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肖秀芬 詹娉俏 田夢瑤 張嘉詩
導讀
當71歲大爺不甘落伍地拿起智慧型電話,87歲奶奶信手捏來地創作幾首打油詩,九旬夫妻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的深情久伴,這能說是傳奇?
九九重陽至,濃濃敬老情。讀懂他們,理解他們,用他們曾對你的耐心回饋他們,才是敬老護老的「走心秘籍」。16日,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來臨之際,新湖南客戶端記者走訪了3位老人,了解他們多彩的老年生活。
71歲「潮爹」曹澤振,熱愛攝影自學微信
(圖為曹澤振老人正在使用的智慧型手機主界面。)
家住望城坡街道湘儀社區的曹澤振老人,今年71歲,是嶽麓區紅楓居家養老服務部的第一批服務對象。他愛說愛笑、開朗大度,喜歡旅遊、熱衷攝影,是老年團裡的「御用攝影師」;醉心古董、閱讀看報,是護工眼裡頗有學問的「潮爹」。
「我這人啊,愛交朋友,也好喝一口,有次我喝酒喝到胃出血,最後還是打了護工的電話才幫我在醫院裡安頓下來的,撿回一條命。」回憶起與護工的溫情故事,曹爺爺眼裡藏滿了感激,這是曹爺爺接受幫助以來最讓他記憶深刻的事。有時候,護工對老人而言是除去親人最可以依賴的人。這種居家養老模式,是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居家養老打造成「沒有圍牆的養老院」,聯動社區社工、志願者、醫療機構、家政服務員等資源,最大效率地提供老人需求的服務。
「子女看您的次數多嗎?」
「大概個把月來看我一次,平常工作忙。」談起家人,曹爺爺不禁喜笑顏開,還拿出智慧型手機向記者展示,「之前,只要跟我女兒談到上網,她就說有多複雜,網絡詐騙又防不勝防,奉勸我這個爹爹不要碰為好,後來我外孫女上幼兒園去了,有的時候太想她,我就下定決心要學會用微信,這樣就可以天天見到她人了,於是我自學成才,挺有意思的。」曹爺爺沒有因多活幾年而變老,他學會了自己找樂子,而這次源自割不斷的血脈親情。
在家人無法長期陪伴的日子裡,曹澤振老人懂得如何調節自我的生活,並把自己的小日子經營的有滋有味。下象棋、攝影、玩古董……愛交朋友的他始終樂於在不同的娛樂活動中找到生活趣味。
87歲「文藝咖」潘本立,四世同堂愛寫詩
(圖為潘本立老人給新湖南客戶端記者看她小重孫的照片。)
「秋高氣爽豔陽天,養老院裡度華年。多情喜鵲高聲唱,四代重孫達兒添。」這是在喜得小重孫後,87歲高齡的潘本立老人寫下的一首打油詩。
潘奶奶年輕時是一名音樂教師。育有一兒一女,現已四世同堂。
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腦萎縮等疾病的侵襲,老伴離世的打擊,她身體逐漸承受不住,住院成了家常便飯。
「子女也到了做爺爺奶奶的年紀,我不想拖累他們。」說起養老院的生活,潘奶奶低聲湊到記者耳根說:「來之前家中請過8個月保姆,發現遇到好保姆真的太難,就決定住來養老院。才來時,身體不太好,飲食也不適應,但想到子女的難處,我還是想嘗試去接受。醫養結合讓我的健康有了保障,再加上這裡每個人都很親和,飯菜送到手裡來,藥也及時叫我服用,身體不好有人照看,過得很有安全感。」
潘奶奶告訴記者,來養老院前跟子女談好了條件,「我既然沒拖累子女,就規定他們每天不管多忙都要給我來通電話。」據她本人口述,至今為止,兩個子女都履行著當時跟她的承諾,並隔三差五地來養老院看望,了解老人身體狀況。
在身心得到滿足後,潘奶奶現在愛上了寫詩,從醫生到護士、護理員、社工,她為每個人都寫過,人也變得開朗了,積極參與養老院的活動,還獲得了「最佳老人」的獎狀,貼在牆頭。
跟記者告別時,她更熱情地挨個握個手、抱一抱、貼貼臉,那樣的隆重令人感懷。
九旬夫妻70年風雨相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圖為陳泰權老人推著妻子在戶外走動。)
「養老院裡有過這樣一對夫妻,總讓我很受感動。」 長沙市嶽麓區紅楓養老中心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陳泰權老人和妻子呂朝敏2015年一起入院,兩人從高中到大學再到工作,一路攜手走過了70年的風雨。
剛邁入90歲的陳爺爺,不太和其他老人說話,平時就喜歡看看報紙和武俠小說。呂奶奶身體不好,已中風多年,即使陳爺爺明白,妻子已經無法再有回應,甚至根本認不得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離開」了他,但陳爺爺日夜堅守,每天和妻子說會兒話,時不時會為妻子梳頭、剪指甲,或者只是摸摸她的手和衣角。
「陳爺爺很頑強,好幾次重病都挺過來了,但我們都覺得他是因為惦記呂奶奶,所以才有那麼強的精神意志。」負責照料老人的莊傳芳感動地說,「那才是真正的白頭到老,是真正的相濡以沫。」可就在上個月,陳爺爺的妻子去世了,這個上過抗美援朝戰場、還在湖南師範大學醫學院教了大半輩子書的老人陡然就萎靡了,精神狀態差了很多。現在陳爺爺的兒子會經常來看望他,莊傳芳也會勸慰他。在這個關鍵時刻,老人容易敏感脆弱,莊傳芳重點關注老人的精神護理工作,她也想告訴大家,對於老人來說,家人的陪伴無可替代。
記者手記:
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
一個久是祝福老人長壽,還有一個久是對子女而言的,深情不及久伴。
也越是簡單在如今卻越不容易辦到。老了,有人陪;病了,有人伴,成了多少老人們對子女最大的期待。
重陽節每年只有一次,不要過節了才想起陪伴父母,親情養老是長期的需求,常回家看看是為人子女的基本責任,別在老人的生命中缺了位,也別給自己留下太多遺憾,生活上的護理安頓、精神上的情感慰藉,始終替代不了兒孫們承歡膝下的歡樂。
趁著秋色正好,趁著年華未老,好好陪伴家中的老人,一起淺酌登高,共享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