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秦王嬴政為秦國數代君王的努力做了一個收尾,那麼在這場收尾戰爭之中立功最高的莫過於王翦父子。秦滅六國,其中五國皆是由王翦父子殲滅的,這等功績,在當時絕對是屬於一等功勞德。
可以說秦國能夠殲滅六國,王翦父子出力很多,尤其是面對秦國最大德敵人楚國,王翦更是秦國舉國之兵,將楚國逼上了絕路。
相比於秦國其他的將軍,王翦的出身並不是很高貴,他也不是秦國的舊有貴族。王翦正是在商鞅變法之後軍功爵制下所興起的新的地主階級。
早年的王翦好鬥,早早便有了參軍之心,而這正是和大多數的新興地主階級的特徵有關。
在王翦之前,王氏一族就已經在秦國眾多的戰爭之中日漸崛起,王翦也是因為這個幾乎得以進入軍隊之中,之後更是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受到了秦王嬴政的重視。
在王翦之前,秦國大將之中的領頭羊應該是白起,但是白起為人狂傲,且功高蓋主,最終還是被晚年猜忌心重的秦昭襄王除掉了。
而且事實也證明,王翦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能力都尤為出眾。首先是其政治才能,王翦一生之中似乎沒有犯過什麼大錯。
作為秦國首屈一指的將軍,王翦最大的本領不是打了多少仗,而是做到穩。且看王翦前後經歷的各種政治風波,第一個就是秦王嬴政繼位之後,太后掌權,呂不韋監國。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此時定然要去巴結呂不韋,為自己在朝堂之上謀一條出路。但是我們至始至終都未曾看到王翦傾向於誰,而是始終站在了秦國的立場之上。
等到嫪毐反叛,呂不韋失勢,嬴政掌權,這段極為波動的時期,王翦依舊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那就是帶兵打仗。王翦對於政治的認知有著清楚的條理,他不能夠將自己捲入政治漩渦之中。
其次就是王翦的軍事才能,作為秦國的主要將軍,王翦一人便殲滅了三國,第一個便是曾經被秦國幹翻,坑殺了四十萬士兵的趙國。
自從被秦國白起坑殺四十萬士兵之後,趙國的實力便極速的下降。畢竟四十萬青壯,近乎將趙國的能夠作戰的部隊榨乾了,即便是趙國四大名將出了兩個,也是於事無補。
但是不得不說趙國的實力還是很強勁的,即便僅僅剩下了殘兵敗將,在李牧的帶領之下,王翦圍困進軍趙國腹地,圍困長久卻沒有絲毫的進展。
李牧堅壁清野,固守城池,秦軍不得進半步,最終王翦也是不得不選擇了採用當初對付廉頗的方式。在王翦離間計的發揮之下,趙王竟然真的將國之棟梁李牧給殺了。
在李牧被殺的第二年,趙國都城邯鄲便被王翦攻破了,趙王的哥哥公子嘉跑到了代郡,自稱代王,但是趙國的滅亡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了。
真正展現王翦軍事才能無疑是滅楚之戰,對於如何滅楚,一直都是秦國的重要軍事策略。畢竟楚國地域廣闊,兵力強盛,攻打楚國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滿盤皆輸。
在對楚國的戰略研討上,王翦老成持重認為需要六十萬,而李信則說只需要二十萬。對於秦王來說,自然是怎麼省怎麼來,就給了李信二十萬人去攻打楚國,沒想到卻打敗而歸。
最終還是選擇了請王翦出徵,並且一個不少的給了六十萬大軍。為什麼王翦認為殲滅楚國就需要六十萬大軍呢,這是王翦出於對楚國地域廣闊的考慮以及其將領的對策。
首先楚將項燕為人持重,加上是本土作戰,對於遠道而來的秦軍來說,非常不利。二來楚國地域廣闊,二十萬大軍看似多,但是一旦作戰便會被輕易分割。
唯有六十萬的大軍,才能夠在如此廣闊的地獄之上發揮出作用。不論是正面兵團作戰,還是圍城攻城,都能夠快速地完成。最終在王翦的大軍壓境之下,楚國敗亡。
總結:
王翦最終是怎樣的結局由於歷史記載的缺失我們難以得知,但是就其一生求穩的政治心態,必然不會受到兔死狗烹的下場。
而且就嬴政的表現來看,秦國一統之後,並未出現對將領的殘殺等。由此可見王翦在晚年之後也是得以善終,只是未曾想過自己奔波數十年,戰場之上血戰而來的秦朝,二世便亡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