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秦帝國崛起的商鞅:有4個名字2個姓氏,《史記》說他能文能武

2021-01-08 一道知衡

商鞅是一位改變中國歷史的法學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優秀的改革家。這麼厲害的人物竟然有四個名字,分別是:商鞅、商君、公孫鞅、衛鞅。那麼這四個名字都是哪來的呢?

《史記》中關於商鞅的介紹頗多,讚美、肯定其的詞語也不少。其中介紹他的來歷時就說: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商鞅是衛國人,他姓姬,公孫氏,他是庶子身份。確切地說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妾生子。

衛國是從周朝建立後就開始分封的諸侯國,雖然不大,卻是正統。衛國首任國君就是滅了商朝的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從其介紹中「其祖本姬姓」就可以看出,他是周文王的後代是沒有錯的。

雖然是庶子,但商鞅是一位標準的根正苗紅的富二代,權力地位唾手可得。商鞅的外出的原因也許是厭倦衛國王室爭鬥,也許衛國的逐漸沒落讓商鞅不得不出發尋找機會。公元前361年,《資治通鑑》記載商鞅開始出現在魏國,事於魏國相國公叔痤。

史記中剛開始記載他叫公孫鞅。因為他是公孫氏,商鞅剛到魏國時還沒有發跡崛起,在王室朝堂沒有地位,僅僅是公叔痤手下的一名小官,所以稱之為公孫鞅。

後來,從魏國出走,跳槽到秦國齊孝公手下時,史記稱之為衛鞅。這個稱呼好像是刻意於與在魏國時工作的公孫鞅分開區別。

司馬遷可能是想以此來區分商鞅在兩國的遭遇和地位是十分不同的,所以使用了兩個稱呼。在魏國的商鞅「不顯山不漏水」,在秦國秦孝公卻拿他當個寶,這兩個稱呼既說明是不同的故事,又進行對比。

也有可能,衛鞅比公孫鞅更加有尊敬的稱呼,商鞅開始僅僅為秦國客卿,所以叫衛鞅既顯得尊貴,有符合當時他在秦國的身份。而且衛也代表了商鞅衛國王室的身份,更加有利於提升在秦國百官面前政見的分量和話語權。

後世為什麼把公孫鞅和衛鞅改稱商鞅了呢?

史記介紹時也稱商鞅為「商君」,這源於這一個「商」字和一個「君」字。這個名字的由來就非常有意思了。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了著名的「變法」改革,淡變法的成效並沒有短時間內就顯現出來,所以秦王只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封他為左庶長,並沒有給他封地。

後來,齊國攻打魏國,擄走魏國太子申,殺死大將龐涓。商鞅勸秦王:秦國和魏國世仇,將來不是秦國吞了魏國,就是魏國吃了秦國。往前魏國強大,秦國的土地都被奪走。現在齊國打敗魏國,我們此時進攻,一定能奪回那些失去的河西之地。待奪回失地再固守,魏國不敢怎麼樣,秦國卻得到了巨大利益。

秦孝公十分贊同,派商鞅為將出徵魏國。魏國派魏國公子卬前來迎戰,商鞅送信去說:我最早在魏王手下,現在確實兩國相攻。不如咱們見面會盟,開心地喝一頓酒,然後各自回家吧。

魏公子卬果然應約,誰知商鞅埋伏刺客殺手在宴席之上,虜獲魏公子卬,隨後帶兵大破魏軍。此戰使魏國威風喪膽,剛剛被齊國打敗的頹勢還沒消除,此時只能割地和解。魏惠王憤恨:早知道就聽公叔痤的話,對商鞅不用則殺之。隨後,魏國遷都大梁。

公元前340年,商鞅不但變法有用,還可以為將攻伐,可謂能文能武。因為大破魏軍有功,收復大面積土地,秦國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秦孝公封「於、商十五邑」給商鞅,封號「商君」。「商」取自其封商地的意思。而「君」則在當時指地位非常高,功勞巨大的人。

商鞅的「商君」稱號從此而來,後世為了詳細區別,取其封地的「商」字,普遍把公孫鞅、衛鞅、商君叫為:商鞅。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大秦強靠商鞅變法,為何又說他死有餘辜?秦孝公:法家不全是垃圾
    商君衛鞅作為第一部的靈魂人物,也被網友調侃為「五等分的商鞅」。那麼,商鞅變法對於大秦以及後世,真的有《大秦帝國》所說的那麼大影響嗎? 這時候,商鞅從魏國跑到秦國來了。孫皓暉說商鞅那是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你這可是真扯淡。你說吳起有理想主義的成分我還信,雖然冷酷到為了理想實現可以殺掉自己老婆。商鞅那就是極致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
  •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情分集介紹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相關消息:大秦帝國之崛起演員表及主要角色介紹(圖)  大秦帝國之崛起什麼時候播出?第三部上映時間+宣傳片  大秦帝國3之崛起片花曝光 畫面製作精良恢弘大氣  大秦帝國之崛起第1集劇情介紹贏稷奉秦武王遺詔回秦繼位 贏壯覬覦王位截殺贏稷落空公元前307年,正在加緊東出步伐的秦武王贏蕩出遊洛陽,不想一向神武有力的他竟在周王幾舉鼎絕臏身亡,是年,贏蕩即位四年且無子嗣,遺命傳位於遠在趙國為質子,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贏稷
  • 《大秦帝國》,書中短短16字,說中多少「有出息」的男人的特質!
    《大秦帝國》,我忍著眼淚讀完後,心中「跌宕起伏」,書中短短16字,說中了多少「有出息」的男人的特質!並通過歷史來刻畫人性,這部小說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秦帝國》!很多人寫了許多部小說,卻沒有一部讓人記住的,而有的人只寫一部小說,卻讓人銘記在心,這就是「貴精不貴多」的道理,《大秦帝國》是孫皓暉先生的一部鴻篇巨著,這部小說花了孫先生16年的時間,想想人生能有幾個16年啊?
  • 大秦賦:悶聲發大財的代表,戰國時代你想不起來的名將,商鞅
    這句話信息量很大,但明顯看出來司馬遷在姓氏問題上的錯誤,司馬遷經常說某人姓謀氏,這種說法前面說過是錯誤的,姓就是姓,氏就是氏先秦是分著的,到了秦漢之後就不做區分了。(02)商鞅到底叫什麼商鞅有很多名字,最常見的就是商鞅,但商鞅是我們後人對他的稱呼,古代很多氏都是從封地來的,商是商鞅的封地,所以我們稱呼他為商鞅或者商君都是可以的。
  • 五行漫談:大秦帝國的企業色,與秦始皇的「五德始終」信仰
    看過《大秦賦》的朋友能發現,從皇帝到大臣,從士卒到百姓,秦國人都喜歡穿黑色。 這是因為,秦國人把北方黑帝顓頊尊為祖神,所以《史記》說「秦人尚黑」,換句話說,大秦帝國集團的企業色或標誌色就是黑色或玄色(紅的發黑)。
  • 讀《大秦帝國》,想到一句話,說中多少「幹大事」的男人的格局!
    《大秦帝國》,我堅持兩年才讀完,從「熱血沸騰」到「淚流滿面」,想到秦始皇的一句話,說中多少「幹大事」的男人的格局!,這部書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秦帝國》!可能只有真正身處那個時代的人才知道,畢竟很多歷史書中所記載的東西,往往是後世成功者美化自己的東西,所以當不了真,但《大秦帝國》這部書會喚起我們對中華民族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的嚮往,會讓我們從它的崛起之路,來感受出我們自己需要的成就事業的方式!
  • 滴水之恩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你認可大秦帝國丞相範睢的做法嗎?
    《大秦帝國》中的範睢。在這裡還是事先嘲笑一下魏國,真是大秦國的人才培訓基地啊!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衛國公族,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曾經向魏惠王舉薦過商鞅,因此也算入魏國失去的人才之一)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再到秦昭襄王時期的範睢,無一例外出自於魏國,結果他們都跑到秦國去了。
  • 《大秦帝國》中的一句話,說中做大事的男人不能缺的一樣東西!
    《大秦帝國》,讀完這部書,我也算是「不屈不撓」了,書中的一句話,說中了多少想做大事的男人不能缺少的一樣東西!《大秦帝國》!如果問一個有血性、有理想的男人,他最想生活在哪個時代?我相信很多人會選擇戰國,雖然戰國是一個充滿危險的時代,普通人的生存率極低,但也正是如此,裡面血濺沙場的快感,縱橫古今的謀略,開創帝國的魄力,還有不同學術百花齊放的交織,簡直讓人陶醉而又心生嚮往,而《大秦帝國》就是一部能讓你擁有上面這些感受的書,它通過大秦崛起的視角,讓你去經歷那個時代無限的魅力,並從中去找尋那些已經丟失而又非常重要的精神!
  • 五行漫談:大秦帝國的標誌色為什麼選黑色?與秦始皇的信仰有關?
    看過《大秦賦》的朋友能發現,從皇帝到大臣,從士卒到百姓,秦國人都喜歡穿黑色。這是因為,秦國人把北方黑帝顓頊尊為祖神,所以《史記》說「秦人尚黑」,換句話說,大秦帝國集團的企業色或標誌色就是黑色或玄色。關於這個標誌色的由來,源於「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秦人尚黑,還源於其嬴姓始祖,少昊金天氏。
  • 你看的是《大秦帝國》我看的是秦昭襄王教成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號「再深一點」(id:deeperplease) 正在熱播,追劇的網友們最近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 《大秦帝國之崛起》 這個「他」,就是《大秦帝國之崛起》的主角秦昭襄王嬴稷;
  • 商鞅為強秦打下根基,慘遭車裂卻無一人可憐,老秦人:死不足惜
    推行小家庭政策,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加倍徵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而居。商鞅的變法在秦國總共開展了兩次,在法治的帶動之下,秦國的綜合實力迅速崛起,一躍成為當時戰國最強大的國家,一時間出現了各國人才湧入秦國的高潮,再加上對外戰爭接二連三的勝利,秦國的國土面積一再擴張,徹底改變了先前被動挨打的局面。
  • 嬴駟親政用了四集,秦始皇親政用了50集,《大秦賦》只剩宮廷戲?
    但是目前從《大秦賦》來看,很多網友都調侃這是「大情婦」「嫪毐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且來看看《大秦帝國》的第二部《縱橫》。那會兒,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經過二十年的奮發圖強,秦國早就不可同日而語。而商鞅的變法也得罪了秦國內的宗室力量。換句話說,秦國的宗室從商鞅入秦後,他們對秦國的影響力如江河之下。不過,秦軍還是掌握在嬴姓手中,宗室只是失去的朝堂之上的話語權。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趣讀通鑑》22:商鞅成功,申不害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都嚇人。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全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臨死之際,當著所有人面,對商鞅說了一句如同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話,大概意思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段話,左看右看,我都感覺不對勁,非對孫皓暉老先生不敬,只是這段著實演繹色彩太過,進而有點偽。
  • 《百家姓》中最好聽的4個姓氏,名字隨便起都好聽,快看有你的嗎
    《百家姓》中最好聽的4個姓氏,名字隨便起都好聽,快看有你的嗎姓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個標誌,標示著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我們每個人都有姓名,自然也就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再當我們看《百家姓》的時候,裡面也有很多比較奇怪的姓氏,但不乏也有很多好聽的姓氏。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扶蘇的愚孝愚忠,葬送了大秦幾百年基業,還連累了蒙恬
    作為秦始皇的第18個兒子,在他之上早已有十多位才能各異的哥哥,況且他的母親胡姬是羌族人,是遊牧民族出身,估計南徵北戰的秦始皇很可能都不是明媒正娶地接納了胡姬,若不是戰敗被俘而來
  • 老秦人孫皓暉努力為大秦正名,現成效已初現
    而如今民眾對贏秦諸侯國及大秦王朝能有一個相對客觀公允的認知和評價,這充分說明,大秦帝國系列歷史小說、影視劇作等文化工程為秦文明正名效果顯著。 眾所周知,在《大秦帝國之裂變》第一部劇作還沒播映前,或者說還沒讀過名家孫皓暉大秦帝國系列小說前,大多數人對秦國及秦王朝的認知和了解,基本上靠閱讀《史記》《戰國策》等歷史書籍及歷代儒士的一些論秦文章獲得印象。我清晰記得,在2006年以前,我對秦朝及秦政的了解,基本停留在高中語文課本一些論秦文章的隻言片語上。
  • 賈誼寫《過秦論》:本想批判「秦始皇」,卻不得不先稱頌他
    1.秦國之「崛起」: 賈誼認為,秦國崛起源自於「秦孝公」。秦孝公首先有「統一天下」的巨大抱負,早已想「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恰逢戰國奇才商鞅的輔佐,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措施:對內「設立法度」「重視戰備」,對外「採取連衡策略」對付山東六國。最後改革的效果也非常好:「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大秦賦:始皇帝的緋聞父親,風險投資界鼻祖,歷史牛人呂不韋
    他在趙國邯鄲做生意的時候,結識了秦國公子嬴異人,這個時候的異人在秦國為質子,嬴異人是當時秦昭襄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是他並不受恩寵;其父安國君也是因兄長悼太子去世才得以被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異人不是嫡妻所生,乃夏太后所生,也不是年長之子,因此秦王和君父都不太重視異人,進而安排他當了質子。
  • 《大秦賦》跌落神壇評分直降6.6!原作強烈要求改名,自毀經典
    難怪評分會低,這部劇雖然是《大秦帝國》的系列劇,但是……差異太大了。這部劇比起之前的《大秦帝國》三部曲來,服裝道具布景等等倒是華麗了不少。但是,除了這些外在的因素之外,從劇本到臺詞到選角,全都整體下滑了,也難怪這一部收官之作會成現在這樣。為了讓大家更好的閱讀,我們一個個分開說吧,各位看官莫要急,且聽我娓娓道來。首先,我們先說說演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