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毛澤東獨具慧眼,一語中的

2021-01-20 歷史逆時針

毛澤東一生,對北宋名相王安石青睞有加,研究頗深。

熟讀中國古籍,通曉中國歷史,一直是毛澤東進行思考、形成思想的源泉之一。毛澤東晚年囑印 「大字本 」古籍 ,包括史傳、政論、賦、詩詞、散曲等體裁。這些古代文獻,是根據他當時關心和考慮的問題,專門布置校點注釋,用小初號(36磅)長宋字體印製。

在86篇古代文獻中,只有一個人的政論和詞作同時入選,這個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名相王安石。

1974年7月,毛澤東布置印製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提倡「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

1975年4月4日,毛澤東囑咐印製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並多次圈閱,表達了「烈士暮年,志在千裡」、「故國憂思,壯志未酬」的心情。

毛澤東對這首詞作一直青睞有加。1957年3月,毛澤東乘專機飛往南京,在機艙裡,手書了王安石的這首名作:「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這首詞是懷古題材中的名篇,不僅在藝術性上值得稱道,在整個詞史上也具有裡程碑意義。它一改五代以來 「詞為豔科」的傳統 ,借詞言志抒懷,風格豪放。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稱讚其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

在青年時代,毛澤東就對王安石有過獨具慧眼的評價。

1915年9 月6 日,毛澤東寫給友人蕭子升的一封書信,就提到了王安石。蕭子升(1894~1976),字旭東 ,湖南湘鄉人 ,是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的好友 。

毛澤東在信中評價:「錯此則必敗。其例若王安石,欲行其意而託於古,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

信中,毛澤東分別從經學 、文學 、變法三個角度對王安石進行了評價。他首先肯定了王安石在經學、文學上有 「專門之學」,成就斐然。同時也指出了王安石的缺點 :「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因而 「行不適之策」,導致變法失敗。

青年毛澤東為何作此評價呢?

首先,毛澤東肯定了王安石在經學方面的成就。

王安石一度潛心研究經學,創立「荊公新學」,被稱為一代「通儒」。

「新學」對漢學拘泥於細枝末節考證的批評,對經學義理的重視和闡發,都為後世從整體上闡釋儒家經典提供了借鑑;同時,「新學「容納了佛老思想,汲取諸家之長,為儒家學說建構出一套新的體系。

其次,毛澤東肯定王安石在文學方面,是無可爭議的一代大家,其 「文章亦傲睨漢唐」。

王安石最為人稱道的是其散文創作 。王安石的散文,往往著眼當下,抨擊時弊,分析綿密,說理透徹,奇崛峭拔,意蘊豐厚。梁啓超曾讚譽為 「秦漢以後第一大文」。

第三,毛澤東獨闢蹊徑,指出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令人耳目一新。

王安石所處的時代,北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不斷。宋神宗 「赫然奮其剛健之威」,企圖挽狂瀾於既倒,起用王安石,於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變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以失敗告終,王安石辭官歸隱,司馬光上臺,盡廢新法。後世對變法失敗原因,進行過諸多探討。在傳統評論中,認為王安石變法,是應對危機的政治衝動,為「急政」或「苛政」,引起激烈的「黨爭」,導致北宋的滅亡。在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國人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出現轉機,多數認為其出發點是好的,但存在激進超前、與民爭利、急於求成、執行不力、用人不當等問題。

毛澤東的評價,指出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關鍵是「不周知社會」。「無通識」也是指王安石身為經、文大家,不了解社會實際,因而「行不適之策」。

以王安石民怨最大的青苗法為例。政策出臺初衷,是在青黃不接時,農民原來向地主豪強借高利貸,現在改為向官府借,利息低一些。這樣既降低了農民負擔,官府也增加了歲入,還抑制了土地兼併。

實行不久,有的地方官將自願貸款變成了強制攤派,有的層層加碼將低息貸款變成了高利貸,反而加重了農民負擔。士大夫和地主豪強也失去了生財之道,怨聲載道。舊黨認為其「動搖了國之根基」,導致該法被廢止。

從青苗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確反應了王安石「無通識,不周知社會」 。居廟堂之高,坐而論道,紙上談兵,閉門造車,對國情、民情、吏情缺乏深入的洞察。按當今的術語,官府作為監督者和管理者,同時又是市場的參與者,怎麼搞得好呢?不出么蛾子才怪!此舉也削弱了封建制的統治基礎,說他動搖國本,並不為過。

「有通識」離不開社會實踐,只有進行充分的社會調查研究,才能「周知社會」,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

商鞅在變法之前,歷時3個月,跋山涉水,徒步走遍秦國的二十多個縣,了解山川地理、風土人情;他深入窮鄉僻壤,田間地頭,與鄉民村婦促膝談心,了解農民疾苦。走街過巷,和商人聊天,聽他們發牢騷、嘆苦經。深入行伍,和士卒討論軍功和封賞。三個月之後,商鞅變得又黑又瘦,連好友都認不出來他。但他通過實地走訪,聽到了民眾的心聲,找到了秦國積弱之根本,開出了變革的方子。

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求學時代,就十分注重社會調查。他常說:「我們不僅要讀『有字之書』,更要去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

暑假期間,他有意不帶分文,穿上草鞋,和蕭子升結伴,雨傘、布包、筆和紙、幾件換洗衣物,就是全部行頭。兩人跋山涉水,走鄉串戶,走遍半個湖南。查閱縣誌,了解當地民情、地理、社會、政治。走訪學士、名流、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人、地方官吏、古寺方丈等。

「一路上飢腸轆轆,外加暴曬,兩條腿就像火燙的一樣,每邁一步,都變得十分艱難。」餓了,就摘樹上野果充飢;渴了,就喝山泉水。晚上露宿曠野,有時借宿寺院。

一次在益陽縣城,兩人提出想見縣長,被門房轟了出來。蕭子升倍感屈辱;但是,「無論敲大門,拜小戶,潤之都言語謙和,心態放鬆,容易讓人親近。就算給點臉色,他也能坦然面對。「

「遊歷結束後,潤之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還將他所寫的調查筆記,寄給了《湖南通俗教育報》,經該報選摘發表後,立即在全省引起了巨大轟動。人們對此議論紛紛,稱潤之這位後生,難能可貴,真可謂現代版的玄奘取真經!」

毛澤東在社會調查中,「查其曲而知其全,執其微以會其意,守其中而得其大,施於內而遍於外「,逐漸形成了對中國社會的獨特認知。在此基礎上,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等不朽篇章。

那年,毛澤東22歲。

相關焦點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失敗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宋朝時期王安石變法,他想借著變法改變北宋極弱的局面,最後以失敗告終,而北宋後來也被金人滅國。同樣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下面咱們就來對一下二者的不同,從中找出它們結果不一樣的原因。一、得益者的不同從受益人的角度來說,商鞅變法是為給帝王謀利。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王安石變法中的最大敗筆,偏執型人格是一道坎
    北宋嘉佑三年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書進言,面對官吏、科舉以及社會風氣作出深度的批判與反對,請求政治制度改革,強化邊疆穩定,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原則,但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 保甲法為何失敗?王安石性格和工作上的失察,讓其成為「替罪羊」
    保甲法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同樣也是宋朝變法中影響最大的改革措施。在保甲法推行的過程之中,初期的效果十分的顯著,不僅僅有著改變宋代積貧積弱的傾向,而且還促進了宋代經濟發展,短期內綜合國力是得到上升的。但是一個新的變法運動勢必會得罪很多人,反對的呼聲直接可以將王安石淹沒,隨即變法就失敗。
  • 《邵子神數》一則條文透露了邵雍對王安石變法的真實觀點
    戊申年宋神宗勵精圖治,急欲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於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己酉年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事宜。同時調整了人事安排,組成了新的執政班子。
  • 王安石的名句「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
    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王安石正式第一次拜相,開始改革變法,當時的宋神宗也是極為信任他,還把他當成自己的偶像,這一次啟用王安石變法,也是希望可以重振北宋,讓整個帝國更加強大。現在的一些學者和專家,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而且他的變法無非是為大宋王朝斂財。這說法對不對?我認為不對,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王安石所做的一切,沒有半點私心,無非是為了鞏固大宋王朝,作為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王安石,他身上有著更為濃重的家國情懷。
  • 《清平樂》後65年,北宋發生了什麼
    然而,北宋國勢和仁宗政事的另一面,則是錢穆先生指出的「對外之積弱不振」「內部之積貧難療」。北宋在與遼國、西夏對峙中的弱勢被動地位,朝廷財政赤字的逐年增加,正是其積貧積弱的生動例證。北宋文明昌盛與積貧積弱並存成一體兩面的背後,是變法推力不足導致的進退維谷困境。進,無力開闢新天地;退,無法回到舊局面。
  • 王安石一首比較冷門的詩,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但是同樣寫得很美
    兩者之間並不衝突,最重要的是你要熱愛詩歌,要是真正喜歡的話,那自然能夠從中感受到獨特的美。王安石的詩就比較接近宋詩,這一點他做得最好,而且他的作品題材豐富,風格也是很多樣化,一些儘管看似很冷門的作品,那也是寫出了新意,以他這首《燕》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又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開篇的兩組疊字句,有一種渾然天成之的美。
  • 為國為民的保甲法:王安石收穫的是民眾的哀怨和社會的摒棄
    為了能夠應付這種內憂外患,政府就大量的需要百姓交糧納稅,特別是在北宋時期,在運用軍事方面的費用,已經達到了空前的境界。由此也造成了宋朝時期一個難以改變的積弊就是極貧極弱。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正值宋神宗上位以後,為了能夠改變北宋的這種局面,就不斷的改革。前有範仲淹的新鄭後有王安石的變法,今天我們就特別來介紹王安石的保甲法。一 六大變法之一——保甲法1.
  • 北宋是如何爭奪燕雲十六州的?為何屢遭失敗終致滅亡?
    遼朝皇帝耶律賢派兵支援,雙方在高梁河展開激戰,宋軍大敗,趙光義差點也交代在那,最後身中一箭乘著驢車逃過死劫。 這一仗,死傷了宋朝許多南徵北戰的將士,不得已班師回朝的趙光義不服輸,請求和渴望再戰一場。
  • 高科技還原宋朝皇帝面容,趙匡胤跟想像中一樣,最帥的竟是這位?
    長大後慢慢發現,宋朝弱勢弱,但說"貧"的確是過分了,宋朝不僅不貧,反而出人意料的富有,乃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富庶的一個朝代。 大伙兒有錢了,自然吃得飽穿得暖,精神狀態好,沒看《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北宋市井生活多麼繁榮,甚至還出現了"街邊美容院"。的確,在解決了基本溫飽問題後,人們會出現更高層次的追求,比如說容貌。
  • 王安石的這首登高詩作,意境深遠,最後一句,成為後人的座右銘
    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歷史文學的長河中,湧現出了無數吟誦出千古名句的偉大詩人。這些經典的作品,帶給人們廣闊的視野,及豐富的想像,讓我們來感悟人生的真諦。王安石是宋代的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也是一位文學家。他的詩詞形象生動,意境深刻,讓人感慨。
  •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
    變法失敗的原因自然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說得清楚的,這一切的一切主要還得「歸功於」康有為。 慈禧太后作為清朝後期的實際掌權者,在國家經歷過甲午戰爭的洗禮後,其內心也是一片茫然,經過公車上書的催化,內心其實還是支持變法的,因為她深知,不作出改變,大清必然亡國。可是,改良這種事豈是說做就做的?正如同榮祿所言:「百年舊制,說改就改談何容易?
  • 王安石讀了張籍的詩很喜歡,於是寫下一首詩,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王安石作為北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詞人、思想家;他天生就有一股傲氣,即使是連當時的歐陽修,他也是敢於直言反駁他的觀點,要知道當時的歐陽修可是一代文宗,也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可是有的時候王安石並不買他的帳,據說王安石當時參加科舉考試時文學寫得好,歐陽修認真讀了之後,更是對他讚賞有加,認為他的文章盡得韓愈的真傳,還有李白的才華,可是王安石卻是回答他,自己並不想當文學家,他想做宰相,要成為聖人。僅僅是從這一點來看,王安石身上的那種傲氣,便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擁有。
  • 春風裡,王安石飲罷屠蘇酒,揮毫寫下一首流傳甚文的七絕詩句
    王安石變法失敗,既有其個人原因,像毛先生所說:「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大體是說他對於整個社會的實際情況,了解的太少而又不知變通,然後急於求成,盲目實行一系列政策,最終在許多小人們的明阻暗擋之下,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才造成變法失敗。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一、軍功爵位制。戰國時代的階層是完全固化的,從一個階層上升到另一個階層是不可想像的事,但是商鞅變法打破了這一原則,以了底層民眾一個可以晉升的通道,雖然很難,但是對於當時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階層來說,是一個可以上升的唯一通道,這個通道包括了一個普通人所有的美好的理想。
  • 王安石起復相職、再次入京,為何行程才開始卻已萌歸意?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春,王安石再度拜相,從江寧(今江蘇南京)北上,途經瓜洲,寫了一首《泊船瓜洲》的七言絕句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作者的行程當是由長江南岸的京口(今江蘇鎮江),乘船至在北岸與京口隔江斜對的瓜洲,然後沿運河北上。
  • 一元震旦,辭舊迎新;心有所念,命有所幸
    【關注綠字營 共享讀書趣】#王安石變法的獨特之處#元 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唐宋八大家裡文採斐然的王安石,被後人視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文學家。
  • 高考模考作文|成都一診:君子和而不同
    北宋的司馬光、王安石和蘇軾,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極高的學者或詩人。司馬光與王安石政見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張變法的王安石,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失去宰相位置。後來王安石變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職,司馬光重新為相。但他們對對方的評價卻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