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八年增長後,17年中國手機出貨量首次下滑意味著什麼?一般來說,行業發展期,到處充滿了機遇,充滿了創業逆襲的故事;行業穩定期,產業由粗放走向做精品,慢慢形成寡頭;行業衰退期則是大洗牌,少量寡頭生存,大量二三流品牌倒閉,行業泡沫被擠出。而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恰恰走過了發展期和穩定期,慢慢步入衰退期了。發展期大底可以定義為2010–2014年,代表品牌是小米,而代表口號是"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今天,很多人以此來嘲笑小米,說其是組裝廠,沒有技術,沒有設計。殊不知,正是"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這句在今天看來無比諷刺的言語,把小米從名不見經傳變成了年銷量6000萬臺手機的行業巨頭。從網上的一些採訪可以看出,雷軍創立小米的最初目標是做一家估值50億美元的手機公司,結果,一不小心做成了500億。很多人對小米不屑,認為其是一個"屌絲品牌",這其實說明了一些問題。
2014年,小米空前成功,因為小米踩中了行業發展期的精髓——普及。對,普及,當時的中國手機市場,主力消費人群大多是第一次接觸安卓智慧型手機,對於他們來說,即便是沒有設計的紅米,依然是很好的饋贈。實際上,2013年,在做紅米之前,小米是國產手機裡面均價最高的品牌,是時尚和極客的代名詞。而"屌絲"在那個時代同樣是時尚。
前面說,小米被認為是屌絲品牌說明了一些問題。說明的其實是,小米在行業發展期大放異彩,在行業穩定期卻錯失機遇。穩定期可以定義為2015-2017年,代表品牌是oppo和vivo。很多人批判ov,認為其高配低價,線下忽悠人。問題在於,線下品牌那麼多,為何就ov大放異彩呢?說ov在線下大放異彩一點都不誇張,也許有人會說,還有華為。
據榮耀官方消息,榮耀中國2017年出貨量5400萬臺,超過了小米的5100萬臺,為中國第一網際網路品牌。這意味著,華為品牌的出貨量是3600萬,而ov,合計出貨量是1.67億。ov的最典型特徵是兼併,整合資源,形成寡頭。這種兼併指的是渠道兼併,資源兼併。2017年第四季度,中國市場手機出貨量開始下滑,行業進入衰退期,這次的代表,自然就是華為了。
我們看到,華為品牌2017年中國市場的銷量只有3600萬臺。但是,華為的高端品牌形象卻正式形成了。華為如今五大系列,mate、p是出貨量大頭,年出貨量超過了2000萬臺。nova、麥芒和暢享也在健康發展。而隱藏在品牌背後也是一個個重要技術高地的形成和不斷完善。手機最重要的soc領域,海思麒麟已可與高通和三星分庭抗禮。手機第二重要的相機領域,華為徠卡走向成熟,不要覺得貼標不算,索尼成長為微單全球第一品牌,蔡司小藍標功不可沒。外觀設計上,華為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其他,如快充、音頻等,華為也在逐一突破。
而最為重要的還不是這些技術本身,而是這些技術逐漸成長為了品牌的一部分,為品牌高端化積累基石。一個重要的例子,2015年,華為高端旗艦mate s折戟在了4000+價位,兩年後,mate10 pro卻站穩了腳跟。反觀小米和ov,依然拿不出標識性質的東西,到了行業衰退期,過了換機潮,小米還在打性價比。好不容易做出了"全面屏",卻被迅速布局的華為和ov收割。尤其是華為,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從上到下的全面屏布局。mate10pro ,novs2s ,麥芒6,暢享7s、V10、7X、榮耀9青春版,迅速推出。而ov,依然在瘋狂打廣告和撒錢渠道,這在行業衰退期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