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強靠商鞅變法,為何又說他死有餘辜?秦孝公:法家不全是垃圾

2021-01-12 騰訊網

編者按:隨著《大秦賦》的完結,觀眾們開始反思整個《大秦帝國》系列。無疑,這個系列對於秦的過度美化引起了太多的吐槽。商君衛鞅作為第一部的靈魂人物,也被網友調侃為「五等分的商鞅」。那麼,商鞅變法對於大秦以及後世,真的有《大秦帝國》所說的那麼大影響嗎?

▲五等分的商鞅

說到商鞅和秦孝公,我們就不得不提秦孝公的老爹秦獻公。這位大爺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一樣都是戰國改革先驅,為何楚國吳起人亡政息,商鞅變法卻促成大秦統一天下?》已經簡略介紹過了。獻公時代的秦國已經摁著魏國打了很多次了,很多人就覺得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作用其實不大,商鞅被誇大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獻公窮兵黷武,耗空了國力,交給孝公一個爛攤子,所以才需要變法。這兩種說法其實都不靠譜。獻公當然很厲害,也並沒有耗空國力,但他的打法在孝公初年,已經失靈了。

▲河西地即北洛水以東,黃河以西的地區

「赳赳老秦,復我河西。血不流幹,死不休戰。」《大秦帝國》這段唱詞,大家想必印象很深。但是這種用國族主義煽動人民作戰的打法,在古代是實現不了全民動員的,頂多能煽動精英而已。獻公時代的出兵,規模其實不大,基本上就是趁著梁惠王繼位初年,由於和弟弟魏緩內戰而國力大為損耗,西部(河西、河東地區)守備空虛(魏緩的基地正是魏國西部,被梁惠王消滅之後西部實力嚴重損耗),而出動機動性強的精銳貴族部隊深入魏國腹地,來騙,來偷襲。

像公元前364年秦軍突襲河東,在石門之戰斬首六萬,卻沒抓到魏軍主帥,多半就是伏擊成功後,就地屠殺了六萬民夫和當地男丁之後跑路。公元前362年的少梁之戰,又是趁魏國主力在與韓趙作戰,閃擊大破魏軍,俘虜了魏軍主帥公孫痤。但可能考慮到河西是秦國故地,秦軍這次沒有大開殺戒。

▲懂王修牆

但是秦孝公上臺後,發現騙不成了。因為梁惠王是的先驅,直接派龍賈在北洛河一線修了一道河西長城,還在河西河東大規模增築城塞工事,秦軍不能再暢通無阻,還想進攻就得派實力雄厚的拆遷隊來。秦孝公上臺當年,雖然也有出擊,但是是出函谷一線打到陝城,顯然河西那邊走不通了。這就顯出魏國和秦國國力的差距了,眾所周知修牆是很花錢的(參考大宋西北堡寨與明末關寧錦防線),魏國卻很快修好。顯然秦獻公時代魏國的敗績主要還是因為魏緩之亂造成的損耗太大,一時還沒緩過氣來。年輕的秦孝公知道,必須進一步強化國家的動員力,才能與魏國對耗國力。這時候,商鞅從魏國跑到秦國來了。孫皓暉說商鞅那是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你這可是真扯淡。你說吳起有理想主義的成分我還信,雖然冷酷到為了理想實現可以殺掉自己老婆。商鞅那就是極致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

▲大秦帝國電視劇中的商鞅

《商君書》認為,「有道之國,在於弱民」。通過以弱去強,以奸馭良,加強對群眾的控制;實行一教,統一思想,進行思想控制;通過剝奪個人資產,讓民眾依附國家;通過辱民、貧民、弱民,使人民貧窮、軟弱,實現民弱國強。商鞅還瓦解曾經的大的血緣宗族,實行小家庭+原子化政策,「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不允許民眾聚族而居,家中有兩個男丁而不分家者,田賦加倍徵收;「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為禁」,以瓦解民眾的基層組織能力。之前筆者說獻公靠的才是國族主義,因為當時秦軍能打,靠的是宗族、鄉黨聯繫。從孝公時代開始,靠的就是動員力和軍功爵制的激勵了。

▲商君書

但是我們很容易也能看出,《商君書》非常不人道主義。因此一直就有人把法家詆毀得一錢不值,說中國2000多年的專制都是法家的鍋。問題是,李悝、吳起都是法家,甚至更早的管仲、子產也能算,這些人都沒有認為要弱民才能強國,這是問題之一。其二就是《商君書》是否能完全代表大秦後來100多年間一而貫之的國策?

▲墨家的秦墨一派對秦統一天下做出巨大貢獻

筆者的答案是——不能。且不說墨家的秦墨一派一直在秦國活躍,即使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也仍有大量儒生繼續為秦效力,如胡亥身邊就有許多儒家博士。《商君書》只能代表法家最極端的一派觀點,連秦制都不能代表,秦制在秦惠文王誅殺商鞅之後,是有不斷修正的過程的。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大秦賦》:嚴刑苛政的秦國,竟是跨時代的高稅收高福利國家?》,已經講了秦制中的底層福利,和人文關懷。隨便舉個例子——《商君書·去強篇》說:「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興國行罰,民利且畏;行賞,民利且愛。」加重刑罰,減輕賞賜,就是君上愛護人民,人民就肯為君上死。加重賞賜,減輕刑罰,就是君上不愛護人民,人民就不肯為君上而死。

▲秦半兩錢

且不說這一段的神秘邏輯難以理解;根據秦律,能生擒群盜一人,相當於斬首二級,官府賞十四金,金一兩,值576半兩錢。很明顯秦律是重罰重賞,而不是重罰輕賞的。至於《商君書》中強調的禁錮思想,在始皇焚書坑儒之前似乎也沒實際實行過。法家作為2000多年前的君王術,有大量時代局限造成的糟粕是必然的。你可以說被五等分的商鞅死有餘辜,但也不得不承認他強調的重法度、不法古、務實的精神是頗有可取之處的。「百代猶行秦法政」,秦制經過多次修正流變,2000年來仍是中國維持大一統的基礎。秦制可以批判,但公知們試圖徹底否定秦制,顯然是為了給碎片化中國的理論張目。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秦尊法家一統天下!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而且法家精通儒學,以其為己之所長。在戰國時期,很多法家代表人物,他們的老師和指導者都是出自儒家學派的。比如魏文侯時期的名相李悝。在魏文侯時期,主導變法,富國強兵,他的師承脈絡也直接繼承自孔子一脈。並且寫出了法家最關鍵的法經。法經的問世直接導致了日後法家的大成者商鞅在秦國的所作所為。而且之中的很多社會概念以及國家治理理念方面也有濃重的儒家情懷。
  • 秦孝公與商鞅的相知相許,推心置腹,君臣之交,縱千年亦唏噓!
    商鞅滿腹法家經綸,強兵固國之計無法施展,恰逢他鄉秦國求賢令傳遍中原,商鞅心動,偏執一心踐行胸中法學之論,且秦孝公一心求強,必合我意!於是毅然決然攜李悝之《法經》前往。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趣讀通鑑》22:商鞅成功,申不害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都嚇人。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全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臨死之際,當著所有人面,對商鞅說了一句如同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話,大概意思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段話,左看右看,我都感覺不對勁,非對孫皓暉老先生不敬,只是這段著實演繹色彩太過,進而有點偽。
  • 以變法之名行殘暴之事,商鞅變法究竟利了誰,為何說他害民無窮!
    提起來商鞅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過變法使得秦國由弱變強。商鞅因為他的變法使他成為了後世很多人希望富國強兵的模仿對象,對象,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商鞅變法帶來的富強是以犧牲百姓利益為代價,不管是從商鞅依靠的理論基礎學說和還是他實行的變法本質都可以看出商鞅之法的殘暴。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一、軍功爵位制。商鞅變法讓秦國形成一種二元經濟,就是說除了打仗就是種地,這兩項職業受到秦國的重視,這實際上是一種戰時經濟,為了打仗而創造的一種制度,秦軍只有不斷地打仗才能獲取爵位,農民只能不斷地種地才能獲取爵位,整個國家只做這兩項事,其他的都被抑制。
  • 商鞅在看到求賢令後,竟用這種方法說法秦孝公,真是膽大包天
    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變法人物、在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令以後,來到秦國準備施行變法,從歷史結果來看,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了成功,那麼秦孝公是怎麼慧眼識珠的呢?其中藏著有趣的故事,三國有劉備三顧茅廬,戰國有商鞅三觸虎鬚。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失敗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宋朝時期王安石變法,他想借著變法改變北宋極弱的局面,最後以失敗告終,而北宋後來也被金人滅國。同樣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下面咱們就來對一下二者的不同,從中找出它們結果不一樣的原因。一、得益者的不同從受益人的角度來說,商鞅變法是為給帝王謀利。
  • 讓大秦帝國崛起的商鞅:有4個名字2個姓氏,《史記》說他能文能武
    其中介紹他的來歷時就說: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商鞅是衛國人,他姓姬,公孫氏,他是庶子身份。確切地說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妾生子。衛國是從周朝建立後就開始分封的諸侯國,雖然不大,卻是正統。衛國首任國君就是滅了商朝的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從其介紹中「其祖本姬姓」就可以看出,他是周文王的後代是沒有錯的。
  • 商鞅為強秦打下根基,慘遭車裂卻無一人可憐,老秦人:死不足惜
    2009年,孫皓暉同名小說改編的系列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熱播,劇中的商鞅是一位品格高潔的法家賢士,商鞅最後被處死時,「商聖」白圭的後裔白雪為之殉情,大雪漫過了秦國山川,淹沒了商鞅和白雪的身體。這場面感動了秦國的百姓,感動著看到這段愛情故事的人們……雖然情節感人肺腑,但這顯然與歷史不符。
  • 極公而不顧私,盡生皆為王事——商鞅
    商鞅變法,一次真正改變秦國的改革,而這次變法,也使得這樣有名的人物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歷史使然,也是商鞅在考察各國後做出的明智選擇。秦國,這個被商君挑中的國家,幸運地成為了七國最強。變法前後二十年,區區二十年,幾乎改變了東周后期兩百年的歷史走向。有人說,秦國的成功太過簡單了,但在我看來,並非如此。
  • 自作孽不可活的商鞅!
    商鞅變法可能是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變法,正是由於商鞅變法在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導致秦國在秦孝公統治之後綜合國力不斷增長,在當時農業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霸權。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嚴苛,如百姓違反法律規定,在路邊倒垃圾,就要被砍去雙手,如盜竊牛馬者要處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體現了輕罪重罰的思想,迫使人們遵守規矩,達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書記載,商鞅一次在渭水邊處決了七百多人,渭水為之變赤。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於是,為了適應戰國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以此增強自己在戰國時期的競爭力。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
  • 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很牛?韓非子:這二位的做法都存在重大不足
    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是戰國時期的兩大標誌性法家變革,但二者的效果、影響力卻迥然不同。直到韓非子出現後,他認為這兩大變法都存在著明顯短板,並提出了一整套的法家治國理論,因此,他也被後世公認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下面,我們就看看這三位法家宗師的觀點存在哪些區別。
  • 為什麼說它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前言 在戰國初期,身為邊陲小國的秦國在秦孝公時代,為了改變局面奮發圖強。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始在秦國範圍內進行變法。 商鞅上臺以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秦國範圍內廢分封行縣制。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還是最高級別的列侯呢?秦國自秦孝公開始,律法嚴明,秦孝公繼位後,重用衛國人商鞅,推行變法圖強,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律法開始嚴明,商鞅是先秦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變法也是以法家思想為主,秦國國內開展的變法改革使是以「輕罪用重刑」的策略為主,為此使得秦國內偷盜現象變少。秦國的強大,在於變法主要施行的是「耕戰策略」,提高生產力使得國家富強,富強後再提高軍事。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比如法家思想就依然沿用,讓西漢中興的漢宣帝反對讓儒術一家獨大,他認為治國應該「霸道」、「王道」雜治,這霸道就包括了法家刑法思想,「本以霸王道雜之」。儒家是主張克己復禮的,孔子就想著恢復周朝的禮樂宗法,強調仁愛,韓非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他認為儒家那些道德說教都是陳腐破爛,儒家重視的「禮樂詩書」都是早該被淘汰的遠古垃圾,要維持一國穩定,就必須「以法為教」。我們可以這麼理解,韓非代表的法家,在和儒家爭奪「教」的地位。誰能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更受君主的青睞,誰就能更加深入人心,上到廟堂下到江湖都有其學說散播,然後長久傳承下去。
  • 嬴駟親政用了四集,秦始皇親政用了50集,《大秦賦》只剩宮廷戲?
    但是目前從《大秦賦》來看,很多網友都調侃這是「大情婦」「嫪毐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且來看看《大秦帝國》的第二部《縱橫》。那會兒,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經過二十年的奮發圖強,秦國早就不可同日而語。而商鞅的變法也得罪了秦國內的宗室力量。換句話說,秦國的宗室從商鞅入秦後,他們對秦國的影響力如江河之下。不過,秦軍還是掌握在嬴姓手中,宗室只是失去的朝堂之上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