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許多能臣為了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受外敵欺辱,都會尋求變法之道,改變國家現有的落後體制和制度。但是變法不一定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會給提出變法的人帶來殺身之禍。當然了,也有變法成功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地讓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小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失敗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宋朝時期王安石變法,他想借著變法改變北宋極弱的局面,最後以失敗告終,而北宋後來也被金人滅國。同樣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下面咱們就來對一下二者的不同,從中找出它們結果不一樣的原因。
一、得益者的不同
從受益人的角度來說,商鞅變法是為給帝王謀利。咱們簡單來看一下商鞅的第一次變法,其中最主要的幾點是,以農業為「本」,獎勵耕織、以商業為「末」,對商人徵以重稅;禁止遊宦等等。商鞅的第一次變法,不僅促進了秦國的農業發展,而且還擴大了國家的收稅來源以及兵力來源;禁止遊宦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國家的人才。這幾條變法,獲益最大的人是誰?是皇帝。所以商鞅的第一次變法才得以順利實行,並且取得成功。
第二次變法,商鞅主要目的是削弱貴族權力、推行縣制、統一度量、進行人口登記等。這些舉措,進一步加強了秦國的中央集權,使得皇帝可以更好地統治國家。皇帝得益自然就大力支持變法,有皇帝支持,就算貴族反對,商鞅變法也可以繼續實行。儘管後來商鞅被貴族聯合抵制丟了性命,但是商鞅變法的內容,已經在秦國成為基本的制度。
反過來看一下王安石的變法,諸如「方田均稅法」、「青苗法」等內容,都是為了農民階層去著想。其實這也和王安石的想法有關係,他看到北宋末期窮苦百姓生活艱難,而富豪兼併了大量的土地,導致國家生產過少,出現積弱的局面。
儘管王安石的變法有可取之處,但是從根本上來講,他的變法受益者更多是平民百姓,貴族豪紳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傷。而對於宋神宗來說,王安石的變法並沒有給他帶來很多利益,所以沒有全力支持。以至於在變法過程中,許多貴族官僚紛紛阻撓,使得變法失敗。
二、官僚機構的差別
官僚機構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變法政策的實施。首先來看秦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國家,不管是國土還是官僚機構的數量,和北宋都沒得比。國家小,官僚機構少,商鞅的變法政策實施可以順利推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商鞅變法出臺一項新的措施之後,皇帝看了看說可以,然後下令推行,皇帝命令也許只需要轉一次就可以到達地方的官僚機構裡,政策立馬推行。各地官員響應改革的速度很快,所以變法就能獲得成功。
北宋就不一樣了,雖然王安石變法的時期國家已經積貧積弱多年,但是北宋的國土和秦國相比,還是大了不少。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北宋會積貧積弱?就是因為過於重視文官,設立了太多冗餘的官職給文人,導致政令實施拖沓。
就好比皇帝說要變法,然後先傳給丞相看看,丞相再傳給尚書,等命令傳到基層的時候,一些腐敗的官員不實行。結果就是一道政令頒布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實施,又怎麼能成功呢?雖然王安石經過自己的努力,把守舊派的官員給打敗了,但是他們被貶去基層了。而政令到了基層,那些和王安石有仇的官員懶政怠政,變法失敗就不奇怪了。
秦國國家面積小,官僚機構簡約高效,變法政令開始實行,全國就積極響應做出改變;而北宋,官僚機構冗餘無用的官職太多,大大地拖慢了政府的辦事效率,變法響應不積極,最終導致失敗。
三、國家環境不同
拋開利益、官僚等問題不談,變法這種對國家制度進行改變的行為,一定要適應國情,不然就很有可能遭受到很大的阻力。秦國推行商鞅變法的時候,正處於戰國時期,秦國不強大,外敵虎視眈眈。而秦國皇帝,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當然願意接受變法,制定新的制度讓國家富強,才能在亂世中生存。
彼時的秦國,剛剛收復河西失地不久,加之官僚並沒有盤根錯節,所以變法實行的阻力並不大。反觀北宋就不一樣了,那個時候的北宋是中原大國,統治者也沒有居安思危的想法。
王安石的變法,是希望改變腐化的體制,把國家從衰亡的泥潭中拯救出來。但是又有多少關於能像王安石一樣擁有超前的眼光呢?那些腐化的官員,眼光可不會那麼長遠,他們只知道變法會觸及自己利益,說什麼也不同意。
四、變法沒有根本改變「大一統」的政治模式
這應該是封建時期很多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封建時期,不管多麼高明的變法者都繞不開維護統治者的「大一統」政治模式這點。變法者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過變法,以維護君王的統治不讓國家覆滅。秦國秦孝公是個明君,國家尚未腐朽,所以商鞅變法成功了;而北宋的統治者早就已經腐朽了,政府機構臃腫腐敗,但王安石並沒有敢於去改變這一點,變法遭受到來自統治階級的阻力就失敗了。
就像清朝時期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為了維護清朝政府的統治。可是那個時候的清政府已經腐朽不堪,洋務運動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後記
變法是一種改變國家現有制度的措施,不管在什麼時期都會面臨很大的阻力。如果要大力推行,那會來自保守派的力量就會反噬、變法力度越大反噬也就越大。所以商鞅死了,變法「活」了;王安石活了,但變法「死」了。
參考資料:《史記·商君列傳》、《續資治通鑑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