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讀分享
提到秦國,一部分人想到的是兇殘強暴、不守信用、唯利是圖,都是充滿偏見的看法。筆者認為,這一部分人只是通過電視劇或者某些人的言論形成的對秦國的看法,不大妥當。看歷史一定要全面客觀的分析,結合大環境分析來得出自己的結論,避免讓某些因素影響了自己的判斷。下面筆者通過一些事例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絕不是小孩過家家那樣的天真,相處之中存在著許多陰謀陽謀的,到處都是智慧。是不是有人認為對戰交鋒的話就需要真刀真槍的對著打一場,這樣才是真正的光明磊落的英雄,好似亮劍中常乃超對李雲龍說的那樣:敢不敢把我放了排兵布陣真刀真槍的對上一局,偷雞摸狗的算什麼。這會讓人感到好笑,但類似的事情換個場景,一些人的態度就混亂了。
秦國想攻打魏國的安邑,又怕齊國救援。於是秦國用了一個安撫之計,默認讓齊國去攻佔宋國,還給了一個很充分的理由。宋王不地道,做了個木頭人來詛咒秦王,但是秦宋兩個沒有接壤,討伐不方便,要是齊國攻佔了宋國,那秦國會很高興。齊國本著有便宜不佔就是傻蛋的心態就去打了宋國,但在秦國佔領了安邑,圍困了女戟,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後,馬上翻臉,把齊國攻破宋國當成齊國的過錯,給自己找到了討伐齊國的一個不錯的藉口。
從這個例子看,是不是覺得秦國太背信棄義了,這就是明著騙,做這偷雞摸狗的事。如果是這種觀點的話,說明你把自己的個人感情加了進來,國家之間的鬥爭要靠智慧與權術,要想發展壯大自己,在亂世之中成就自己的偉業,靠說教和傻實在是不能達成目標的,這必須要靠謀略。這也和秦國的視野與格局有關係,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實行的政策與制度絕不僅是稱霸,更有稱王於天下的目標,從秦國的角度看,自己的做法是很正確的。
或許有人用齊桓公遵守承諾,退還侵佔魯國土地,從而稱霸天下的例子反駁筆者,來說明遵守承諾的重要性。注意,筆者十分認同遵守承諾的重要性,但是一定要分清他們處於不同時期、不同的背景,格局也不同。齊桓公他的目標就是稱霸五國,不是想吞併天下,他還去推崇周室,讓其他國家臣服,用德就行了。秦國想要完成的事情必須要以武力才能完成,所以用權謀來達成自己的目的無可厚非。這裡一定要注意,個人的格局再大,和國家相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個人不能與國家來相比較,人與人之間必須要遵守承諾。
秦國這樣的事做了不少,他想打韓國的時候,擔心其他諸侯國會救援,就把齊國賣了,鼓勵其他諸侯國去攻打。等完成了自己目的後又把攻打齊國當成各諸侯國的罪名。秦國還哄騙過魏國、燕國、趙國、楚國,也就在這循環往復的辭令中,秦國慢慢的蠶食著各國的土地。不要認為真刀真槍的戰鬥得到土地才是光榮的,靠智慧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才是睿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