飯搬出30道菜
    新華網李徵崢 攝近日在湖北省安陸市洑水鎮殷棚村採訪時,新華網採訪團隊了解到,為感謝駐村扶貧工作隊幫扶,如今已是脫貧戶的一位村民曾一桌飯搬出30道菜,在當地傳為佳話。故事雖然發生在幾年前,如今聽起來仍然令人震撼,也很溫馨。殷棚村地處低崗丘陵地帶,地廣人稀,土地貧瘠,是安陸市重點貧困村。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185戶688人,其中貧困戶30戶74人。
  • 「脫貧攻堅」挪地村那些「牛」事——馬龍法院扶貧側記
    為確保真正做到絲絲入扣精準扶貧到位,馬龍區人民法院將單位在職在編人員實現挪地村委會下轄6個自然村65戶貧困戶包戶到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立足實際,認真摸排貧情,量身定做適合每個貧困戶的個性化脫貧模式,圍繞脫貧攻堅工作目標,全力抓好定計劃、定措施、促成效。在脫貧攻堅戰正式打響的時候,馬龍法院駐村隊員挨家挨戶調查摸底,確定需要幫扶的困難戶,招樹華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
  • 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超98%的貧困戶——產業對了頭 小康有奔頭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紮下根,群眾脫貧有底氣。2015年以來,全國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0多萬個,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30多萬個,每個貧困縣都有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能力強的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脫貧攻堅酣戰之際,上級要求各單位三分之一人員下沉駐村參與此項工作。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楊再義支書熱情地握著我的手久久不放開,我頓時感覺肩上的任務更重了。到村裡後,我迅速的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了緊張的扶貧工作中,每天走村入戶,穿梭在田間地頭。
  • 「我的扶貧故事」要當駐村幫扶的「住校生」丨丹寨縣揚武鎮原爭光...
    三年前,曾經多次深入爭光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那時我還沒有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村裡的一切我已看在眼裡放在心裡,不禁萌生了駐村扶貧思想。在村裡幫助群眾做事2017年12月入駐後,我深深的認識到,要抓好脫貧攻堅工作,首先要真蹲實駐,弄清底數,要做駐村幫扶工作的「住校生」,不當形同虛設的「走讀生」。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 「我的扶貧故事」創新方式謀發展 思路一新利民興|織金縣八步街道...
    該居屬於非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76戶1584人,易地扶貧搬遷28戶120人。產業方面:種植皂角2000畝,蔬菜100畝,南瓜1350畝,馬鈴薯100畝,經果林600畝,辣椒50畝。於2019年7月成立村合作社,參加合作社村民1228戶4532人,理事長為居委會支書李興友,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目前村集體經濟積累5萬元。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鄉親的笑容丨赫章縣財神鎮拉蘇社區第一書記...
    社區轄4個居民小組164戶772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280人,2018年尚有未脫貧人口44戶188人,貧困發生率為24.4%。剛到社區,我就召集村「兩委」人員開會,不斷給大家打氣。「大家一定要堅定信念。有強大的黨組織和社會各界力量作為堅強後盾,我們沒有什麼任務是完成不了的,沒有什麼願景是實現不了的。」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第一書記...
    天坪村、高巖村、馬轉村三個自然村屬全縣極邊地帶,素有「雞鳴三村」之稱,是紙房鄉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扶貧任務最重的區域,一直是全鄉脫貧攻堅「老大難」的代名詞。一支筆、一個背包、一本筆記本成為潘學忠(左)下村入戶的標配一支筆、一個背包、一本筆記本成為了我下村入戶的標配,也在入戶中感受到了人間溫暖。  剛來時,飲水安全問題是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對每戶群眾都認真負責|織金縣桂果鎮興平村第一...
    在興平村兩年多的駐村經歷,讓我越來越感到第一書記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謂,而是一份厚重的責任。   駐村以來, 針對興平村各戶致貧原因實際問題,我堅持深入田間地頭,摸清村情民意,科學合理制定村發展計劃。不同家庭,在致貧問題上存在差異性。我按照要求,與貧困戶人員分析貧困存在問題,對了解到的問題,及時同村鎮幹部溝通,有針對性地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