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王翦:珍愛生命遠離政治

2021-01-08 尋根拜祖

《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起翦頗牧,就是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

巧得很四人中,兩個趙國人,兩個秦國人。白起和廉頗在戰場上長平之戰中擦肩而過,王翦和李牧在邯鄲之戰中又擦肩而過,讓我們無緣看到高人之間的巔峰對決。

提到廉頗,人們立刻就會想起,那句充滿悲情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隨著藺相如、趙奢等文臣武將的離世,廉頗成了趙國僅存的柱石。只可惜昏庸的趙孝成王,捧著寶玉當頑石,他認為廉頗堅守不出的戰術,就是畏戰,令趙括代替廉頗對付秦國。結果長平之戰被白起坑殺四十萬人,趙國一蹶不振。

趙悼襄王即位後,聽信郭開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用樂乘代替。樂乘是燕國人,當年被廉頗在戰場上俘虜,才投降了趙國。如今76歲的廉頗,居然被自己的俘虜代替,老將軍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他一怒之下,派兵打跑了樂乘。此後無路可走的廉頗,只好投奔魏國避難。

六年後,趙國在秦、燕夾擊之下風雨飄搖,國弱思良將,悼襄王又開始懷念廉頗。又是「趙奸」郭開,阻止了廉頗的報國之心,他以四兩撥千斤的「尿頻」(頃之三遺矢),打消了趙王重新啟用廉頗的念頭。

廉頗報國無門,魏國也不敢重用他,於是流落到楚國,最後終老楚國,享年84歲。

廉頗雖然客死他鄉,好歹也算壽終正寢,曾經跟他在戰場上擦肩而過的白起,就沒那麼幸運了。

長平之戰後,白起乘勢兵圍邯鄲,準備一鼓作氣,直接滅了趙國。滅頂之災來臨,趙國一面向魏國、楚國請援,一面派蘇代為密使,去遊說相國範雎。蘇代告訴範睢,趙國一滅,白起必然位居三公,您願意在他之下嗎?假如停止滅趙和解,趙國願意割地求和,功勞是您的。

蘇代香噴噴的口條改變了戰局,秦昭襄王在範雎的建議下,不顧白起反對,下令撤軍。白起不久得知是範雎搞鬼,對這傢伙恨了大窟窿。

第二年,秦國重啟戰事,令大將王陵率軍攻邯鄲。頑強的趙國人,在國破家亡之際,再度爆發驚人的戰鬥力,他們以老弱之師,幹掉秦軍40000人。

昭襄王情急之下,要求在家鄉剛剛病癒的白起掛帥,白起拒絕了,他說:如今各諸侯國都仇視秦國,我們遠道伐趙,諸侯國必然相救,我們必敗無疑。

昭襄王生氣了,死了王屠夫還只能吃帶毛豬了?王齕你上!王齕又苦打了幾個月,依然不能破趙,反而被楚國援軍打得傷亡過半。白起洋洋得意:你看看,秦王不聽我的話,怎麼樣?

昭襄王大怒,勒令白起即刻動身回京領命。白起回信:對不起,病重走不了路。範雎也低下頭,請求白起出山,白起鼻子冒涼風:誰啊,不認識!

三個月後,秦軍戰敗的消息再度傳來,昭襄王給白起發出最後通牒:抬也要把你抬回來,不得逗留!

話說到這個份上,白起沒辦法了,只好動身回京。半路上,有人給昭襄王匯報:白起一臉不服,怨言不斷。昭襄王的忍耐到了極限,令人持劍半路迎白起,賜自盡!

臨終前白起仰天長嘆:「我哪裡得罪了上天遭遇如此,唉,我坑殺趙國降卒,死得其所啊!」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令王翦出井陘,楊端和圍邯鄲,趙國再次面對秦軍的穿心箭。好在趙國還有最後一根大梁李牧,他以大將軍身份,領全國之兵抵禦秦軍。

老謀深算的王翦,根本不跟李牧強強對決,他稟告秦王,李牧不除趙軍難打,拿出咱看家本事吧!什麼看家本事?金錢收買奸細!「好人不長壽禍害活千年」的郭開,二十年前害苦了廉頗,如今又狠咬李牧一口,他在城中散布謠言,說李牧準備投降秦軍。

趙王遷比他爹、爺爺還要昏庸,立刻下令收繳李牧兵權,以趙蔥代替。李牧跟廉頗一樣牛脾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交。趙王一聽,這不是反心昭然若揭了嘛,給他設個圈套,直接殺了!

就這樣,李牧都沒撈到跟王翦碰面,就死於自己人手中。當然趙蔥人如其名,三個月後就死在王翦刀下,趙國滅亡了。

廉頗、白起、李牧,三人都是當時絕對的國之重器,為他們的國家立下不世功勳,結果為什麼那麼悽涼呢?

武將參與政治,往往結局很慘。

武將本質上是政治的暴力工具,所以,歷代最忌諱的一件事就是武將參政,誰要是文武一把抓,或者文武走得太近,棺材板的味道越濃。最聰明的武將,應該做朝廷的棋子,指哪打哪,絕不參與決策,只要求戰場如何打自己說了算。

廉頗、白起和李牧,最後都成了政治人物,李牧甚至還當了相國。這就導致他們既會受到君王的忌憚,又會遭到文官集團的仇視,把自己的生存環境搞得很惡劣。

比如白起,不斷有人進讒言給昭襄王,說明他早就是面臨明槍暗箭,對手絕不是範雎一個。郭開一個人哪有那麼大能量?趙王的糊塗,還不是文官集團集體創作的結果?

個人性格的缺陷,是死亡推手。

武將們往往過於剛烈,缺少政治家的韜略,和圓潤的處事方式。白起仰仗自己的本事,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廉頗心高氣傲,搞武裝反擊,李牧危急關頭公開抗命,這種火上澆油的做法,把他們自己推上了絕路。

武將有擔當是好事,過度強調自我意識,擺不正自己的位置,那就是找死。

個人的命運,通常取決於人主。

人生最大的幸運,是在正確的時間遇上正確的人,很不幸他們遇人不淑。

趙國從趙武靈王后,一代不如一代,國內政治形勢惡化,君王決策能力低下,猜忌心理嚴重。昭襄王雖然是明君,但是氣度顯然不夠大,又過於信任範雎。在昭襄王眼中,範雎是「國器」,白起是「工具」,高下立判。

人們總說「忠心」,可是當大臣們捧出自己的心時,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感動,有的會覺得腥味難忍。

那麼,跟他們處於同一時代的王翦,憑什麼救活得那麼滋潤呢?

司馬遷說: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他批評王翦,雖然武功出眾,但是不能幫秦立德,為了個人安危,採取迎合的手段,這就是王翦的短處。

不過,司馬遷的這個說法有問題,難道王翦的「短」,不是他發揮「長」的保證嗎?如果他文武都「長」,其結果不又是一個李牧、白起和偏頗嗎?

王翦當年曾經助秦始皇剿滅嫪毐之亂,親眼看到呂不韋的覆滅,白起的下場也就是三十年前的事,這些都是後事之師啊。

所以,王翦明確自己的身份,咱就是個替秦始皇出苦力的工具,讓幹啥就幹啥,打誰你說了算,怎麼打我說了算。打完回家喝酒唱歌蹦迪生孩子,皇帝缺幾兩「德」跟我沒關。

這叫什麼?遠離政治!當初伐楚,李信說20萬人馬可以搞定,王翦偏說60萬將巴用。好吧,你用李信,我回家繼續娛樂活動,絕不跟你廢話,決策是你的事,咱不越位。

李信吃了癟,秦始皇親自請王翦出山,王翦也不拿架子,給我60萬人馬就行,怎麼打必須我說了算。還是那句話,決策是你的事,執行是我的事。

行軍路上,王翦不斷上疏:老大,給倆錢唄,剛又添了仨兒子倆孫子;老大,宅子有點小唉,把城西那所大別墅賞給我唄;老大,渭河南十萬畝新開的良田不錯,要不我替您種?

身邊的親信都看不下去了:您老這是咋的了,跟條貪吃蛇似的呢?咱是不是得把心思都放在打仗上,仗打勝了再伸手行不?

王翦笑了:我這就是為了能打勝仗啊!秦王如果看我是一條貪吃蛇,他會把我當寵物養,如果他看我是一條龍,60萬大軍又在我手上,我還能活嗎?還談什麼打勝仗!

感慨良多吧?政治就是這麼冷酷,稍不留意就墮崖,王翦的善終來得容易麼?所以,司馬遷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想他自己,一句話沒說好就變公公了。

當然,我們也得看到秦始皇的偉大之處,他的胸懷是寬廣的。李信打敗了沒有被處罰,自己還能主動向王翦認錯,又對王翦採取了絕對的信任態度。

還有那個口無遮攔的尉繚子,居然憑秦始皇的長相,斷言他就是個「翻臉狗」,秦始皇不責怪還腆著臉請他出任國尉。這一點,其曾祖昭襄王該向他學習。

相關焦點

  • 白起、王翦兩人同為秦將,二者有何相似?推測兩人同屬這類星座
    那麼戰國時期的白起、司馬錯、王翦三人足以稱得上人雄,仔細研究一番,會覺得煞是奇怪,他們的性格、行事無一例外的指向了常與邪惡力量混在一起的星座——摩羯座。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白起。
  • 王翦,秦國首屈一指的大將,父子二人殲滅五國,助秦國一統
    如果說秦王嬴政為秦國數代君王的努力做了一個收尾,那麼在這場收尾戰爭之中立功最高的莫過於王翦父子。秦滅六國,其中五國皆是由王翦父子殲滅的,這等功績,在當時絕對是屬於一等功勞德。可以說秦國能夠殲滅六國,王翦父子出力很多,尤其是面對秦國最大德敵人楚國,王翦更是秦國舉國之兵,將楚國逼上了絕路。
  • 周勃名言, 可秒懂周亞夫、年羹堯失敗, 印證王翦、衛青成功。|職場...
    我們都是職場中人,每天都會歷史重現,每天都在現場直播,學歷史漲見識避風險,善莫大焉。今天,我們來研究關於職場生存問題。從幾位歷史名將說開去。第一,明君漢景帝雍正帝,為何要恩將仇報?《漢武大帝》景帝漢景帝繼位之初,先祖劉邦分封劉氏子孫為王以屏障京師之美好願景凸顯弊端,帝師晁錯提出削藩之策,繼而引發「七國之亂」,大漢王朝血雨腥風、風雨飄搖。
  • 戰神王翦要田宅要賞賜,貪得無厭,為何卻能得以善終?
    秦王嬴政一臉驚喜,轉身朝向默不作聲的老將王翦,王翦卻答到:「陛下,攻打楚國需要60萬兵力!」秦王臉色驟變,一臉陰沉:「怎麼王將軍如此膽怯,莫非因為年紀大了?」王翦沉默不語,隨即秦王宣布讓這位年輕的將領率領20萬大軍出徵,而他就是李信。
  • 《千字文》名句賞析:起翦頗牧用軍最精,戰國四大名將風流千古
    《千字文》中「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句,說的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將,就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國的名將,廉頗、李牧是趙國的名將。白起,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有「戰神」之稱。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
  • 王翦一生縱橫沙場,唯獨怕一人,為此不惜使用「反間計」將其除掉
    2020-12-26 13:22:02 來源: 破壁調查局官方 舉報   說起戰國時期的名將
  • 秦國憨厚老實的王翦,通過3件事看出滿腹心計,所以才長命
    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其實以王翦的能力在哪個國家都會被重用,他也成為秦王統一六國不可缺少的人才。 王翦在攻打趙國的時候,與名將李牧相遇。 雙方打了一年多,最後一代名將李牧被王翦施反間計被除掉,成功打下了趙國。
  • 《大秦賦》憨厚老實的王翦,通過3件事看出滿腹心計,所以才長命
    從被貶為糧草負責人到上將軍,莫屬立功最大的武將王翦。他率領一萬秦兵在山谷設伏,擊敗叛賊王竭與嬴虞率領的五萬驪山大營的部隊,解雍城之危,從此受秦王政重用。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其實以王翦的能力在哪個國家都會被重用,他也成為秦王統一六國不可缺少的人才。王翦在攻打趙國的時候,與名將李牧相遇。
  • 《大秦賦》中五位大才之人,四個都不得善終,唯有一人卻得到善果
    細數《大秦賦》中五位大才之人如:呂不韋,李斯,李牧,韓非子,鄭國。其中四人都沒有得到善終,唯有鄭國一人最後卻得到了善果。究其根本原因,這和個體的心理,性格,志向有很大的關係。03李牧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將之材。他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被調回以抵禦秦國入侵為主,有他在,使秦軍屢屢受挫,很難攻佔趙國。他因而被封為武安君。後來被秦國使了離間計,被害身亡,也是死於非命,不得善終。
  • 歷史上最早的「嘴炮王」,李信為何在嬴政面前說大話還能被重用?
    要不是《大秦賦》的熱播,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王者榮耀」出現的李信,居然是秦朝的名將。其實李信在歷史上並沒有多出名,但是提到李信的後代就厲害了,古詩中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裡的「飛將軍」李廣就是李信的孫子,還有獨霸一方的西涼王李暠,就連唐朝李淵也是李信的後代。
  • 中國歷史上十大不敗名將,看看你最仰慕誰?
    —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三、吳起——冷血將軍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人。
  • 此人身居相國之位,連害國家兩位名將,堪稱「賣國賊」的榜樣
    然而,他卻為了謀取私利,陷害兩任護國名將,自毀國家長城!更是在大事可為的情況下,配合敵人誘降自己的國君,導致國家滅亡。賣國賣到「送貨上門,服務到家」的,古往今來他也是第一個!他就是戰國時期的趙國末代相國:郭開!在齊,楚,燕,韓,趙,魏,秦這「戰國七雄」中,趙國曾經是唯一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國家。
  • 中國古代十大「封號」名將排行榜
    孫武本人雖然在徵伐楚國的戰役中獲得了勝利。但是與身經百戰的白起,王翦等人相比,就顯得有些寒酸了。但是這也說明不了孫武個人才能不及他們。孫武的[孫子兵法]和後人孫臏的[孫臏兵法]被稱為『兵書雙絕』。[3]兵魔 白起上榜理由;白起與廉頗,王翦,李牧號稱『戰國四大名將』。他為秦國開拓疆土,雄霸四方立下了不朽功績。
  • 唐朝開國皇帝眼中五大名將,第一秒殺其餘四位,現已被神化
    而造就這一優勢地位的,正是大破東突厥的唐朝第一名將李靖。據傳,李靖死後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因而為其建廟供奉,於是到晚唐時候,李靖漸漸被神化了。  事實上,李靖不僅死後被神化,即使實在當時也是封神級的人物。唐朝開國皇帝曾經評價五大名將,李淵絕對秒殺其他四位,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五位名將都有誰?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這一年,韓信剛剛出生沒多久,也許只有一兩歲,還處於在母親懷中吃奶的年齡。這一年,張良估計只有20多歲,雖然身為韓國貴族,但是韓國已經衰弱得厲害,張良的家族世代為韓國國相,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和父親張平都是韓國國相,父親張平在公元前250年去世,之後張良家族就不再是韓國國相了。
  • 大秦賦:悶聲發大財的代表,戰國時代你想不起來的名將,商鞅
    而且幾乎所有的書裡面提到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幾乎都會說到商鞅變法,是商鞅促成了秦國政治社會的全面改革,讓他領先與東方六國。商鞅的身份也往往被人冠以偉大的改革家,秦國丞相等稱呼,然而昭烈君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商鞅其實還有一個被大家忽略的身份,那就是憑他的戰功,完全可以躋身戰國名將系列,但提到商鞅,幾乎沒有人會想到他名將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