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字心頭一把刀,忍耐本是一件極其反人性的事情,強忍著自己內心的憤怒、悲傷或者是不適,卻硬要裝出一副內心沒有受到波動的樣子,十分的「傷」我們的「心臟」。
然而,忍耐二字卻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處世箴言,藏著中華幾千年來的修身養性的秘密,如果能做到凡事忍耐,那人生真的是沒有太多痛苦了。
越是能夠忍耐的人,往往生活越幸福,也越容易成大器。
退是為了更好地「進」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人際之間發生衝突是在所難免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忍耐」的處世智慧。擁有了「忍耐」的法寶,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不費吹灰之力。
小王多次在同事之間說出自己對目前的薪資不滿,並表現出抱怨的情緒。這些話很快就傳到了領導的耳朵。後來,小王試圖去跟領導談工資的問題,還威脅辭職,領導卻並不買他的帳,最後小王悻悻離職。
小王在這裡就犯了不能忍耐、說話太多的毛病。在職場上的大忌就是肆意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往往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哪怕你只是簡單表達一下自己當時的想法和觀點,說出來的話也會被有心人拿去做文章,最後不利的,是自己的職場生涯。
著名心理學家歐馬萊博士說過:
薪金的增加並不是源於努力工作,而是源於經濟價值的增加。
也就是說,想增加薪金必須要經過長久的忍耐,忍到經濟價值的增加得以凸顯時,才是增加薪金的好時機。這需要持之以恆的忍耐之心。
所以如果我們想調薪,可以等自己在工作上幹出一點成績時,直接去跟老闆談。談的時候,同樣要學會「以退為進」,不要表現出自己多麼有能力、多麼有貢獻,只需要直接表達想調薪這個主題,效果反而很不錯。忍耐住自己內心所有不滿的情緒,同時做到謙卑,老闆聽的時候,感覺是舒服的。只說事,不展露情緒,凡事忍耐住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形成習慣,我們的職場人格就變得十分圓潤了。
「退一步」,並不是真的「弱」,而是一種更加積極的人際交往策略。學會忍、學會退,比只會咄咄逼人,要高明許多倍。一時的忍耐和退讓讓我們獲得更加融通和舒適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的前進更有保證。
忍耐並不代表沒出息
有人認為「忍耐」是沒出息的行為,是很窩囊的行為,其實並非如此。
《易經》云: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利用安身,以存德也。
意思就是,龍蛇冬眠,是為了保護生命,求得生命。用各種條件來安身,是一種美德。《易經》教導我們要學會以退為進,利用一切條件來保全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忍辱負重。
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意?又怎可能時時處於順境?我們身處逆境的時刻比順境要多的多。在逆境時,就免不了求到別人,或者是忍一時之憤。能夠忍下來的人必成大器,忍不下來的人往往流於普通。
我們中國有許多俗語,總結得十分有智慧,比如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吃虧是福」,「好漢不吃眼前虧」等等,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忍耐並非窩囊的表現,而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美德。很多事情,在「忍耐」二字的作用下,都會自動的迎刃而解。能夠做到不急不躁的「忍耐」的人,必定是有智慧的人,也必將幹出普通幹不了的事。
忍耐是跟人的天性做鬥爭
忍耐的感覺是十分難受的,就好像想做什麼事,想說什麼話,都被限制住,往往真的能「傷」到自己的「心」。
但是只要是學會忍耐,習慣了忍耐,它便會變作我們的修為,讓我們一生都順風順水,少了許多的阻礙。
很多人在與人發生衝突時忍不了,逞一時口舌之快,傷人又傷己。很多話是衝動之時說出口的,一旦說出口,就傷到了別人,想跟別人再回到過去和諧的局面,顯然就有些困難了。
但如果學會忍耐,即使心中再多的意見,只要忍住不講,就不會傷到自己和別人的關係。這樣做的時間長了,我們會發現身邊都是朋友,做事十分的順暢,往往沒有什麼阻礙。
結語:忍耐是處世的大智慧,學會忍耐,我們的人生將進入一個美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