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2021-01-17 史博述今

中國曆朝歷代,許多能臣為了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受外敵欺辱,都會尋求變法之道,改變國家現有的落後體制和制度。但是變法不一定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會給提出變法的人帶來殺身之禍。當然了,也有變法成功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地讓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小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失敗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宋朝時期王安石變法,他想借著變法改變北宋極弱的局面,最後以失敗告終,而北宋後來也被金人滅國。同樣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下面咱們就來對一下二者的不同,從中找出它們結果不一樣的原因。

一、得益者的不同

從受益人的角度來說,商鞅變法是為給帝王謀利。咱們簡單來看一下商鞅的第一次變法,其中最主要的幾點是,以農業為「本」,獎勵耕織、以商業為「末」,對商人徵以重稅;禁止遊宦等等。商鞅的第一次變法,不僅促進了秦國的農業發展,而且還擴大了國家的收稅來源以及兵力來源;禁止遊宦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國家的人才。這幾條變法,獲益最大的人是誰?是皇帝。所以商鞅的第一次變法才得以順利實行,並且取得成功。

第二次變法,商鞅主要目的是削弱貴族權力、推行縣制、統一度量、進行人口登記等。這些舉措,進一步加強了秦國的中央集權,使得皇帝可以更好地統治國家。皇帝得益自然就大力支持變法,有皇帝支持,就算貴族反對,商鞅變法也可以繼續實行。儘管後來商鞅被貴族聯合抵制丟了性命,但是商鞅變法的內容,已經在秦國成為基本的制度。

反過來看一下王安石的變法,諸如「方田均稅法」、「青苗法」等內容,都是為了農民階層去著想。其實這也和王安石的想法有關係,他看到北宋末期窮苦百姓生活艱難,而富豪兼併了大量的土地,導致國家生產過少,出現積弱的局面。

儘管王安石的變法有可取之處,但是從根本上來講,他的變法受益者更多是平民百姓,貴族豪紳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傷。而對於宋神宗來說,王安石的變法並沒有給他帶來很多利益,所以沒有全力支持。以至於在變法過程中,許多貴族官僚紛紛阻撓,使得變法失敗。

二、官僚機構的差別

官僚機構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變法政策的實施。首先來看秦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國家,不管是國土還是官僚機構的數量,和北宋都沒得比。國家小,官僚機構少,商鞅的變法政策實施可以順利推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商鞅變法出臺一項新的措施之後,皇帝看了看說可以,然後下令推行,皇帝命令也許只需要轉一次就可以到達地方的官僚機構裡,政策立馬推行。各地官員響應改革的速度很快,所以變法就能獲得成功。

北宋就不一樣了,雖然王安石變法的時期國家已經積貧積弱多年,但是北宋的國土和秦國相比,還是大了不少。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北宋會積貧積弱?就是因為過於重視文官,設立了太多冗餘的官職給文人,導致政令實施拖沓。

就好比皇帝說要變法,然後先傳給丞相看看,丞相再傳給尚書,等命令傳到基層的時候,一些腐敗的官員不實行。結果就是一道政令頒布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實施,又怎麼能成功呢?雖然王安石經過自己的努力,把守舊派的官員給打敗了,但是他們被貶去基層了。而政令到了基層,那些和王安石有仇的官員懶政怠政,變法失敗就不奇怪了。

秦國國家面積小,官僚機構簡約高效,變法政令開始實行,全國就積極響應做出改變;而北宋,官僚機構冗餘無用的官職太多,大大地拖慢了政府的辦事效率,變法響應不積極,最終導致失敗。

三、國家環境不同

拋開利益、官僚等問題不談,變法這種對國家制度進行改變的行為,一定要適應國情,不然就很有可能遭受到很大的阻力。秦國推行商鞅變法的時候,正處於戰國時期,秦國不強大,外敵虎視眈眈。而秦國皇帝,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當然願意接受變法,制定新的制度讓國家富強,才能在亂世中生存。

彼時的秦國,剛剛收復河西失地不久,加之官僚並沒有盤根錯節,所以變法實行的阻力並不大。反觀北宋就不一樣了,那個時候的北宋是中原大國,統治者也沒有居安思危的想法。

王安石的變法,是希望改變腐化的體制,把國家從衰亡的泥潭中拯救出來。但是又有多少關於能像王安石一樣擁有超前的眼光呢?那些腐化的官員,眼光可不會那麼長遠,他們只知道變法會觸及自己利益,說什麼也不同意。

四、變法沒有根本改變「大一統」的政治模式

這應該是封建時期很多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封建時期,不管多麼高明的變法者都繞不開維護統治者的「大一統」政治模式這點。變法者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過變法,以維護君王的統治不讓國家覆滅。秦國秦孝公是個明君,國家尚未腐朽,所以商鞅變法成功了;而北宋的統治者早就已經腐朽了,政府機構臃腫腐敗,但王安石並沒有敢於去改變這一點,變法遭受到來自統治階級的阻力就失敗了。

就像清朝時期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為了維護清朝政府的統治。可是那個時候的清政府已經腐朽不堪,洋務運動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後記

變法是一種改變國家現有制度的措施,不管在什麼時期都會面臨很大的阻力。如果要大力推行,那會來自保守派的力量就會反噬、變法力度越大反噬也就越大。所以商鞅死了,變法「活」了;王安石活了,但變法「死」了。

參考資料:《史記·商君列傳》、《續資治通鑑長編》

相關焦點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
  • 北宋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毛澤東獨具慧眼,一語中的
    其例若王安石,欲行其意而託於古,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信中,毛澤東分別從經學 、文學 、變法三個角度對王安石進行了評價。他首先肯定了王安石在經學、文學上有 「專門之學」,成就斐然。同時也指出了王安石的缺點 :「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因而 「行不適之策」,導致變法失敗。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趣讀通鑑》22:商鞅成功,申不害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都嚇人。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全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臨死之際,當著所有人面,對商鞅說了一句如同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話,大概意思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段話,左看右看,我都感覺不對勁,非對孫皓暉老先生不敬,只是這段著實演繹色彩太過,進而有點偽。
  • 保甲法為何失敗?王安石性格和工作上的失察,讓其成為「替罪羊」
    保甲法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同樣也是宋朝變法中影響最大的改革措施。在保甲法推行的過程之中,初期的效果十分的顯著,不僅僅有著改變宋代積貧積弱的傾向,而且還促進了宋代經濟發展,短期內綜合國力是得到上升的。但是一個新的變法運動勢必會得罪很多人,反對的呼聲直接可以將王安石淹沒,隨即變法就失敗。
  • 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很牛?韓非子:這二位的做法都存在重大不足
    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是戰國時期的兩大標誌性法家變革,但二者的效果、影響力卻迥然不同。直到韓非子出現後,他認為這兩大變法都存在著明顯短板,並提出了一整套的法家治國理論,因此,他也被後世公認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下面,我們就看看這三位法家宗師的觀點存在哪些區別。
  • 以變法之名行殘暴之事,商鞅變法究竟利了誰,為何說他害民無窮!
    提起來商鞅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過變法使得秦國由弱變強。商鞅因為他的變法使他成為了後世很多人希望富國強兵的模仿對象,對象,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商鞅變法帶來的富強是以犧牲百姓利益為代價,不管是從商鞅依靠的理論基礎學說和還是他實行的變法本質都可以看出商鞅之法的殘暴。
  • 大秦強靠商鞅變法,為何又說他死有餘辜?秦孝公:法家不全是垃圾
    商君衛鞅作為第一部的靈魂人物,也被網友調侃為「五等分的商鞅」。那麼,商鞅變法對於大秦以及後世,真的有《大秦帝國》所說的那麼大影響嗎? 這位大爺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一樣都是戰國改革先驅,為何楚國吳起人亡政息,商鞅變法卻促成大秦統一天下?》已經簡略介紹過了。獻公時代的秦國已經摁著魏國打了很多次了,很多人就覺得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作用其實不大,商鞅被誇大了。
  • 王安石變法中的最大敗筆,偏執型人格是一道坎
    此外,人格偏執的人,還十分缺乏同理心,易將錯誤推諉他人或種種客觀原因。凡此種種,都會使當事人在待人處事中表現出種種的偏向、偏見、偏信、 偏好、偏激行為,並給其人際溝通及合作共事帶來極大的阻礙。王安石在「熙寧變法」中,獨斷專行,排除異己,既不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也不善與團結各方面力量,同時,在變法由於用人不當造成小人亂政,因而樹敵過多,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來完成「熙寧變法」的大業,使得變法嚴重受挫,最終導致變法失敗。對此,史學界也是看法各有千秋。但就心理學而言,這是因為王安石人格偏執,剛愎自用,不善團結各方人士,最終以人廢事。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自作孽不可活的商鞅!
    商鞅變法可能是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變法,正是由於商鞅變法在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導致秦國在秦孝公統治之後綜合國力不斷增長,在當時農業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霸權。之所以說商鞅變法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是因為,它確實給秦國帶來了政治上的以及軍事上的成功,實現了富國強兵,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是對當時的廣大農民朋友,那是苦不堪言。而商鞅本人也死於自己所制定的措施裡面。下面,筆者就來列舉一下這個在政治上無限風光的商鞅帶給了老百姓怎樣的傷害。最嚴重的就是「連坐法」。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地點處。
  • 《邵子神數》一則條文透露了邵雍對王安石變法的真實觀點
    戊申年宋神宗勵精圖治,急欲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於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己酉年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事宜。同時調整了人事安排,組成了新的執政班子。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於是,為了適應戰國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以此增強自己在戰國時期的競爭力。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
  • 王安石的好運,眼睜睜是老天爺給的
    >王安石這年,王安石進京趕考的路上看到了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的上聯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如果對得上,他就能夠娶到侯門千金。問題是他對不上,趕考要緊,於是他就沒有多想,走了。到了考場上他看到一道題,有上聯,要他對下聯。這副對聯的上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 商鞅為強秦打下根基,慘遭車裂卻無一人可憐,老秦人:死不足惜
    商鞅是戰國時期變法最為成功的一個,在商鞅之前,魏國進行了李悝變法,楚國歷經了吳起變法,還有同一時期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然而成功的變法只此一個,失敗的變法卻驚人相似,因為最後沒有得到延續。事實上,商鞅變法在取得莫大成效之後,秦孝公賜了十五個城鎮給他做封地,賜予他「商君」封號。自此以後,商鞅越發目中無人,人所共憤。據史書記載,商鞅被秦惠王以謀反的罪名車裂之時,竟沒有一人可憐他。
  • 大秦賦:悶聲發大財的代表,戰國時代你想不起來的名將,商鞅
    提起來商鞅變法,每個喜歡歷史的朋友,總能說上幾條,就算是不熟悉歷史的人,也知道商鞅這個人,畢竟商鞅變法是上了歷史教科書的。而且幾乎所有的書裡面提到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幾乎都會說到商鞅變法,是商鞅促成了秦國政治社會的全面改革,讓他領先與東方六國。
  •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如此商鞅所言王道治國也算是對症下藥,秦孝公態度雖然不似之前強硬,但同樣的,或許是不想複製前人的成功,也或者秦孝公有著更大的野心,這樣的治國之道同樣不符合秦孝公縱橫亂世的雄心。 不得不說,成功總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景監算是他的貴人了,商鞅居然還有機會通過他第三次見秦孝公。
  • 王安石新法得以實施,古龍去世
    王安石新法得以實施,古龍去世今天是2018年的9月21日,在我們看來,今天和昨天甚至和即將到來的明天都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很多很多的9月21日,那麼你知道在歷史上的這些9月21日都發生了什麼大事嗎?如果想知道趕緊拿小本子記下來吧,都是重點。王安石新法開始實施。1069年的9月21日,宋神宗採用王安石新法,開始實行青苗法。
  • 商鞅在看到求賢令後,竟用這種方法說法秦孝公,真是膽大包天
    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變法人物、在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令以後,來到秦國準備施行變法,從歷史結果來看,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了成功,那麼秦孝公是怎麼慧眼識珠的呢?其中藏著有趣的故事,三國有劉備三顧茅廬,戰國有商鞅三觸虎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