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得好:「時有泰否,道有顯晦,時與道違,雖聖賢不能免災」,就是當時運不濟之時,即使你天縱奇才,也難以避免傷害自身安全的事情發生,運去金如鐵,時來鐵似金,如果生不逢時,處在一個風雨飄搖的亂世之時,你的聰明才智,才華聲譽,都完全有可能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患。

因為與人共事,便難免會遇到領頭之人的昏庸無能而對自己的有才之忌、有德之饞,當碰到這種危險之時,該如何才能既保證自己的生命之安全,而又不改變自己的志向與行為準則,便是一門莫大的學問,處理得好便可以兩全,處理得不好便危險萬狀。
在《易經》中,便有一卦是教君子在艱難之中時,既可以守正不阿,又能遵時養晦的智慧的,這便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三十六卦——地火明夷卦。
地火明夷卦,卦象為下離上坤,異卦相疊而成,下卦為離為日為火,上卦為坤為地為土,是火入地中之像。
火入地中,則火為土掩,火光無法炎上而生起光明,明入於地,光明下蔽,是離火為坤土所克而離火受傷之像,所以本卦才叫做明夷,夷者,傷也。

離火既然受傷,那麼便難以出離坤土而生發光明,就像太陽沒入地中,太陽既沒,天地之間漆黑一片,前途難測,在此之時,如果輕舉妄動,則肯定兇險異常,在此艱難之時,要怎麼做才能「變而不失其正,危而能保其安」呢?
明夷之傷,雖有時勢使然之因,也與自己的選擇有關,在此艱難異常之時,唯有一以守正,二以用晦,方可避免受到傷害。
彖辭中說「正其志」,是不失其正之意,自己內心的中正之道不失,可是又不能將自己的中正之道顯露於外,如身懷寶珠而不可外露是也。
用晦者,韜光養晦之意,君子當此上暗下明之時,必須要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戒懼夕惕之心自處,有才而隱才,有物而隱物,有德而藏德,必須要如驚弓之鳥般見風而早退,明哲而保身,不與他人爭一日之長短。

只有將所有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才德隱藏起來,才能避免因為才德而所引起的傷害,就像古人所說的「頑石得全,璞玉必剖」一樣,只有以晦藏明,明不外露,外愚內慧,才是一個真正的明道若昧、道隱無名的智慧君子。
身具文明之才而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即使一時蒙難,也不改變自己所堅持的志向。當環境不利於展示自己的才德之時,便隱藏自己的才德,因為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唯有等到時機成熟之時方可再次施展而沒有危險。
像周文王,內修文明之德,外盡柔順之誠,尚且不能免禍而有七年牢獄之災,但是當此時運艱險之時,也幸虧他深明用晦之道,固守貞正,所以最後才終於能夠免脫掉生命的危險,如果他在當時不能以艱貞晦明的話,那麼後果也許就不一樣了。

大難者,天下之難也,內難者,家室之難也,一家一國,莫不如此,所以明夷全卦都是「利艱貞」,而不像其他卦中,只有某一爻是「利艱貞」,由此而可以深知聖人對此的垂誡之意。
人生在世,當此明夷之時,不可無智,亦不可過智,無智則不明而人欺我,過智則苛察而不容物,唯有以寬厚之德,納明於晦之中,才能傷而自保無虞,使上下不妒,雖危亦安,深體聖人之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