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甲法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同樣也是宋朝變法中影響最大的改革措施。在保甲法推行的過程之中,初期的效果十分的顯著,不僅僅有著改變宋代積貧積弱的傾向,而且還促進了宋代經濟發展,短期內綜合國力是得到上升的。
但是一個新的變法運動勢必會得罪很多人,反對的呼聲直接可以將王安石淹沒,隨即變法就失敗。保甲法的失敗除了當時權貴們的反對之外,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與王安石本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王安石個人因素與保甲法的失敗
王安石保甲法的失敗是來自多個方面和多個維度的,不僅僅有著自身性格的原因,還和他的用人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王安石有著個人豐滿的理想,但是現實卻很骨感,所以現實給了他慘痛的代價,不僅僅備受排擠,而且變法也宣布失敗。
1、王安石個人性格的缺陷:過於自大
常言道: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首先王安石作為變法的領導者,其過於自大的性格缺陷直接成為了這次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為什麼王安石會產生自大的心理呢?自大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有著能夠自大的資本,的確王安石也有著自己自大的資本。
首先王安石不僅僅是一位政治家,其更是一名有名的文學家,尤其是能夠創作出許多詩詞佳品。他的文學作品不僅僅在當時備受追捧,就連其政敵都誇獎,在千百年過去,梁啓超先生還曾直言不諱地誇獎王安石,說他是在堯舜禹之後,第一個完人。按現在的話來說,王安石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都有著不錯,尤其是在文學這塊。
一直被人誇讚,難免會有所飄。所以王安石作為領導者,他的過於自信最終成為了自大,導致了他變法的失敗。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好事情,但是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之中往往聽不進去他人的建議,所以看不見保甲法的弊端,最終導致其變法失敗。在當時只要有人敢於積極建言獻策,說這個變法還有地方需要完善的時候,王安石則將這些扣上一頂「舊黨」的帽子,不僅僅對他們表示質疑,而且還直接將這些好心人推得越來越遠,最終直接成為了敵人。隨著保甲法弊端的顯露,民間的呼聲也越來越大,而他的敵人也因為自己自大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多,最後都被一一推翻。
可見性格對於一個人的成敗還是有著很大影響的,在文壇得意洋洋的王安石在官場未必能夠如意,同樣他的自大和狂風能夠幻化為不朽的詩篇,但是未必這種性格可以在官場上叱吒風雲。正所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有時候對於他人的好言相勸,我們還真得聽一聽。
2、王安石在官吏任用上的失察
保甲法本身有著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好的制度還需要選拔合適的人才去推行才好,雖然王安石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也曾給皇帝上書講明人才培養對於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因為王安石的性格缺陷,所以他對於人才任用之上往往容易被人的表現所迷惑,而這些人對於王安石也是一再的阿諛奉承,最終在這些人諂媚之下,王安石的變法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深淵。
王安石再次成為宰相之後,也對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比如對於:曾布的任用,他就十分的後悔,首先這個人品德十分低下,但是他並沒有發現,被表現迷惑,另外這個人糊弄人的本事讓變法的效果也大大減弱,而自己當年對於那些提出建議的人的打壓,最終才造就了今日的局面,於是王安石對於自己前期工作作出了深刻的反省和自責。
的確我們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採納雅言,這樣我們才不會在迷失自我的路途之中越來越遠,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通過他人的反應,我們能夠知道自己身上的問題。同樣對於改革和變法,一個好的方案也需要不斷地完善,需要好的執行者和相關人員共同維持,如果這些基本條件都不能保證的話,那麼即使變法再完美,也會毀於一旦。
3、理想主義者王安石
無論是詩仙李白,還是詩聖杜甫,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著浪漫的理想主義。李白希望能夠須行即騎訪名山,而杜甫則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同樣王安石也是完美的理想主義者,不僅僅簡單純粹,而且他也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國家的富強。
然而理想和現實是相對的,他的簡單純粹也註定了這場變法的失敗。他的世界裡面只有黑色和白色,而自己是白色的那一方,自然就將其他人自動歸納到了黑色的哪一方。因此自己和自己的團隊往往是正義的代表,而其他人則是黑暗,是落後是腐朽的。因此王安石往往會秉著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想開始辦事,不僅僅對反對者和中間派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拉開了黨派之爭的序幕,也為他結下了許多仇家。
最終王安石成為了孤家寡人,他的理想和信念都無人欣賞,而他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這一切他都無怨無悔,因為他的理想主義,他到死都沒有覺得後悔,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走去,帶著星星與月亮還有著那濟世為民的理想。
二、王安石本人與宋神宗
王安石之所以能夠有著這樣的成就還和另外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人就是宋神宗,原本可謂是攜手共進的兩個人,為什麼最後兩個人分道揚鑣呢?而這也成為了變法失敗的關鍵。眾所周知,在封建王朝,統治者享有最高的話語權,當宋神宗想要和王安石一起改革的時候,自然朝廷上有再大的反對意見也拗不過皇帝,但是後來由於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分歧,反目後的兩個人致使保甲法的失敗,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1、變法負面影響需要替罪羊
首先由於變法的負面影響,已經引起了百姓的憤怒,而為了平息這些憤怒,自然需要找一個替罪羊,雖然最開始是神宗和王安石一起發布的,但是王安石作為主要的負責人,神宗自然開始推鍋了,為此不得不終止變法,將王安石貶官。
當時民間究竟是如何來反對王安石呢?在宋神宗在位七年四月的時候,就有一個被王安石提拔的官員給神宗獻了一個《流民圖》,其中畫的都是百姓的慘狀,這個人還對其描述出來。不僅僅如此,兩宮太后都被外面的情況驚動了,也是紛紛勸說皇帝,希望能夠早日終止變法,不要和王安石一起瘋下去,還直言:王安石攪亂天下。除此之外,原本就已經被王安石得罪的官員也是借這個機會集體上奏,希望能夠對此終止。
王安石已經官怨民怒了,雖然宋神宗之前對此也十分的贊同,對王安石也很青睞,但是此時此刻,這個鍋只能給王安石自己背了。因此宋神宗漸漸地開始疏遠了王安石,兩個人的分道揚鑣成為了保甲法失敗的關鍵。
2.王安石沒有意識到君權不可動搖
而另一方面,王安石和神宗的分歧越來越大,但是王安石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和神宗真正的分歧在哪裡,撇開政見不談,畢竟保甲法的施行和神宗的初衷是一樣的,後來即使不一樣也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兩個人分歧越大呢?
產生分歧的還是因為權力。皇權和相權在封建社會之中一直是處於相對的,相權太強往往會制約住皇權。而王安石的權力在此時已經最大化,能夠在朝為官的人,多半都是他鍾意的門人或者處於核心官職的也都是他的人,而皇帝自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畢竟有著無數相權制約皇權的前車之鑑。
3、與宋神宗觀念出現分歧
除此之外,保甲法的失敗還和兩個人的觀念有關。最開始兩個人對於變法都是信心滿滿的,所以王安石才能大刀闊斧地在前邊衝,而後邊有神宗給與他的支持和肯定。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之中還是出現了分歧。
宋神宗的變法是希望能夠斂財,讓自己變富,而王安石則希望富國強兵。這也就決定了兩個人最後的分道揚鑣,隨著保甲法的施行,財富是歸結到中央了,但是人民生活更加貧困,自然對於王安石是恨之入骨,而這個時候宋神宗則撇開自我,選擇讓王安石出來當替罪羔羊再合適不過了,可見帝王心,海底針呀。
三、結語
總而言之,保甲法的失敗是有主客觀共同造成的,這其中自然離不開領導者——王安石個人性格以及變法過程中的缺陷,正是因為這些缺陷才讓整個變法效果大打折扣,而另外一個人神宗為了自己的權力和金錢,與王安石走向對立面,這樣標誌著保甲法的失敗。
參考文獻:
1. 李滿星.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
2. 崔柏雄.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初探
3. 張祥浩.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