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初年,廣東地界兒有個窮酸的老秀才終日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嘴上時常念念有辭或溫婉情深或刁鑽刻薄……如顛如狂。吃了上頓沒下頓,眼看連筆墨紙硯的開銷都支撐不下去了。靠勤勞賢惠善良的妻子做粗布鞋,在集市上換些散碎的銀兩;老秀才偶爾也代人寫一紙訴狀或幾幅對聯等掙壺茶錢。艱難度日。
即使如此窮困潦倒,可文人的酸勁兒卻愈來愈濃:左手捧盞宜興壺,煞有介事地押了一口又一口;右手執把文扇,其上或梅或蘭或竹或菊的圖案,以鳴其心智露其風骨。合攏打開噗噗作響。講起話來搔首弄姿,咬文嚼字;若是臨案書寫,則右手握毫,筆走龍蛇,刷刷點點,氣勢磅礴,寫到得意之處更是眉飛色舞,手舞足蹈,自詡不已,如痴如醉。左手將垂在尖下磕的幾根山羊鬍捋了又捋。若是小酌兩口兒恐怕要醜態百出了。
乾巴高挑兒的身材,一件長袍千瘡百孔掛在上面。一條清瘦的臉,窪太陽、高顴骨、癟腮幫,稀疏散亂的眉毛下嵌著兩顆晶亮的黑豆,卻顯幾分精神。走在大街之上,時常是踉蹌搖擺,嘴中唐詩宋詞胡亂一通,哭笑無常。膽小的路人見之唯恐避之不及,多退避三舍,生怕招惹事端,無處講理。
日子就這麼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雖然老秀才窮酸至及,但仍有幾個酸味兒相投的狐朋狗友。難免偶爾或酒肆或家中一聚小酌。一次,經過夫妻口水大戰之後,老秀才得勝,決定家中請客。夫人不忍殺了只功勳卓著的老母雞,加上院子裡長的蔬菜瓜果,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等朋友們到齊圍桌落座,老秀才站起身形,哈腰拱手向眾人作了一個鑼圈揖就打開了酸匣子:「歡迎諸位賞光,盡顯蓬蓽生輝,鄙人深感榮幸之至。承蒙諸位抬愛(其實就是捧臭腳,能酸到一處)不勝感激。今略備酒菜一桌,無奈僅有蘿蔔、白菜、豆腐而已。不成敬意,望諸位莫要見笑」老秀才說到蘿蔔、白菜、豆腐和雞肉時用手輕輕指點,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和謙虛,更是炫耀滿腹經綸的窮酸文採。當說到雞肉時省略了,用了而已。眾人彼此寒暄了幾句就開懷暢飲起來。可是席間一位後生可長了見識:文化人就是講究,酒席宴前得先拽幾句文縐縐的客氣話。看老秀才那彬彬有禮的架勢有誰能不敬畏幾分呢?特別是還知道了雞原來還叫「而已」。真是博學多才,要不怎麼叫秀才呢?今日一聚真受益匪淺。這後生暗下決心:等過些時日俺也照老秀才的樣子做東請客。席間這後生為各位「酸人」斟酒布菜、阿諛逢迎自不必多言。
沒過幾天,後生請客當然要殺雞了。可是家中的幾隻雞有的飛上樹、有的跳上房。連一隻也沒抓到。無奈炒了幾個雞蛋,心中難免悻悻不快。但勉強把酒菜擺上了桌。等包括老秀才在內的幾位「酸客」到齊圍桌落座之後,後生學著那日老秀才的樣子,也站起身形,哈腰拱手向在座的作了個鑼圈揖,「歡迎諸位前輩賞光,盡顯蓬蓽生輝,鄙人深感榮幸,承蒙諸位厚愛,在下不勝感激。今略備薄酒一桌,慚愧慚愧,僅有黃瓜、甘藍、豆腐、和『而已』蛋。本打算給諸位燉一隻『而已』,可是『而已』上房的、上樹的,一隻也沒捉到。寡菜薄酒,望諸位諒解,萬勿見笑。「」哪裡,哪裡,你這後生如此客套,令吾等情何以堪?「老秀才酸酸地接過話茬兒。」幾日不見,吾這位弟子文辭竟有如此長進,為師心中甚慰,心中甚慰。「後生的老師趁機誇讚了一句。不免有王婆賣瓜之嫌。餘下幾位客人見後生如此彬彬有禮、言辭老套、酸氣十足,因為早已司空見慣,故而沒有發笑,反而面露詫異的神色。老秀才將臉轉向後生,指著盤中的炒雞蛋,」適才老朽聽你說這盤是炒『而已』蛋,還說『而已』上房、上樹是何事啊?速速道來。」後生見眾人面帶不解之色,連忙道:「『而已』就是雞,這還是跟您偷學的呢。」後生說著將臉轉向老秀才點了點頭。「老朽何時教你說雞也叫『而已』?」老秀才更加迷惑不解。「前幾日您家中請客,在座的有好幾位都在場,想必都不曾忘懷,能為我做證,雞又稱『而已』的確是您所說。吾暗自記下,以備不時之需,今日一用反令諸位前輩心生疑惑不知何故。您可不能不認帳啊!」眾人聞出此言,面面相覷,紛紛道:「做什麼證,記不得,記不得了。」後生一聽急了,「那一日您老請客,指著桌上的蘿蔔、白菜、豆腐、雞肉說唯有蘿蔔、白菜、豆腐、『而已』,諸位說雞是否叫『而已』?」後生環視桌旁的客人,最後目光落在老秀才身上。惟等眾人幫腔做證。聞後生此言眾人方恍然大悟,哈哈大笑前仰後合,"對,後生言之有理,『而已』就是雞,雞就是『而已』。「」起初後生還真把吾等『而已』住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無妨,無妨,今兒吾等就吃『而已』蛋了,待日後捉到『而已』殺之烹熟,再吃『而已』肉不遲。「眾人又是一陣大笑。直笑得後生面紅耳赤,啞口無言。這酒尚未下肚就如此泛酸,待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又當喝如?席間之人,那位老秀才就是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筆下《儒林外史》中的窮酸秀才範進。雖大半生窮酸潦倒,但終老器晚成,修成正果。無數文人酸客世代繁衍生息,窮酸之風綿延不絕。魯迅筆下孔乙己又是一幅窮酸文人形象酣暢淋漓的寫照。
故事贅述到此,舊時文人君子固窮,自命清高的窮酸形象,不敢說活靈活現,躍然紙上,但也略顯十之一二。這都無足輕重,權且當做笑談亦無所謂。
舊時文人窮酸者居多。窮,一則指生活雖窮困潦倒,但仍固守本分、以苦為樂、苦中作樂。二則指對祖國語言文化的窮盡繼承和不懈追求。酸指文人自命清高、卓爾不群。擺樣子、端架子,說話裝腔作勢、搔首弄姿,辦事矯揉造作、故弄玄虛。使人無所適從、難於接近,久而百姓勢必敬而遠之。拿當今的話說就是脫離群眾、不接地氣。
祖國的語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的腳步邁進美好的二十一世紀。農業、工業、科技、軍事等哪項事業不以語言文化為基礎?追本溯源,敢說歷朝歷代文人執著的窮酸精神功不可沒。習近平主席倡導繼承發揚傳統文化,電視節目中的詩詞大會、成語大會如火如荼。其實,這就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對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的「窮酸」精神的高度讚美和肯定。願「窮酸」精神成為華夏文明寶庫中一顆更加璀璨的明珠。願「窮酸」成為華夏子孫永遠津津樂道的一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