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的美學觀: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2021-01-10 曉讀曉看

對於浮世的男女,張愛玲可謂是看得很透。雖然他們大多自私自利、小奸小壞,但她卻持一種悲憫之心。她說:「因為是寫小說的人,我想這是我的本分,如果原先有憎惡的心,看明白之後,也只有哀矜。眼中所見,有些天資很高的人,分明在哪裡走錯了一步,後來怎麼樣也不行了,因為整個的人生態度的關係,就壞也壞得鬼鬼祟祟。有的也不是壞,只是沒出息,不乾淨,不愉快。」

在《論語·子張》中,有一句「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意思是要多體察民情,應當對民生抱有一種同情憐憫的心態,不要高高在上而自鳴得意。張愛玲對這句話是有深刻理解的,也成為她創作上的美學觀,「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她認為蒼涼有一種更深長的回味。

少女張愛玲與姑姑

這種對於他人的悲憫態度,其實可以追溯到她整個的成長階段。因為家庭的關係,張愛玲在成長階段所見到的世界基本上是灰色的。她十分缺乏母愛,而父親由於婚姻的失敗,脾氣非常暴躁,她在《童言無忌》中寫道:

有一個時期在繼母治下生活著,揀她穿剩的衣服穿,永遠不能忘記一件黯紅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著,就像渾身都生了凍瘡;冬天已經過去了,還留著凍瘡的疤——是那樣的憎惡與羞恥。

再後來與繼母發生齷齪,被父親毒打並關禁閉半年多,她的世界一度是暗無天日的。後來雖然在母親的資助下讀了大學,但始終是拘拘謹謹和小心翼翼的,她的自尊心曾像「西班牙式的白牆在藍天上割出斷然的條與塊」,是「惶惑的未成年人」的冰冷與苦澀。

張愛玲和母親黃逸梵

這些經歷讓她早早看到了人生的另一面,雖然並非全然無情,但那絕不是浪漫的。她所看到的人性是複雜的,壞人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他們有過惶惑、掙扎,失望和沉墮,他們都是世俗的紅男綠女,很多時候只有很可憐的一點生存餘地而已。

像《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雖然出身大家庭,但離婚的她,只能等待命運的幸運之神降臨。所以在遇到範柳原後,她使盡了自己所學到的那點可憐的應付人的手段,最後還是無可奈何地淪為範柳原的情婦。幸而戰爭意外成全了他們,但明白人性並不會因此而改變多少,能一起過個十年八年也是不壞的。

電影《傾城之戀》劇照

在張愛玲的小說裡,《傾城之戀》的結局相對是圓滿的,但過程也不免讓人惆悵。女人的人格只有在婚姻裡才能夠得到保障,誰又能責備白流蘇為此不遺餘力呢?「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點賤。」

張愛玲自己呢,遇到愛情同樣變得很低很低,然而她心甘情願。這是一種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東西總有動人之處。人的一生中,總是有所牽絆有所捨棄的,即使那個人到頭來只是過客而已。

當然,如果活成曹七巧那樣的瘋子就屬例外了。張愛玲對《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就比較狠辣了,她從一出場就沒給人留下好印象。「七巧有一個瘋子的審慎與機智」,她毀人不倦卻不動聲色,「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身邊人都恨她,但她也不管了。

話劇《金鎖記》劇照

張愛玲說她的小說裡,除了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他們有浮世悲歡,有宿命掙扎,有無奈放棄,但終究都是小人物的生存窘況。把人生的本質看明白了,就有了「哀矜」之心。「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

平凡的小人物就是這樣一代代生活下來的,他們有喜怒哀樂,他們所要的那點東西儘管微小而可憐,但是真實的,能抓住一點真實的東西,人才是踏實的而不虛浮的。真實的東西也總有些美好的記憶,它存在於我們的基因中,構成我們最基本的生命圖案。

話劇《金鎖記》劇照

通過小說描摹世情,探究人性,張愛玲對此始終抱持一種「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的態度和審美觀。雖然她出身於沒落貴族,但仍然比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況要好很多,而對於人生的艱窘與難堪,她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就是她的「哀矜」之心。

我想如果理解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張愛玲的小說基調。

相關焦點

  • 賴清德列賄選案被告 李全教:哀矜勿喜(圖)
    賴清德因賴美惠競選議長賄選案被列選他案被告,李全教說,哀矜勿喜,他自己才是最大的司法受害者。(圖片來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6月1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李全教去年當選臺南市議長後因涉嫌賄選,政治路上一路挨打,18日日賴清德因賴美惠賄選案列選他案被告,李全教以「哀矜勿喜」4字作為回應,籲請賴清德勇於面對相關調查,認為這段時間自己才是最大的司法受害者,但一切仍要回歸體制,尊重司法。
  • 馬英九回應陳水扁被收押:尊重司法 哀矜勿喜
    馬英九一早接受電臺專訪時低調回應,只說尊重司法、哀矜勿喜。不過對於陳水扁指「政治迫害」,馬英九不以為然地說,如果身為政治人物,動不動就說「政治迫害」,視司法如敝屣,對民眾來說是非常不好的示範。 據臺灣TVBS報導,馬英九表示:「基本上我一貫的態度,都是尊重司法」,這一次陳水扁被收押,「我的感覺就是哀矜而勿喜,那把這個當作一個,我自我警惕的一個例子來看待」。
  • 陳水扁二度遭收押 馬英九表態稱哀矜勿喜(圖)
    [提要] 陳水扁二度遭羈押,馬英九昨日表示,「哀矜勿喜,同時深自惕勵。」 針對自己的特別費案,馬英九說,法院三審都判他無罪,且不論哪一個階段,檢察官的指控統統都被法院駁掉了;他還提到,他被起訴之後,還聽到有檢察官評論此案說「凡是學法的,都看不下去。」
  • 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vs張愛玲《自己的文章》
    9月3日是傅雷先生逝世紀念日,今年也是張愛玲誕辰百年。二人之間曾有一次廣為人知的交鋒——傅雷於1944年發表長文《論張愛玲的小說》,其銳利的批評,引發張愛玲以《自己的文章》一文直接回應。
  • 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事實上,在張愛玲最初投遞《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之時,《紫羅蘭》主編周瘦鵑已經發現了張小說裡的《紅樓夢》的影子,她當時是心悅誠服的。張愛玲與中國古典小說的關係也被評論者不斷地揭示出來。夏志清在出版於1961年的《現代小說史》裡肯定了張愛玲所受古典小說的影響大過於西方小說。
  • 《半生緣》——張愛玲的戀愛觀
    《半生緣》——張愛玲的戀愛觀有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張愛玲的小說不管結局是好是壞總有一種悲涼的感覺,就像風來了又走,心滿了又空。張愛玲,原名張煐筆名梁京,中國現代女作家。1920年,出生於上海。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胡蘭成對張愛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這段感情最終沒有走到最後。
  • 夢見張愛玲
    那是2000年3月10日凌晨做的夢,背景完全是模糊的,不知何地,人物卻特別的清晰明確——我夢見了張愛玲。  記得夢裡,去見張愛玲,準備為她的幾篇文章做一系列訪談。  張愛玲語氣肯定,對自己所寫的幾篇新作品表示很滿意。  她告訴我,主事者問她,系列訪談選誰與她合作較好?她毫不猶豫點了我的名字:「彥明吧!」聽了受寵若驚,感謝她給我機會。
  •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深度好句)
  • 張愛玲:一朵「白描的牡丹」,花開花謝終有時
    2筆下的「末世情懷」張愛玲的一生都沒能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她從小過著孤獨的生活,獨特的人生經歷形成了她敏感、敵意、懷疑與否定的性格,使她對生命和人生有著獨特的體驗,從而影響到她小說的創作視角。她的小說裡,她不相信愛情,常常把愛淪落成不堪。張愛玲擅長把人物置於兩性關係和婚姻關係中,去表現人性的疲弱與病態。用一種挑剔的眼光,對人性的惡進行深刻的挖掘。
  • 名人星座——張愛玲:知性唯美的天秤座
    名人星座--張愛玲:知性唯美的天秤座  張愛玲天資聰慧,而天秤座更賦予了她超強的感悟力。張愛玲一些突出的性格特徵:知性、唯美、優雅和戀物,也都具有典型的天秤特質。  文/Shinning  張愛玲,原名張瑛,1920 年9 月30 日生於上海。
  • 老照片:圖5張愛玲的「敗家」父親,圖7張愛玲和大29歲異國丈夫
    李菊耦育有一子一女,其子是張志沂(張廷重)、張愛玲的父親,也就是照片上的男孩;照片上的女孩,是張茂淵,即張愛玲筆下常提到的「姑姑」。 張茂淵(1901—1991),張愛玲的姑姑。大部分人知道她,都因為張愛玲的作品。她清高智慧,張愛玲在她面前,也常常感覺到自己愚鈍。
  • 張愛玲百年誕辰:八卦、情史和假金句背後
    2020年被很多書迷稱為「愛玲愛玲」年,因為今年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日。從60多年前在淪陷區「孤島寫作」,在上海灘聲名鵲起,到遠走香港、美國事業遇阻,再到港臺、大陸的重新出版引發閱讀熱潮,最終客死他鄉,張愛玲的一生可謂真正的「傳奇」。1984年,作家、學者止庵第一次讀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敏銳地發現這部小說和當時國內的其他作品完全不同。
  • 張愛玲與桑弧:一場有始無終的愛戀
    人與人的相遇就是需要那麼點默契,需要那麼點理解,為了這份理解,張愛玲最終寫出了劇本《不了情》。由張愛玲喜歡的演員陳燕燕飾演,電影殺青上映後,票房成績喜人。頗有眼光的桑弧趁熱打鐵,找到張愛玲,張愛玲也欣然應允《太太萬歲》劇本完成後,又大獲成功。相處日久,張愛玲的才氣,張愛玲的美麗打動了桑弧,他愛上了這個女子。
  • 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
    小說的前兩章就這樣簡要地描述了白流蘇、她的生活環境以及她面臨的生活困境。我們不難看到的是,這裡面就有著張愛玲原生家庭的影子。裡面很多人物就來自於她的父母和她家族裡親戚的各種形象,而且跟她的感官一樣,這些人自私、貪婪、冷漠。張愛玲是一個棄兒,四歲時,父親與母親離婚。母親離開家,遠走英國。
  • 紫微七殺坐命——張愛玲紫微命盤淺析.
    從盤面看,田宅宮的祿馬交馳符合張愛玲出生於貴族家庭的身份,雖然史載其已轉為沒落,但其家境在當時仍算優厚。        化忌衝父母,父母宮見火星:張愛玲與父母之間擁有不可調和的先天矛盾。張的記載是她遭到了父親的毒打:「我覺得我的頭偏到這一邊,又偏到那一邊,無數次,耳朵也震聾了。
  • 楊絳評價張愛玲:長相難看,還非要死出風頭!
    這個由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講述了女主角葛薇龍去香港求學,期間投靠姑媽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當做誘餌來吸引男人,葛薇龍也漸漸沉迷在紙醉金迷中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為了繼續過上大富大貴的上流社會的生活,不惜出賣自己的身體,煞費心機的嫁給了有名的花花公子喬琪。最終被梁太太和喬琪利用,成為二人斂財的工具。
  • 金句化的張愛玲,與真實的她差得有多遠?|百年誕辰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通過這種方式來舉例證明張愛玲的性格時,其實卻很容易陷入誤區,因為,想要了解真實的張愛玲,必須回歸到她的小說裡,去那裡找到她「真實的,最基本的東西」。在此,張愛玲不可避免地被大大地「異化」了:「張愛玲熱」當然是從其小說、散文的傳播開始,但張愛玲傳奇很快將閱讀行為席捲而去——張愛玲傳奇取代張愛玲小說,成為關注的中心。並不是說對張的閱讀已然取消(儘管大量不讀張書僅憑片言隻語道聽途說即自認張迷的人的確存在),而是對張作品的閱讀往往一廂情願導向了傳奇,而張的傳奇最終凝定為一種「出名要趁早」的世俗進取心,「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的深情和毅然決然的姿態。
  • 張愛玲:被自己深愛的男人傷害,是童年的不幸在延續
    當他看到一篇小說時,才剛讀了個開頭,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細細地讀了一遍又一遍。這個男人就是胡蘭成,他讀的小說就是張愛玲的《封鎖》。胡蘭成生於1906年,從小家貧,吃過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個髮妻玉鳳,在玉鳳過世時,胡蘭成借貸以葬妻魂,卻四處碰壁。對此,胡蘭成後來回憶說:「我對於怎樣天崩地裂的災難,與人世的割恩難愛,要我流一滴眼淚,總也不能了。
  • 性格高傲卻窮困潦倒,張愛玲的一生到底有多傳奇?
    張愛玲一生寫過很多的小說,我卻獨獨對這句印象非常深刻「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裡面爬滿了蝨子」。我想,這就是張愛玲傳奇一生最好的註腳吧。張愛玲傳奇的出身比起其它作家,張愛玲的出身算是與眾不同的。她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的名臣,她的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
  • 許鞍華開拍張愛玲成名作!《第一爐香》搬上銀幕
    許鞍華開拍張愛玲成名作!一直以來,許鞍華都對張愛玲作品情有獨鍾,對張愛玲筆下描畫的舊上海、舊香港,感到既親切又懷念。在許鞍華看來,「張愛玲把人性的方面都寫出來了,目光比較平等」。電影之外,2009年,許鞍華還曾執導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王安憶編劇的舞臺劇《金鎖記》,也大獲成功。電影《第一爐香》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創作於1943年,這篇小說在上海的《紫羅蘭》雜誌一經發表,立刻引起了文壇關注,讓大眾知道了這位不世出的才女。《第一爐香》此次是首次進行影視改編,獲得讀者和觀眾的高度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