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將介紹調酒常見的類型及其作法,也將對一些調酒中常見的術語進行說明。
調酒的分類
調酒的分類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二分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分為有酒精性與無酒精性,第二種是分為長飲型與短飲型。
(1)有酒精與無酒精的分類法
第一種分類法將有酒精的調製飲料稱為『雞尾酒』(Cocktail),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各種調酒,而無酒精的調製飲料,名稱會加上「virgin」或使用「mocktail」來代替,舉例來說,VIRGIN MARY就是指沒有伏特加的血腥瑪莉,中文有些翻譯為『處女』或『純真』瑪莉。
(2)長飲型與短飲型的分類法
第二種分類法將調酒分為長飲型與短飲型雞尾酒,長短飲的定義有很多向度,如果以維基百科的定義,長飲是『大於120ml、通常在160ml到400ml、或介於5到9盎司之間』。
依此定義,長短飲就不能以是否有加冰塊來看,像黑色俄羅斯或教父一類的調酒,雖然有加冰塊但總容量在100ml以內...其實也只有此類調酒較難判斷,因為它們酒精濃度高可是容量不多,但加了冰塊又可以喝很久,除此之外大多能輕易判斷:以高腳杯裝盛、不加冰塊飲用的大多為短飲;含有大量無酒精材料(如果汁或碳酸飲料)、加冰塊飲用的大多為長飲。
長飲型調酒以30~45分鐘內喝為佳,因為冰塊融化後會讓飲料變稀,而且融化的水浮在上層喝起來很靠杯,所以喝比較慢的建議附上攪拌棒或吸管,可以邊喝邊攪。
調酒的類型與作法
探討雞尾酒的起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些經典的作法,它們通常是雞尾酒的『原型』,衍生出的調酒即以這些原型稍加變化而成。此外,在調酒中也有一些專業的用語,以下將一併說明。
(1)on the rocks & straight up
On the rocks即加冰塊飲用,因為冰塊狀似巖石而得名。一般來說專業的店家在人客點選威士忌時會問要不要加冰,也會提供大塊不易融化的冰塊,對於看似不太會喝酒的人客,也會問調酒要不要加冰塊(即使是短飲型調酒)。On the rocks是傳統的說法,Bartender聽不懂的話只好說with ice cube...在臺灣,客人還是說中文就好了...
straight up即純飲,不加其他東西。純飲烈酒通常使用shot杯,所以它又稱為straight glass(純飲杯),其實shot杯才是原始的威士忌杯,一般印象中的威士忌杯真正的名字是old fashioned glass(傳統杯),通常在加冰飲用威士忌時使用。
(註:一個容易與straight搞混的詞是strain,這是指搖蕩後濾掉冰塊的意思)
點選時用『酒名+On the rocks』或『酒名+straight up』即可,可以是品牌(例如absolute on the rocks)或基酒(例如whisky straight up),『調酒+ On the rocks』通常用在短飲型調酒(例如Martini on the rocks),像螺絲起子一類本來就會加冰塊喝的調酒,就不用再特別交待。
點酒時有些人會直接點雙份,所謂一份是指30ml(約1盎司),雙份即60ml,點雙份的說法有double與two finger(因為雙份大約是食指與中指相迭的高度)。
(2)『酒名+碳酸飲料』
這是最常見的作法之一,例如whisky soda或vodka tonic。這種調酒通常以高球杯或可林杯裝盛,基酒的份量約30ml~45ml,加入八分滿冰塊後填滿碳酸飲料。『酒名+果汁』的喝法雖然常見,但此類調酒大都有特定名稱,如果不是常見喝法只好自行指定,例如有些奇人喜歡喝CAMPARI orange...
(註:有些人統稱『烈酒+冰塊+碳酸飲料』的喝法為『高球』(high ball),最著名的即為whisky soda)
(3)Frozen & Frappe
Frozen即冰沙的作法,點法是『frozen+調酒名』,會調製成霜凍形式的調酒,以短飲型、帶酸甜味的調酒為主。
Frappe中文為芙萊蓓...說穿了其實就是香甜酒剉冰。作法是先打出碎冰(不是冰沙),然後將碎冰倒入高腳杯中,再將香甜酒淋上去,最著名的是淋上薄荷香甜酒的薄荷芙萊蓓(Mint Frappe),但我覺得它喝起來相當靠杯,建議改淋貝禮詩奶酒,再加上少許煉乳(如果有芋圓就更好了)。
(4)sour
Sour中文翻譯很多,例如酸味、沙瓦或騷兒(靠杯這是什麼翻譯),作法簡單,口感更是受歡迎,所有基酒都很適合調製成sour的形式,一些口感優異的香甜酒也很適合,最著名的應為威士忌沙瓦(whisky sour),還有大受歡迎的杏仁酸酒(Amaretto sour)。
Sour用的杯具為下圖的酸味酒杯(Sour glass),原始作法飲用時沒有冰塊,但沙瓦常被不太能喝酒的人點來喝,所以很常見用傳統杯且加冰塊的喝法,有些還會加透明系的碳酸飲料。
Sour的酒譜是基酒:檸檬汁=2:1,加入糖漿以搖蕩法調製,此酒譜適合高度嗜酸者,我還是比較偏好3:1或4:1的比例
其他類型的調酒與術語,讓我們下篇待續~
5) 副材料
調酒酒譜中會用到一些不含酒精的材料,它們通常被稱為副材料,以下將分別說明~
檸檬
初接觸酒譜的人可能會有個疑問,有些酒譜寫檸檬汁、有些寫萊姆汁,兩者有什麼不同?其實只要準備新鮮檸檬、糖漿及罐裝萊姆汁就已足夠。
如何選購檸檬?一般水果攤有兩種檸檬,一種是有子檸檬,一種是無子檸檬,無子的皮較薄,可以榨出比較多汁;有子的皮較厚,榨出來的汁較少,但購買上建議買有子檸檬,因為酸度和香氣比較夠。
建議挑選挑中等大小的檸檬,不要有磨損或摸起來軟軟的地方,裡面的果肉可能已經爛掉了。接著是看外表,有些檸檬光滑有光澤,有些暗沉露出明顯的毛細孔,外觀可看出檸檬的新鮮程度,越新鮮的檸檬可以弄出比較多的皮油。
不要挑選過於鮮綠、摸起來很厚重的檸檬。它們皮很厚、榨不出什麼汁而且苦味相當重,購買時可以握於手中輕輕施加壓力,以能略為凹陷者為佳,幾乎不變形的就是皮很厚的檸檬。
什麼是檸檬皮油?削一小片檸檬皮,把它在離手背10公分左右的地方對摺,可以感覺到它以霧狀的方式噴出一點點液體,那就是檸檬皮油。很多老外喝酒時會拿著一片檸檬皮在杯緣抹來抹去,要的就是皮油的香氣,有些調酒在製作完成時也會拿檸檬皮往杯內噴灑,也是為了這個香氣。
檸檬是調酒最常用到的副材料,花點時間挑選絕對是值得的,即使用相同比例的材料與搖蕩方式去調某一杯酒,成品還是會因檸檬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酒專或超市有販賣濃縮的檸檬原汁,建議可以買來備而不用(例如買不到檸檬時),調酒還是用新鮮檸檬比較好,用它來調酒會有一種『化學』味。
萊姆汁與糖漿
圖中三瓶由左至右分別是萊姆汁、紅石榴糖漿、藍色糖漿。
說明:使用的頻率也是由左至右,剛開始只要買萊姆汁即可,如果你聽到的酒名是什麼什麼Lime的(例如Vodka Lime就是以伏特加和萊姆汁為主要材料),就可以加入它,在酒譜中的寫法通常是Lime Juice。
紅石榴糖漿與藍色糖漿用於增加甜味與調色,但不建議加到足量,用少量調色或漸層即可,因為它的口感其實有點像廉價的色素糖果。
有些酒會用到糖怎麼辦?一個方式是買豐年果糖,或是在家裡煮糖漿;糖漿的作法很簡單,多少體積的糖就放多少體積的的水,用小火慢煮到糖全部溶解,放涼後裝瓶即可。
參考文章:調酒實驗室(6)-酸甜汁的使用
櫻桃
糖漬櫻桃不好買,通常要到食品材料行找,如果真的找不到,可以到蛋糕店請他們幫你進一罐。櫻桃是常用到的副材料,著名調酒『曼哈頓』會使用到。購買時請注意有些罐裝櫻桃是用黑櫻桃醃漬,但它較硬而且比較不甜,不太適合用在調酒,不要買錯了。
這瓶是我吃過市售數種糖漬櫻桃後強力推薦的品牌,有興趣可到賣場注文一罐,謝謝~
果汁
除了檸檬之外的果汁比較沒那麼要求一定要現榨,有些罐裝的果汁甚至比現榨的好喝,而且罐裝的還可以存放比較久。常用的果汁有:柳橙汁、葡萄柚汁、菠蘿汁、蔓越梅汁、蕃茄汁,可依喜好選擇果汁的品牌。
我自己柳橙與葡萄柚汁會選擇每日C、菠蘿汁是臺鳳、蔓越梅汁是優鮮沛,蕃茄汁喜歡低甜度或帶鹹味的話可考慮可果美,偏好甜味的,鮮採蕃茄那種罐裝蕃茄汁也不錯。菠蘿汁與葡萄柚汁比較難買,要到超市才買得到,其他果汁便利商店都買得到。
使用現榨的果汁調酒,通常要另外加點糖漿,或是將用量少於酒譜一點,這是因為現榨的果汁通常較酸,如果依酒譜的量會讓成品偏酸,一般罐裝果汁大多有調味過,味道比較柔和。
碳酸飲料
常見的碳酸飲料可樂、雪碧與蘋果西打都很容易取得,需要找的是圖中這三瓶,由左至右分別是通寧水、蘇打水與薑汁汽水,一般來說酒專都會賣,有些超市也有賣。
如果調酒名是什麼什麼soda的,就是指基酒加入蘇打水(例如whisky soda就是在威士忌中加入冰塊與蘇打水)。調酒名中有tonic的,即為加入通寧水。
調酒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