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秦國首屈一指的大將,父子二人殲滅五國,助秦國一統

2021-01-21 清靜一話吧

如果說秦王嬴政為秦國數代君王的努力做了一個收尾,那麼在這場收尾戰爭之中立功最高的莫過於王翦父子。秦滅六國,其中五國皆是由王翦父子殲滅的,這等功績,在當時絕對是屬於一等功勞德。

可以說秦國能夠殲滅六國,王翦父子出力很多,尤其是面對秦國最大德敵人楚國,王翦更是秦國舉國之兵,將楚國逼上了絕路。

相比於秦國其他的將軍,王翦的出身並不是很高貴,他也不是秦國的舊有貴族。王翦正是在商鞅變法之後軍功爵制下所興起的新的地主階級。

早年的王翦好鬥,早早便有了參軍之心,而這正是和大多數的新興地主階級的特徵有關。

在王翦之前,王氏一族就已經在秦國眾多的戰爭之中日漸崛起,王翦也是因為這個幾乎得以進入軍隊之中,之後更是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受到了秦王嬴政的重視。

在王翦之前,秦國大將之中的領頭羊應該是白起,但是白起為人狂傲,且功高蓋主,最終還是被晚年猜忌心重的秦昭襄王除掉了。

而且事實也證明,王翦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能力都尤為出眾。首先是其政治才能,王翦一生之中似乎沒有犯過什麼大錯。

作為秦國首屈一指的將軍,王翦最大的本領不是打了多少仗,而是做到穩。且看王翦前後經歷的各種政治風波,第一個就是秦王嬴政繼位之後,太后掌權,呂不韋監國。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此時定然要去巴結呂不韋,為自己在朝堂之上謀一條出路。但是我們至始至終都未曾看到王翦傾向於誰,而是始終站在了秦國的立場之上。

等到嫪毐反叛,呂不韋失勢,嬴政掌權,這段極為波動的時期,王翦依舊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那就是帶兵打仗。王翦對於政治的認知有著清楚的條理,他不能夠將自己捲入政治漩渦之中。

其次就是王翦的軍事才能,作為秦國的主要將軍,王翦一人便殲滅了三國,第一個便是曾經被秦國幹翻,坑殺了四十萬士兵的趙國。

自從被秦國白起坑殺四十萬士兵之後,趙國的實力便極速的下降。畢竟四十萬青壯,近乎將趙國的能夠作戰的部隊榨乾了,即便是趙國四大名將出了兩個,也是於事無補。

但是不得不說趙國的實力還是很強勁的,即便僅僅剩下了殘兵敗將,在李牧的帶領之下,王翦圍困進軍趙國腹地,圍困長久卻沒有絲毫的進展。

李牧堅壁清野,固守城池,秦軍不得進半步,最終王翦也是不得不選擇了採用當初對付廉頗的方式。在王翦離間計的發揮之下,趙王竟然真的將國之棟梁李牧給殺了。

在李牧被殺的第二年,趙國都城邯鄲便被王翦攻破了,趙王的哥哥公子嘉跑到了代郡,自稱代王,但是趙國的滅亡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了。

真正展現王翦軍事才能無疑是滅楚之戰,對於如何滅楚,一直都是秦國的重要軍事策略。畢竟楚國地域廣闊,兵力強盛,攻打楚國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滿盤皆輸。

在對楚國的戰略研討上,王翦老成持重認為需要六十萬,而李信則說只需要二十萬。對於秦王來說,自然是怎麼省怎麼來,就給了李信二十萬人去攻打楚國,沒想到卻打敗而歸。

最終還是選擇了請王翦出徵,並且一個不少的給了六十萬大軍。為什麼王翦認為殲滅楚國就需要六十萬大軍呢,這是王翦出於對楚國地域廣闊的考慮以及其將領的對策。

首先楚將項燕為人持重,加上是本土作戰,對於遠道而來的秦軍來說,非常不利。二來楚國地域廣闊,二十萬大軍看似多,但是一旦作戰便會被輕易分割。

唯有六十萬的大軍,才能夠在如此廣闊的地獄之上發揮出作用。不論是正面兵團作戰,還是圍城攻城,都能夠快速地完成。最終在王翦的大軍壓境之下,楚國敗亡。

總結:

王翦最終是怎樣的結局由於歷史記載的缺失我們難以得知,但是就其一生求穩的政治心態,必然不會受到兔死狗烹的下場。

而且就嬴政的表現來看,秦國一統之後,並未出現對將領的殘殺等。由此可見王翦在晚年之後也是得以善終,只是未曾想過自己奔波數十年,戰場之上血戰而來的秦朝,二世便亡國了。

相關焦點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事實上,秦始皇繼位前的六代國君,尤其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四代國君,在堅持發展自身國力的同時,始終在不斷蠶食列國國力,這才使得秦國在秦始皇時期,擁有了以一敵六的實力,進而一統天下。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秦將王翦、楊端和、羌廆率軍大舉攻趙。這已經是秦王嬴政執政以來,第四次大舉攻趙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齊國聽聞五國都已滅亡,慌忙在西境布兵抵抗,卻不想秦軍從燕齊邊境攻入齊國腹地,齊國滅亡。 這便是秦滅六國的過程。 子彧再次復盤,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秦滅六國看似只花了不到10年時間,但事實上,各國的抵抗十分頑強,秦軍可以說步履維艱。
  • 不是第一個被秦滅掉的國,卻是五國真正崩潰的開始
    其中,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始皇28歲那年趙國被滅,是五國真正崩潰的開始,決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必然。 戰國七雄秦國後來居上 其實在春秋時期,實力最強的不是秦國而是齊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國勢日益強盛,齊桓公成為諸侯盟主,開始稱霸中原。
  •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
    趙武靈王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主要是為了通過幹涉秦國的王位繼承,來鞏固趙國的霸業。只是趙武靈王打空了如意算盤,秦昭襄王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國君。在趙武靈王去世後,秦昭襄王通過長平之戰擊潰了趙國,徹底粉碎了趙國的霸業,為秦國一統天下掃平了全部的障礙。
  • 秦國憨厚老實的王翦,通過3件事看出滿腹心計,所以才長命
    在之後的發生了荊軻刺秦王,讓秦王找到了出兵伐燕的藉口,領兵的正巧又是王翦,由於實力懸殊,順利攻取了燕都城薊。 隨後王翦領兵伐楚,秦國軍隊圍困住了楚軍,楚王看著洶湧的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雙方僵持不下。 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的楚軍,開始調動軍隊,王翦就在此時,一舉擊潰楚軍。
  • 從秦國網羅天下英才說起,人才引進給秦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秦國為何能夠一統天下的話題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有人說是商鞅變法成就了秦國,得以讓秦國有了完善的制度傲立群雄;也有人認為是秦國得天獨厚的地利才可以讓秦國傲然與諸國之巔峰;也有人說是六國自己作死才得以讓秦國做大。當然這些說法各自有各自的道理,這些確實是秦國的優勢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筆者看來最主要的因素還在於人才。
  • 人的命天註定,他留在秦國死,背叛秦國也是死,究竟是何原因?
    燕國有一位將領叫樊於期,說是燕國將領,倒不如說他是秦國將領,這個人的命運可謂多舛。樊於期本是秦國人,有一次帶兵攻打趙國,被趙國名將李牧打敗,心情十分沮喪。本來勝敗乃兵家常事,可是對樊於期來說,卻是滅頂之災,因為他知道秦王的脾氣,這次為秦國捅下這麼大的窟窿,這還了得?肯定死路一條。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還是最高級別的列侯呢?
  • 秦始皇即位後,這三個人背叛秦國,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不僅秦始皇、李斯、呂不韋、趙姬太后、嫪毐等主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樊於期等配角,同樣是比較出彩的人物了。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樊於期因為沒有保護好冬兒,所以在嫪毐之亂時離開秦國,流落到了燕國。
  • 五國伐齊後,齊國和燕國兩敗俱傷,真正的贏家到底是誰?
    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後,齊國和燕國兩敗俱傷,真正的贏家到底是誰?對此,在筆者看來,在五國伐齊後,秦國、楚國、趙國這三個大國,都獲得了一定的利益,可謂五國伐齊的真正贏家。
  • 霸氣公子竊兵符,假傳聖旨奪10萬兵馬,令秦國推遲40年統一天下
    因為長平之戰後,秦國兵馬圍困趙國國都,秦昭王說誰敢救趙就滅誰,嚇得天下諸侯誰也不敢來救援,只有本文將為大家介紹的這個人敢來救援,最終擊敗了秦國軍隊,這一戰讓本可以滅趙的秦國,在40年後才得以滅趙。此人名叫魏無忌,魏國信陵君,此人仿效當前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廣攬食客,手下人才濟濟,據說當前劉邦年輕的時候十分仰慕信陵君,想投奔到其門下,可惜去得時候信陵君已經去世了。
  • 王翦一生縱橫沙場,唯獨怕一人,為此不惜使用「反間計」將其除掉
    ,秦國兩位,趙國兩位,其他諸侯國的名將相對來說還是略遜一籌;關於以上四位,其實除了廉頗外,另外三位的能力是難分伯仲的,比如白起,雖然他一生攻佔了七十餘座城池,滅敵兩百萬,極大的削弱了趙國、魏國、韓國和楚國的實力,但王翦卻也是絲毫不差,有滅趙、滅楚以及半個燕國的功勞。
  • 秦國的制度是取勝的根本,急功近利快速吞併六國則留下了後患
    這個時候,應該是商鞅變法以後的事情啦,秦國早就試行了戶籍管理制度,只不過南陽郡剛剛實行。戶籍制度的好處就是讓中央充分了解全國人口情況,並且和連坐一塊執行,犯罪之人無所遁形。在戶籍的管理之下,該服兵役的跑不了,保證了充足的兵員。不奮發圖強的魏國坐不住了,為了苟延殘喘,主動向秦國獻納土地,秦國設置麗邑,也就是現在陝西臨潼一帶。
  • 一塌壺荼軼史第四回——秦國的兩杯毒茶,是怎麼要了六國命的
    面對強敵,即將亡國的韓惠王派出了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這個人擁有的武器只有一張嘴,他要執行的任務就是說服秦國興修水利,這個人就叫鄭國。在韓國看來,認為是疲乏秦國、救(曲)亡(線)圖(救)存(國)的好辦法。以幫助秦國興修水利為由,達到消耗秦國國力的目的。結果讓秦國憑空地搞出好幾個魚米之鄉來(效果比西部大開發好多了),不但加速了韓國的滅亡,也導致了其他五國末日的迅速來臨。
  • 何謂口舌之利,秦國的兵比不上張儀的嘴
    當時國力比較強大的算是秦國,它一直有吞併其他國家的野心從而一統全國地區的野心。秦國在秦惠文王繼位之後,也加快了秦國擴張的步伐,致使其他六國非常害怕實力強大的秦國,產生了極大地恐慌,不知道應該如何有效的應對秦國的進攻。那個時候有許多到處遊說的政客們,他們為這些國家提出應對秦國的辦法就是採用合縱的方式,也就是讓其餘幾個國家團結起來一起對抗秦國。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王翦:珍愛生命遠離政治
    只可惜昏庸的趙孝成王,捧著寶玉當頑石,他認為廉頗堅守不出的戰術,就是畏戰,令趙括代替廉頗對付秦國。結果長平之戰被白起坑殺四十萬人,趙國一蹶不振。趙悼襄王即位後,聽信郭開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用樂乘代替。樂乘是燕國人,當年被廉頗在戰場上俘虜,才投降了趙國。如今76歲的廉頗,居然被自己的俘虜代替,老將軍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他一怒之下,派兵打跑了樂乘。
  • 秦國的這個行為,大多數人認為是不守信用,但筆者認為這代表智慧
    秦國想攻打魏國的安邑,又怕齊國救援。於是秦國用了一個安撫之計,默認讓齊國去攻佔宋國,還給了一個很充分的理由。宋王不地道,做了個木頭人來詛咒秦王,但是秦宋兩個沒有接壤,討伐不方便,要是齊國攻佔了宋國,那秦國會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