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是消遣,而應昭示現在、啟迪未來。歷史,不是冬裝,而要剝去偽裝、赤裸相對。歷史,不是詭詐,而需積正能量、行萬裡路。
我們都是職場中人,每天都會歷史重現,每天都在現場直播,學歷史漲見識避風險,善莫大焉。今天,我們來研究關於職場生存問題。從幾位歷史名將說開去。
第一,明君漢景帝雍正帝,為何要恩將仇報?
《漢武大帝》景帝
漢景帝繼位之初,先祖劉邦分封劉氏子孫為王以屏障京師之美好願景凸顯弊端,帝師晁錯提出削藩之策,繼而引發「七國之亂」,大漢王朝血雨腥風、風雨飄搖。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叛亂。周亞夫臨危受命,以太尉職領兵平叛,匡扶大漢江山社稷於將傾之時。年羹堯平叛西藏與周亞夫平七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而雍正感激年羹堯稱呼「恩人」,而周亞夫對整個西漢政權來講,豈止是一個恩人能夠表達的?
最是無情帝王家。被「七王之亂」嚇得瑟瑟發抖,拉著周亞夫衣角期期艾艾的漢景帝,最終還是選擇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卸磨殺驢。
一代軍事家,在牢獄之中,絕食五天後吐血而死。另一位牛人年羹堯,最終從權位巔峰推下懸崖,直接被賜死。
漢景帝和雍正帝,難道是昏君嗎?一代聖主,為何要幹這種誅功臣、背罵名的事兒呢?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二人均該死!
第二,同為功高震主,為何王翦衛青得善終?
《漢武大帝》漢武帝
當年王翦率秦60萬大軍滅楚出徵前,向秦王三番五次「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
下屬不解。王翦解密: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大秦帝國》王翦
王翦後被封侯爺、被尊帝師,不僅得善終而且富貴幾代人。
衛青任西漢大將軍,節制所有將領,成為皇帝之下的最高軍政首腦,位在丞相之上。但衛青雖然戰功顯赫,地位尊寵,但從不養士人門客。別人也很好奇,為什麼不養點人博取好名聲呢?
衛青也作了解釋:養士會讓天子忌諱,作為臣子只需要奉法遵職就可以了,何必去養士呢?
王翦和衛青得以善終,難道是遇到好主子了嗎?雖不知道秦始皇是殘忍好殺的暴君,劉徹也是殺伐果斷的鷹主。既然都不好應付,那就說明這其中有秘訣。
第三,周勃逛一圈鬼門關,有什麼心得?
《大風歌》周勃
周亞夫之父猛將周勃,是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累功被封為絳候。當一幫生死兄弟被殺被剮之後,返回封地的周勃,心驚膽戰。後有人告發周勃謀反,皇帝指示廷尉捕捉周勃治罪。在獄中獄吏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兩黃金送給獄吏,才找到求生之路。周勃出獄後說:百萬大軍之將,怎知獄吏之貴。(原話沒找到,小編美化成這句,意思相同。)
怎麼理解周勃這句話,小編以為可以概括為下面幾句話。
第一,率百萬之軍,正是今日牢獄之災根源。
第二,九盛之尊、下山猛虎,監獄也能煉成渣。
第三,縣母死,滿街白。縣長死,沒人來。上臺必有下臺時。富貴之時,莫忘磨滅之危。
第四,閻王管生死,小鬼管行刑,刀砍頭容易、鋸放血痛苦。天地生人,必有一人之用,貴賤誠不可偏私。
《漢武大帝》周亞夫
第四,懂政治之將為名將,似政客之將為蝦將!
說半天,其實周亞夫和年羹堯,雖然堪稱上將之才,但並非名垂千古之將,因為他們不懂政治,居功自傲,很任性,也很作,所以死得很快。
軍事,永遠是政治的延續。軍事,永遠是政治解決不了問題後的終極手段。一個在政治上弱智的將軍,是絕對不可能有多高的格局和多寬的縱深,充其量是一個會打仗的指揮員。
但更可怕的還不是不懂政治,而是那種只懂政治不懂軍事、只懂鑽營不懂專業的將領,那就是典型的政客,打起仗來指定要壞菜。
三人行,必有政治。在職場上,我們如果不能從政治視角來分析研究問題,用政治手腕處置解決問題,就很容易碰觸暗礁,遭遇雷區。
在單位,無論我們有多大功勞,都要低調做人、踏實做事,收斂鋒芒、隱藏野心,否則下場必然和周亞夫、年羹堯一樣,需要的時候用一下,不需要的時候就丟一邊,甚至還順帶踢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