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戰國時期的名將,那首先應該提到的就是「戰國四大名將」,這「四大名將」指的就是白起、李牧、王翦和廉頗,秦國兩位,趙國兩位,其他諸侯國的名將相對來說還是略遜一籌;關於以上四位,其實除了廉頗外,另外三位的能力是難分伯仲的,比如白起,雖然他一生攻佔了七十餘座城池,滅敵兩百萬,極大的削弱了趙國、魏國、韓國和楚國的實力,但王翦卻也是絲毫不差,有滅趙、滅楚以及半個燕國的功勞。
白起在世時,他的對手是廉頗,但白起卻未真正與廉頗交戰過,因為廉頗連白起之下的王齕都打不贏,那就更沒資格和白起交手了,以至於長平之戰的決戰不得不是由趙括來打。而王翦一生縱橫沙場,也有一個對手,但王翦的運氣可是不如白起,因為他的對手可不是廉頗那種「草包」,而是實打實的天縱奇才,這人就是李牧。
李牧早年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這權力可不是一般的大了,但不這麼做也不行,畢竟邊防最重要;不過也由此可見,李牧還是極受重視和信任的。李牧鎮守北方期間,趙國北方邊境就沒損失過什麼,後來趙王覺得李牧太懦弱了,就換了個人,結果損失慘重,不得已之下,還是將李牧換了上去。
不過這次李牧不一樣了,上來之後,改變策略,表面示弱,其實是做好了戰爭的準備;最終,李牧率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勇士五萬人、弓弩手十萬,而後示敵以弱,將匈奴主力引入包圍圈,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並乘勝滅了襜襤、打敗東胡,而且還收降了林胡,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經此一役,李牧成名。
後來,由於趙國逐漸名將凋零,面對強秦的逼迫,不得已,將李牧調過來抵擋秦軍;當時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兵鋒直指邯鄲;在此之際,李牧被任命為大將軍,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秦軍雖強,桓齮也算是名將,但又豈是李牧的對手?李牧略施小計,就破了桓齮大軍,一舉全殲十萬秦軍,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後來秦始皇親率大軍去攻趙國,兵分兩路,結果又被李牧輕鬆擊敗。又過數年,秦始皇趁趙國遭受天災之際,派王翦去攻打趙國,王翦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於是就讓秦始皇施反間計,從內部瓦解趙國。
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沒想到啊,這趙王遷還真信了,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李牧一除,王翦再無顧忌,乘勢急攻,一舉滅了趙國。這在王翦的一生中,算是唯一一次用這等「卑鄙」計策來贏的,要知道就算是滅強楚之時,王翦也沒用這樣的「卑鄙」計策除掉項燕,因為王翦覺得,項燕還不值得這麼做。也是命運使然,戰亂了數百年的華夏該大一統了,否則趙國又怎麼會出這麼一個昏庸的君王?試想李牧不死,秦國想要滅趙,難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