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甲法為何失敗?王安石性格和工作上的失察,讓其成為「替罪羊」

2021-01-15 曉媚聊歷史

保甲法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同樣也是宋朝變法中影響最大的改革措施。在保甲法推行的過程之中,初期的效果十分的顯著,不僅僅有著改變宋代積貧積弱的傾向,而且還促進了宋代經濟發展,短期內綜合國力是得到上升的。

但是一個新的變法運動勢必會得罪很多人,反對的呼聲直接可以將王安石淹沒,隨即變法就失敗。保甲法的失敗除了當時權貴們的反對之外,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與王安石本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王安石個人因素與保甲法的失敗

王安石保甲法的失敗是來自多個方面和多個維度的,不僅僅有著自身性格的原因,還和他的用人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王安石有著個人豐滿的理想,但是現實卻很骨感,所以現實給了他慘痛的代價,不僅僅備受排擠,而且變法也宣布失敗。

1、王安石個人性格的缺陷:過於自大

常言道: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首先王安石作為變法的領導者,其過於自大的性格缺陷直接成為了這次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為什麼王安石會產生自大的心理呢?自大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有著能夠自大的資本,的確王安石也有著自己自大的資本。

首先王安石不僅僅是一位政治家,其更是一名有名的文學家,尤其是能夠創作出許多詩詞佳品。他的文學作品不僅僅在當時備受追捧,就連其政敵都誇獎,在千百年過去,梁啓超先生還曾直言不諱地誇獎王安石,說他是在堯舜禹之後,第一個完人。按現在的話來說,王安石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都有著不錯,尤其是在文學這塊。

一直被人誇讚,難免會有所飄。所以王安石作為領導者,他的過於自信最終成為了自大,導致了他變法的失敗。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好事情,但是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之中往往聽不進去他人的建議,所以看不見保甲法的弊端,最終導致其變法失敗。在當時只要有人敢於積極建言獻策,說這個變法還有地方需要完善的時候,王安石則將這些扣上一頂「舊黨」的帽子,不僅僅對他們表示質疑,而且還直接將這些好心人推得越來越遠,最終直接成為了敵人。隨著保甲法弊端的顯露,民間的呼聲也越來越大,而他的敵人也因為自己自大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多,最後都被一一推翻。

可見性格對於一個人的成敗還是有著很大影響的,在文壇得意洋洋的王安石在官場未必能夠如意,同樣他的自大和狂風能夠幻化為不朽的詩篇,但是未必這種性格可以在官場上叱吒風雲。正所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有時候對於他人的好言相勸,我們還真得聽一聽。

2、王安石在官吏任用上的失察

保甲法本身有著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好的制度還需要選拔合適的人才去推行才好,雖然王安石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也曾給皇帝上書講明人才培養對於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因為王安石的性格缺陷,所以他對於人才任用之上往往容易被人的表現所迷惑,而這些人對於王安石也是一再的阿諛奉承,最終在這些人諂媚之下,王安石的變法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深淵。

王安石再次成為宰相之後,也對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比如對於:曾布的任用,他就十分的後悔,首先這個人品德十分低下,但是他並沒有發現,被表現迷惑,另外這個人糊弄人的本事讓變法的效果也大大減弱,而自己當年對於那些提出建議的人的打壓,最終才造就了今日的局面,於是王安石對於自己前期工作作出了深刻的反省和自責。

的確我們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採納雅言,這樣我們才不會在迷失自我的路途之中越來越遠,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通過他人的反應,我們能夠知道自己身上的問題。同樣對於改革和變法,一個好的方案也需要不斷地完善,需要好的執行者和相關人員共同維持,如果這些基本條件都不能保證的話,那麼即使變法再完美,也會毀於一旦。

3、理想主義者王安石

無論是詩仙李白,還是詩聖杜甫,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著浪漫的理想主義。李白希望能夠須行即騎訪名山,而杜甫則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同樣王安石也是完美的理想主義者,不僅僅簡單純粹,而且他也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國家的富強。

然而理想和現實是相對的,他的簡單純粹也註定了這場變法的失敗。他的世界裡面只有黑色和白色,而自己是白色的那一方,自然就將其他人自動歸納到了黑色的哪一方。因此自己和自己的團隊往往是正義的代表,而其他人則是黑暗,是落後是腐朽的。因此王安石往往會秉著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想開始辦事,不僅僅對反對者和中間派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拉開了黨派之爭的序幕,也為他結下了許多仇家。

最終王安石成為了孤家寡人,他的理想和信念都無人欣賞,而他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這一切他都無怨無悔,因為他的理想主義,他到死都沒有覺得後悔,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走去,帶著星星與月亮還有著那濟世為民的理想。

二、王安石本人與宋神宗

王安石之所以能夠有著這樣的成就還和另外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人就是宋神宗,原本可謂是攜手共進的兩個人,為什麼最後兩個人分道揚鑣呢?而這也成為了變法失敗的關鍵。眾所周知,在封建王朝,統治者享有最高的話語權,當宋神宗想要和王安石一起改革的時候,自然朝廷上有再大的反對意見也拗不過皇帝,但是後來由於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分歧,反目後的兩個人致使保甲法的失敗,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1、變法負面影響需要替罪羊

首先由於變法的負面影響,已經引起了百姓的憤怒,而為了平息這些憤怒,自然需要找一個替罪羊,雖然最開始是神宗和王安石一起發布的,但是王安石作為主要的負責人,神宗自然開始推鍋了,為此不得不終止變法,將王安石貶官。

當時民間究竟是如何來反對王安石呢?在宋神宗在位七年四月的時候,就有一個被王安石提拔的官員給神宗獻了一個《流民圖》,其中畫的都是百姓的慘狀,這個人還對其描述出來。不僅僅如此,兩宮太后都被外面的情況驚動了,也是紛紛勸說皇帝,希望能夠早日終止變法,不要和王安石一起瘋下去,還直言:王安石攪亂天下。除此之外,原本就已經被王安石得罪的官員也是借這個機會集體上奏,希望能夠對此終止。

王安石已經官怨民怒了,雖然宋神宗之前對此也十分的贊同,對王安石也很青睞,但是此時此刻,這個鍋只能給王安石自己背了。因此宋神宗漸漸地開始疏遠了王安石,兩個人的分道揚鑣成為了保甲法失敗的關鍵。

2.王安石沒有意識到君權不可動搖

而另一方面,王安石和神宗的分歧越來越大,但是王安石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和神宗真正的分歧在哪裡,撇開政見不談,畢竟保甲法的施行和神宗的初衷是一樣的,後來即使不一樣也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兩個人分歧越大呢?

產生分歧的還是因為權力。皇權和相權在封建社會之中一直是處於相對的,相權太強往往會制約住皇權。而王安石的權力在此時已經最大化,能夠在朝為官的人,多半都是他鍾意的門人或者處於核心官職的也都是他的人,而皇帝自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畢竟有著無數相權制約皇權的前車之鑑。

3、與宋神宗觀念出現分歧

除此之外,保甲法的失敗還和兩個人的觀念有關。最開始兩個人對於變法都是信心滿滿的,所以王安石才能大刀闊斧地在前邊衝,而後邊有神宗給與他的支持和肯定。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之中還是出現了分歧。

宋神宗的變法是希望能夠斂財,讓自己變富,而王安石則希望富國強兵。這也就決定了兩個人最後的分道揚鑣,隨著保甲法的施行,財富是歸結到中央了,但是人民生活更加貧困,自然對於王安石是恨之入骨,而這個時候宋神宗則撇開自我,選擇讓王安石出來當替罪羔羊再合適不過了,可見帝王心,海底針呀。

三、結語

總而言之,保甲法的失敗是有主客觀共同造成的,這其中自然離不開領導者——王安石個人性格以及變法過程中的缺陷,正是因為這些缺陷才讓整個變法效果大打折扣,而另外一個人神宗為了自己的權力和金錢,與王安石走向對立面,這樣標誌著保甲法的失敗。

參考文獻:

1. 李滿星.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

2. 崔柏雄.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初探

3. 張祥浩.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再探討

相關焦點

  • 為國為民的保甲法:王安石收穫的是民眾的哀怨和社會的摒棄
    前有範仲淹的新鄭後有王安石的變法,今天我們就特別來介紹王安石的保甲法。一 六大變法之一——保甲法1. 保甲法的方法原則保甲法顧名思義就是寓兵於農,根據宋史對於保甲法的解釋,主要是在仁宗的時候,西部地區有太多的少數民族將漢族的民眾抓去做壯丁,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對民兵的擴充,特別是到了神宗時期,就將民兵與民眾結合的方式固定了下來。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失敗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宋朝時期王安石變法,他想借著變法改變北宋極弱的局面,最後以失敗告終,而北宋後來也被金人滅國。同樣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下面咱們就來對一下二者的不同,從中找出它們結果不一樣的原因。一、得益者的不同從受益人的角度來說,商鞅變法是為給帝王謀利。
  • 北宋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毛澤東獨具慧眼,一語中的
    其例若王安石,欲行其意而託於古,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信中,毛澤東分別從經學 、文學 、變法三個角度對王安石進行了評價。他首先肯定了王安石在經學、文學上有 「專門之學」,成就斐然。同時也指出了王安石的缺點 :「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因而 「行不適之策」,導致變法失敗。
  • 《邵子神數》一則條文透露了邵雍對王安石變法的真實觀點
    戊申年宋神宗勵精圖治,急欲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於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己酉年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事宜。同時調整了人事安排,組成了新的執政班子。
  • 王安石變法中的最大敗筆,偏執型人格是一道坎
    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但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在推行中屢遭阻礙,宋神宗也時有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去宰相之位,次年二月復任宰相,不久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被朝廷封為「荊國公」。後人稱其王荊公。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無人才隊伍,也無經驗手腕,司馬光十八個月執政生涯以失敗告終
    虛心下問、多方徵求治國方略以後,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進、大膽的變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於是在熙寧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僅10歲的哲宗趙煦繼位。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當政。皇太后向六十七歲司馬光徵詢治國方略,司馬光上《乞開言路札子》,建議"廣開言路"。
  • 宋代文豪王安石性格固執,被稱為拗相公,詩中也表現的爭強好勝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輔佐宋神宗變法。同時,王安石也是響噹噹的大文豪,文章被後人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也是宋詩的傑出人物。不過王安石的個性非常倔,很多認定的事情,不管別人怎麼勸也沒用,就是八匹馬拉也沒有用,所以當時有人稱呼王安石為「拗相公」。
  • 王安石的名句「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
    後來我們也知道王安石的變法之路走得很艱辛,只不過四年的時間,他就被罷了相,還遭受了許多的指責,認為他的變法不可取,宋神宗也頂不住壓力,王安石只好退居幕後。但是僅僅又過了一年,再次啟用王安石,很快又被罷相,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也宣告結束。王安石兩次拜相,又兩次被罷相,可謂是大起大落,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儘管人們反對,不理解他的行為。
  • 春風裡,王安石飲罷屠蘇酒,揮毫寫下一首流傳甚文的七絕詩句
    01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所以被世人稱作王荊公。他的文學成就,歐陽修曾寫詩讚道:「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對他的評價可謂很高。王安石不僅是一位藝術家,更難能可貴的是,為了實現利國利民的偉大抱負,積極響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置個人得失和榮譽不顧,大力實施「熙寧變法」。
  • 影響12生肖生活和工作的性格缺點
    ,當然這其中有些缺點無傷大雅,僅僅只是個人性格上所擁有的缺陷之一。 生肖卯兔:習慣於依賴他人 性格較為羸弱的卯兔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上都習慣於藉助他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解決各種危機和困難。誠然作為人緣最為出色的生肖,卯兔身邊並不缺少可以為自己提供幫助的同事、朋友或者是親人,但他們無法保證這類人永遠都在。一旦需要他們獨自面對問題時卯兔往往會陷入到絕望當中。
  • 王安石起復相職、再次入京,為何行程才開始卻已萌歸意?
    王安石雕像作者是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但幼時隨父王益宦遊各地;在他十七歲時,王益定居江陵,後卒於江陵通判任上。江陵是王安石的第二故鄉可見其對這片土地的感情之深。這裡有他的對歲月、對生活的回憶。這首《泊船瓜洲》詩的前兩句只寫了他在瓜洲近望京口,遠望鐘山;句中只見三個地名和三地間的距離,而其中自有深情在。京口、鐘山在江南,作者這次別江陵在春季。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寫當前的春到江南之景,而所表達的仍是其對江寧的依戀之情。句中一個「又」字,表達的是其歲月之感。這句是王安石詩中的名句,以句中一個用顏色字作動詞的「綠」字而為人所稱賞。這一個字寫出了生意盎然、綠遍大地的春色。
  • 王安石的這首登高詩作,意境深遠,最後一句,成為後人的座右銘
    王安石是宋代的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也是一位文學家。他的詩詞形象生動,意境深刻,讓人感慨。今天我們欣賞的是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這首詩體現了王安石寬闊的胸襟和不畏困難的精神。《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淺譯:聽說在飛來峰的最上面有一座高塔,凌晨雞鳴的時候就能看見東方噴薄而出的朝陽。
  • 天秤座和白羊座在性格上很合得來,卻為何容易成為死敵?
    文字:梵星單論人品,天秤和白羊都算口碑比較好的星座,天秤座性格隨和,人緣好;白羊座單純,正直,善良……且站在性格角度上看,天秤與白羊也算合得來,畢竟風元素與火元素乃相生,非相剋。故而,這兩個星座的小夥伴性格上存在不少互補性。
  • 「媽媽專業戶」李勤勤,3嫁老外均失敗,為何誓死不嫁中國人?
    只能飾演年輕小鮮肉的媽媽,成為配合新一代演員演出的配角。尤其是結婚生子的女明星,這種現象在演藝圈似乎已經成為常態。所以才會導致一些女星不敢過早結婚生子,生怕斷送掉自己的演藝生涯。然而也有一些女星,就是靠演媽媽而走紅,最終成為演藝圈的「媽媽專業戶」。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主人公李勤勤,就是這樣一位專職演媽媽的女演員。
  • 王安石《傷仲永》老生常談,為什麼這樣的悲劇今天還在不斷上演
    傷仲永[ 宋 ] 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