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2021-01-09 香茗史館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事實上,秦始皇繼位前的六代國君,尤其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四代國君,在堅持發展自身國力的同時,始終在不斷蠶食列國國力,這才使得秦國在秦始皇時期,擁有了以一敵六的實力,進而一統天下。

秦孝公嬴渠梁:持續消耗魏國國力,秦國東部壓力驟減

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商鞅推行變法,獎勵耕戰、遷都鹹陽,建立縣制、加強集權,開阡陌、促生產,通過徹底的變法,使得秦國開始走上富強之路。然而,此時的秦國雖然完成了變法,但只是為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由於秦國羸弱,想要一統天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其面臨的首要對手,便是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

進入戰國之後,雖然中原霸主晉國已經解體,但新生的魏國給秦國帶來的壓力,卻一點也不比晉國少。由於河西之地的丟失,秦國不僅東出之路斷絕,甚至連拒敵於國門之外都很難做到,雖然秦獻公多次發動收復河西的戰爭,可面對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秦國始終被壓得抬不起頭來。

趁著魏國與趙、齊等國徵戰之機,秦國迅速完成變法,並趁著「桂陵之戰」後魏國軍隊被諸侯聯軍包圍於襄陵之機,奪取了魏國河西的少梁和安邑,但剛剛完成變法的秦國顯然還不是魏國的對手。魏國在贏得襄陵之戰後,便又迅速收復了河西失地,秦國仍然無法與之匹敵,而魏國也不過是由於國力損耗,對秦國從戰略進攻轉入了戰略防禦而已。

直到秦孝公晚年,魏國由於在前342年的「馬陵之戰」中慘敗,緊接著又被齊、秦、趙三國夾擊,接連遭遇戰敗,連年徵戰之下,魏國這才徹底失去了霸主地位。即便如此,秦國奪取戰略要地河西之地,已經是秦孝公去世之後,秦惠文王在位期間的事情了。

秦惠文王嬴駟:五國合縱迫使秦國放棄東出,戰略重心轉向南北

秦孝公去世之後,其子嬴駟即位,雖然族滅了商鞅,卻將其變法成果保留了下來。在地位穩固之後,又任用公孫衍於「雕陰之戰」中大敗魏軍,這才使得河西之地重新回到秦國之手,然而魏國戰敗之後,卻接連與三晉、齊楚等國修好,山東六國逐漸形成聯手抗秦之勢。

面對山東列國的合縱,秦惠文王則通過重用張儀,以連橫破之。後張儀遊說魏惠王不成,秦遂於前322年發兵攻魏,奪取曲沃、平周,意圖迫魏就範。與此同時,魏惠王有感於惠施聯齊、楚抗秦策略失敗,遂任用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楚)」的策略,起用張儀為相,而張儀的根本目的乃是以連橫之勢破壞合縱。

前319年,由於秦國的東擴和張儀的連橫,在齊、楚、燕、趙、韓等國的支持下,魏惠王驅逐張儀,改用公孫衍為相,推行「合縱」之策。次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並聯絡義渠自側背進攻秦國,形成前後夾攻。結果,由於楚、燕持觀望態度,義渠又收受重禮出兵較晚,導致三晉軍隊在修魚被秦國擊敗,被斬殺近25萬。

五國合縱攻秦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秦國當時面臨的局面同樣極度危險,一個處理不慎,便有亡國之危。因此,為了避免引起列國更為劇烈的反彈,秦國只好將戰略重心轉向南北兩端,進而通過滅蜀敗楚、伐取義渠擴充國力,消除側背威脅,同時繼續蠶食魏國國力。

秦武王嬴蕩:整頓內部繼續擴充國力,拔取宜陽再度謀求東出

武王嬴蕩雖然因舉鼎絕臏而亡,導致一直以來評價不高,但實際上對於秦國的貢獻一點也不小。即位之初,便通過連越制楚而使秦國東南威脅消除,並通過平定蜀地叛亂、設立丞相,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等方式,進一步擴充了秦國國力。

在內部穩定、國力日漸強盛之後,秦武王嬴蕩開始再度謀求東出,而這次他的目標是韓國軍事重鎮宜陽。宜陽乃是周王畿與韓國阻擋秦國東進最為重要的屏障,秦軍若想出兵函谷關,就必須掌控此地,如此才能確保物資和兵員的輸送通暢。

此後,秦武王嬴蕩先以丞相甘茂瓦解韓魏聯盟,促使魏國答應出兵助秦攻韓,後以甘茂為主將,率兵斬首韓軍六萬,攻取韓國宜陽,設立三川郡。之後,秦軍又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並築城,韓襄王則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議和。

拿下宜陽後,周王畿已是近在咫尺,秦武王嬴蕩遂於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率兵來到周王畿,進而成為了繼楚莊王之後,第二位「問鼎中原」的君主。要知道,九鼎乃是象徵國家政權、天子權力的傳國重器,秦武王嬴蕩雖然最終因舉鼎絕臏而亡,但此舉無疑極大動搖了周天子統治的正統性。

秦昭王嬴稷:齊趙先後退出爭霸行列,秦國國力力壓山東六國

秦昭襄王即位之後,延續了秦武王嬴蕩的東出之策,在王位穩固之後,便開始頻繁向魏、韓、楚、趙等國用兵,先後攻佔蒲阪、陽春、封陵、武遂、穰城、襄城等地,齊、韓、魏等國深怕秦國繼續東進,遂於齊閔王三年(前298年)再度合縱攻秦。此戰歷時三年,齊、魏、韓、趙、宋五國聯軍在齊將匡章的率領下,最終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

秦昭襄王戰敗之後,不得不再度休養生息,並與楚、齊交好,歷經數年準備,於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再度東出,趁楚國、齊國無力關注中原之際,再度大舉進攻韓魏,先於「伊闕之戰」中殲滅韓魏聯軍24萬,後在數年內連下韓國的宛、鄧和魏國的桓、軹等大小61座城邑,韓魏兩國日衰。與此同時,秦昭襄王又與齊國並稱東西二帝,意圖瓦解齊國與列國關係。

中原各國深怕齊秦兩國聯手,魏趙於是再度聯合各國共同反秦,蘇秦也說服齊湣王自去帝號,與列國聯手反秦。於是在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再度聯手攻秦,然而由於諸侯聯軍各懷鬼胎,此次合縱在逼退秦國後,最終不了了之。此後,中原列國再度陷入混戰,秦國則趁齊國得罪三晉和楚國的情況下,聯合燕、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連下七十三城,齊國就此國力大損。

齊國退出爭霸行列後,秦國繼續向東蠶食,雖然趙國此時已經崛起,並在269年的「閼與之戰」中擊敗秦國。但秦昭襄王卻採用範雎的「遠交近攻」之策,先於「鄢郢之戰」中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國都;又在「華陽之戰」中殲滅魏、趙聯軍15萬,奪取南陽地區;後在「長平之戰」中殲滅戰趙國大軍45萬,結果三晉、楚國國力被大肆削弱,新晉強國趙國也就此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接連與齊、魏、楚、韓、燕等國交好,再度合縱抗秦。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昭襄王見趙國違約拒絕割讓六城,遂起兵二十萬攻趙,「邯鄲之戰」雙方激戰三年,因魏、楚援軍到來,秦國戰敗。兵敗之後,秦國遂與趙國修復關係,送嬴異人入邯鄲為質。此後,秦昭襄王繼續蠶食三晉,連敗韓、趙、魏三國。

秦昭襄王在位長達五十六年,在位期間接連戰敗山東六國,雖然由於常年徵戰,導致秦國國力有所損耗,且在諸國合縱之下幾乎丟掉所有戰果,但山東六國的國力損耗比秦國還要嚴重,尤其是齊國和趙國的慘敗,使得秦國國力開始力壓山東六國。

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抵禦六國合縱,持續恢復國力

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兩代秦王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卻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孝文王在位僅有一年(正式即位僅三天),但卻停止了對山東各國的攻伐,使得秦國國力得以一定程度恢復。

秦莊襄王即位之後,東周君諸侯密謀攻打秦國,秦莊襄王得知後命令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後延續了孝文王休養生息的策略,直到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才再度大舉進攻魏國,魏國則以信陵君為將抵禦秦國,趙、韓、楚、燕也紛紛出兵救魏。

秦軍與五國聯軍於黃河以南大戰,秦將蒙驁戰敗而逃,信陵君率聯軍攻至函谷關,秦軍閉關不出。此戰後信陵君聲威大震,結果反遭魏王猜忌而被罷免,交出兵權後的信陵君鬱鬱不樂,整日飲酒作樂,最終因酒色過度而死。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去世後秦始皇嬴政即位,呂不韋繼續採用遠交近攻策略,數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攻佔上黨郡、重建太原郡,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聯繫,山東列國於是在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次組成趙、魏、韓、楚、衛五國聯軍,由趙將龐煖指揮攻秦,聯軍繞道蒲阪、南渡河水,迂迴至函谷關後,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秦軍則集中精銳軍隊,突襲聯軍之中最為強大的楚軍,楚軍得知後撤軍,列國軍隊軍心動搖之下最終撤軍。

至此,歷經六代秦君努力,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國,即使合縱也很難擊敗秦國,秦始皇親政之後用李斯「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的建議,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最終得以成功兼併天下。

相關焦點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
  • 從秦國網羅天下英才說起,人才引進給秦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由此中國誕生了第一個封建制國家:秦朝。秦國為何能夠一統天下的話題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有人說是商鞅變法成就了秦國,得以讓秦國有了完善的制度傲立群雄;也有人認為是秦國得天獨厚的地利才可以讓秦國傲然與諸國之巔峰;也有人說是六國自己作死才得以讓秦國做大。
  • 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很牛?韓非子:這二位的做法都存在重大不足
    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是戰國時期的兩大標誌性法家變革,但二者的效果、影響力卻迥然不同。直到韓非子出現後,他認為這兩大變法都存在著明顯短板,並提出了一整套的法家治國理論,因此,他也被後世公認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下面,我們就看看這三位法家宗師的觀點存在哪些區別。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曆朝歷代,許多能臣為了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受外敵欺辱,都會尋求變法之道,改變國家現有的落後體制和制度。但是變法不一定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會給提出變法的人帶來殺身之禍。當然了,也有變法成功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地讓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小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 商鞅為強秦打下根基,慘遭車裂卻無一人可憐,老秦人:死不足惜
    商鞅,衛國人,原名衛鞅,由於自己所在的衛國並非強國,且國土面積狹小,國君也無大志,於是滿懷一腔熱血的商鞅寄希望於在大國一展抱負,恰好遇見了秦孝公廣招賢才,被招賢令中懇切的強國之心所感染,於是加入了秦國。商鞅深得秦孝公重用,在秦孝公強力支持下,商鞅變法在秦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還是最高級別的列侯呢?
  • 樗裡疾能言善道,嬴駟殘暴,秦孝公為何選後者當國君?
    在秦獻公的時期,秦國就已經開始了沒落,在秦獻公去世了之後,秦孝公嬴渠梁就成為秦國的國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秦國就開始了徵途。本來國家的發展一直是在正途上,但是秦孝公的身體不好,所以找好找尋繼承人。在秦孝公離世後,嬴駟就登基為國君了。可是為什麼秦孝公要不選擇樗裡疾,而是選擇性格殘暴的嬴駟呢?
  • 極公而不顧私,盡生皆為王事——商鞅
    無疑,要想真正完成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沒有一個無比強大的秦國,沒有如巨大機器轉動的秦國國力,根本就是無以為繼的。而秦國真正富強的開始在哪裡呢?商鞅變法,一次真正改變秦國的改革,而這次變法,也使得這樣有名的人物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歷史使然,也是商鞅在考察各國後做出的明智選擇。秦國,這個被商君挑中的國家,幸運地成為了七國最強。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都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事實上三十六代秦君幾乎沒有昏君
    秦國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開始,到前771年正式位列諸侯,再到秦穆公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後經百年中衰,又於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再度崛起,終至前221年攻滅六國,統一天下。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揭秘秦孝公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秦孝公到秦始皇曆經多少位國君
    秦始皇一統天下,成為千古一帝,這是世界都知道的。但一個國家的興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共同完成的,而秦國的興起則開始於秦孝公。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孝公雖然不曾稱王,但是他對於秦國的崛起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 以變法之名行殘暴之事,商鞅變法究竟利了誰,為何說他害民無窮!
    提起來商鞅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過變法使得秦國由弱變強。商鞅因為他的變法使他成為了後世很多人希望富國強兵的模仿對象,對象,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商鞅變法帶來的富強是以犧牲百姓利益為代價,不管是從商鞅依靠的理論基礎學說和還是他實行的變法本質都可以看出商鞅之法的殘暴。
  • 變法嚴苛,但帶來公正和機遇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秦始皇之所以能一統六國,光靠六位先祖的英明神武是遠遠不夠的;上層建築保證了方向與方法,基層無數秦人上百年的前僕後繼,才是秦國開創中國歷史新紀元的源動力。但在史書的記錄中,秦國的變法以殘酷聞名,秦政則幾乎是「暴政」的代名詞。那秦人的不懈奮鬥,是在歷代帝王血腥鞭策下的被迫之舉咯?事實並非如此。
  • 大秦賦:悶聲發大財的代表,戰國時代你想不起來的名將,商鞅
    提起來商鞅變法,每個喜歡歷史的朋友,總能說上幾條,就算是不熟悉歷史的人,也知道商鞅這個人,畢竟商鞅變法是上了歷史教科書的。而且幾乎所有的書裡面提到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幾乎都會說到商鞅變法,是商鞅促成了秦國政治社會的全面改革,讓他領先與東方六國。
  • 商鞅在看到求賢令後,竟用這種方法說法秦孝公,真是膽大包天
    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變法人物、在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令以後,來到秦國準備施行變法,從歷史結果來看,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了成功,那麼秦孝公是怎麼慧眼識珠的呢?其中藏著有趣的故事,三國有劉備三顧茅廬,戰國有商鞅三觸虎鬚。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其次,秦始皇知人善用,對於有幫助的批評建議會去接受,積極採用商鞅的建議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聽從了韓國的建議,去修建了鄭國渠,為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所以說秦國在秦始皇的治理下取得成功最終並統一六國是水到渠成。二、秦滅六國勢不可擋既然秦國最終統一了六國,那麼許多人關心的就是秦朝是怎麼統一的六國呢?第一個被滅是韓國。
  • 大秦強靠商鞅變法,為何又說他死有餘辜?秦孝公:法家不全是垃圾
    商君衛鞅作為第一部的靈魂人物,也被網友調侃為「五等分的商鞅」。那麼,商鞅變法對於大秦以及後世,真的有《大秦帝國》所說的那麼大影響嗎? ▲五等分的商鞅 說到商鞅和秦孝公,我們就不得不提秦孝公的老爹秦獻公。
  • 戰國時期秦國法令有多嚴苛?老百姓出逃到六國,立下軍功才有未來
    商鞅變法的目的就是富國弱民,在商鞅看來,集中全國所有百姓的力量,來發展國家綜合實力,至於老百姓過得好不好,其實商鞅並不在乎。 他的目的是為了讓秦國變得強大,而不是讓老百姓過得舒服。
  •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秦孝公年少即位,秦國羸弱,不復虎態,從諸侯到列國都把秦當作邊陲小國。秦孝公沉雄勇略,不甘下等,決心毅力託起大秦命運,扭轉亂世乾坤,痛定思痛,甘心屈天下之恣廣納經天緯地之才,以匡扶祖宗社稷,強秦基業,揚秦威名,拓秦疆土,令秦自此成為不世強國,諸侯戰慄,天下俯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