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萬裡長江從皚皚雪峰出發,走過發源處的涓涓細流,掙脫崇山峻岭的狹窄激蕩,在奔流入海之前,孕育滋養出一片旖旎富庶的水鄉。
江蘇這一段,又稱揚子江。她橫貫江蘇433公裡,岸線總長1169公裡,串聯起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8個設區市,提供了江蘇80%的生產生活用水,沿岸5000多萬人生於斯、長於斯,盡享魚米之足、舟楫之便、岸線之利。
長江如母、溫情脈脈,傾力付出,不計回報。然而過去幾十年,我們對母親河一味索取,忽視了反哺。翻開揚子江的舊卷,看到的是兩個極端:一面是流金淌銀,富了一方經濟;一面是無序利用和過度開發,母親河透支嚴重、不堪重負。長此以往,恐怕是「雙輸」的結局。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滿懷對母親河的赤子之情,立下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鐵規鐵律,自此,長江的歷史迎來了新紀元。
保護母親河,重塑「江」與「人」的關係,復現一江春水綠如藍,努力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江蘇人有多拼?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江蘇省委研究室調研組用8天時間沿江而行400多公裡,訪河長、進工廠、問群眾,親眼目睹五年荏苒、大江巨變,更深深體會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號:xhrbbjxllw)今起推出江蘇省委研究室撰寫的系列調研報告《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來自長江經濟帶江蘇段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今天刊發第一篇:
回眸·不盡長江滾滾來
奔騰不息的長江喲,滋養了這一片水鄉澤國。「江」字裡那一筆水的靈動,「蘇」字裡魚米的富庶,都取自長江的饋贈。
「蘇常熟,天下足」。自宋以降,歷代先民依託長江帶來的河湖水網,大興農田水利,使太湖沿岸成為「天下糧倉」。現在,江蘇依然是農業大省,有效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比重超過92%,2019年糧食產量達741億斤,讓全省8000多萬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評價,「這對一個東部沿海省份來說很不簡單」。長江水系不僅是沿岸農業生產的命脈,而且通過江水北調、南水北調東線等工程,累計向外調水40多億立方米,源源不斷的長江水正灌溉著蘇北以及北方地區的廣袤良田。
水利興,農業豐,百姓安。江蘇以佔全國不到4%、人均不足0.9畝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6%的糧食、6.5%的蔬菜、3.8%的肉類和5.7%的禽蛋,創造了全國6.4%的農林牧漁增加值,「魚米之鄉」實至名歸。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長江之水還孕育了江蘇悠久璀璨的文脈,歷代遷客騷人鍾情於此,留下了多少不朽詩篇。
石頭城下,登閱江樓,宋濂讚嘆「金陵為帝王之州」;煙花三月,瓜洲古渡,徐凝稱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登北固山,四望神州,辛棄疾寫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太湖之畔,惠山之中,蘇軾「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姑蘇城外,楓橋夜泊,張繼臥看「江楓漁火對愁眠」;春江潮水,空中孤月,張若虛留下「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行走在揚子江畔,如入中華文化之寶庫。
江水不止,文脈不息。現在長江江蘇段,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和運河文化相互交融、交相輝映,17座城市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形成了揚子江文明城市群。
水路開,天地闊!長江賜予崇尚實業、敢於爭先的江蘇人控江扼海的便利。改革開放以來,許多生長在長江邊的闖將,最先富了起來。
「武家嘴,三天不下湖,餓得像個鬼,摸粒螺螄搭搭嘴。」這首40年前流傳在南京石臼湖周邊的民謠,說的是武家嘴村。當時,石臼湖是長江流域僅有的3個直接連通長江的內陸湖之一,武家嘴村雖然守著30多萬畝的湖面,但一到冬春枯水季節,一些村民就要以乞討為生,因此得名「漁化子村」。
改變開始於1982年,一個叫武繼軍的年輕人籌錢買了一條68噸的大木船,率先劃到長江裡運黃沙石子,只用一年時間,他就成為村裡頭一個「萬元戶」。此後30多年裡,武繼軍帶領武家嘴的村民,從跑船到造船,從小漁船到萬噸輪,從組建水運隊到成立集團公司,現在村集體可用財力達到1億元,連續多年蟬聯「金陵首富村」。
長江江蘇段以長江通航裡程1/7的長度,承擔起超過長江全線70%的貨物運量,成為名副其實的長江黃金水道「鑽石航段」。
舟楫之利加岸線資源,組合起來就是一塊「金疙瘩」。蓬勃發展的水運,激發了沿岸的生產力,開啟了蘇南「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發展模式,80年代鄉鎮企業鋪天蓋地、異軍突起,90年代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鄉鎮工業小區如雨後春筍,見證了江蘇經濟農轉工、內轉外的發展變遷。如今,全國百強縣前10名裡,江蘇佔據6席,而且全都來自長江邊。
2003年6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和沿江8市在泰州召開會議,宣告江蘇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正式啟動。會議上多次提到德國境內的萊茵河沿岸地區,這個以重化工業聞名於世的區域,成為我省新一輪沿江開發追趕的坐標。追趕靠什麼?靠的是大吞吐量、大用水量、大用電量、大用地量的「重型」產業。當時恰逢國際資本與產業大舉向長三角等地區轉移,我省828公裡主江岸線、沿江分布的31個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成為石化、鋼鐵、電力、汽車、冶金等產業「理想」集聚地。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提出「三年打基礎、八年見成效」,到2010年實現GDP增長2倍、形成沿江工業走廊、建成沿江港口群三大發展目標。自此,建設大軍、飲馬長江,拉開了史無前例的大開發、大建設帷幕。
靠江吃江,江蘇經濟實現騰飛,並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以佔長江經濟帶5.2%的國土面積、13.5%的人口,創造了21.8%的地區生產總值,位居長江沿線11個省市第一;沿江地區成為全省發展的發動機和重心所在,以47%的面積,承載了全省6成人口、7成投資、8成總量、9成進出口,整個長江流域沒有哪一個省像江蘇這樣,在沿江承擔了如此之重的開發強度和發展任務。
積勞成疾,大江也不例外。習近平總書記痛心疾呼:「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
江蘇作為長江流域生態負荷最重的區域之一,長江之病表現同樣明顯,是生態病,更是發展病。
從20世紀初新一輪沿江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重化產業成了沿江發展的「重頭戲」,十幾年間,沿江地區建起了42個經濟開發區,集聚了全省2/3的重化產能、70%的鋼鐵產能、74%的燃煤機組,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岸線開發強度高,主江岸線利用率從新一輪沿江開發前的27.8%,提高至共抓長江大保護之前的56%;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嚴重,重要湖庫處於富營養狀態,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環境風險隱患突出,沿江危化品碼頭和倉儲企業數量龐大,水源地與碼頭、化工園、排汙口犬牙交錯,危廢處置、化工汙染、飲用水安全隱患較大……
人與長江的關係,等待一次巨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局高度,對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別是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先後在重慶、武漢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裡長江!」總書記的決心堅如磐石,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認識和莊嚴承諾。
五年光陰,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對於長江的文明史來說,註定是改變歷史進程的重大轉折。總書記重要戰略思想在揚子江畔高昂激蕩、落地有聲!
登高則可望遠,望遠而致思深。
江蘇省委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中心組學習會、全省領導幹部會議,認真學習貫徹、深入理解領會,深刻認識到長江經濟帶既是經濟帶,又是生態帶,更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帶,總書記重要戰略思想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立下了「保護」的大前提,指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提出了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明確要求,開出了科學治理「長江病」、永葆母親河生機活力的良方,把我們對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省委深刻認識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總書記戰略思想的高度凝練,這既是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長江流域經濟社會邁向更高發展層次的重要基礎,更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為我們謀劃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環境美」,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視察江蘇時,提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目標定位之一個重要方面。省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蘇工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戰略思想一體學習貫徹,把共抓長江大保護作為堅定「四個意識」、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作為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提出了「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定位,並擺在壓倒性位置來抓。
推動大江巨變,先要在頭腦裡來一場革命!
「長江生態環境之『病』,從根子上來說,是發展方式之『病』、發展理念之『病』。」「保護好長江、走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之路,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和紅綠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在2019年4月召開的長江大保護(南京)現場推進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深入剖析長江之病的「病根」。
觀念不變原地轉,思想解放天地寬。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全省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中,省委把「如何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緊密結合實際,深入研究探討,切實糾正與新思想新理念不相適應的地方,堅決扭轉部分幹部頭腦中的「GDP崇拜」和速度情結,有力統一了全省上下的思想認識,推動發展思路由「開發中保護」向「保護中發展」轉變。
共抓長江大保護,突出一個「共」字。
「在全國率先制定印髮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把省域全境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2018年5月全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推進會上,省發改委主任李侃楨介紹。不止是8,而是13!推動長江經濟帶江蘇段高質量發展,不僅僅限於沿江8市,而是把13個設區市一體納入,明確每一個市在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現代交通運輸體系構建、重化產業布局優化等重點工作中的定位和任務。共抓長江大保護,江蘇使出了全省之力!
根據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我省先後出臺長江經濟帶實施規劃、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意見以及20多個專項規劃和政策文件,構建以規劃為龍頭、年度任務為重點、專項行動為抓手的落實體系,在全省實行統一的環保、技術、安全標準,引領全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一體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
保護母親河,責任重如山!
省委召開專題工作會,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健全責任體系,成立我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建立領導小組專題會議制度、省領導重點聯繫問題整改制度、省市層面工作專班制度。出臺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江蘇《實施細則》,明確涉及長江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一切經濟活動的管控要求;印髮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及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等各項工作職責。深入實施河湖斷面責任制,壓實地方主體責任。
每次長江工作會,就像是「打擂臺」。2018年5月,省委主要領導帶領沿江8市和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乘船對江蘇段進行全程考察,對各段工作成效現場點評。當月召開工作推進會,進一步強化使命責任,明確持續推進的目標思路、重點任務。在此基礎上,每半年召開一次現場推進會,採取視頻連線、播放警示片等方式,既加油又加壓,既盤點成效又揭短亮醜,推動長江大保護勁頭不松、力度不減。
作者 蘇延
圖片 視覺中國 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