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經行處,成如容易卻艱辛。「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六合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特別是2020年面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一系列衝刺收官的繁重任務和疫情汛情考驗,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強富美高」新六合形象愈發清晰。
展望新徵程,整裝奮鬥再出發。「十四五」期間,六合區將緊緊圍繞「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強富美高」新六合建設,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回眸「十三五」
高質量發展起勢提速
「強富美高」旋律悠揚
「十三五」期間,六合區上下緊扣「強富美高」新六合建設目標,砥礪前行、開拓創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抓產業、促發展,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9%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7%
●工業投資年均增長9%
●新增瞪羚企業11家、規上工業企業155家,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
●旅遊接待人次、總收入年均增長15%,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50%
●六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名單
抓改革、促創新,內生動能持續增強
●從零起步規劃組建高新區
●在建、投用科創載體面積超100萬平方米
●籤約落地新型研發機構20家、孵化引進企業超400家
●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198家、年均增長超5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22.5個百分點
●政務服務、綜合行政執法等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街鎮集成改革全面完成
●在全省率先推出「一網通」「一區通」等便民措施
抓統籌、促融合,城鄉面貌持續改善
●全力推進雄州中心區、龍袍新城規劃建設
●建成省市級美麗鄉村305個、示範片區650平方公裡
●城鎮綠化覆蓋率達45.8%
●提檔升級農路600公裡,新改建橋梁73座
●改造棚戶區121.6萬平方米
●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071戶、基本實現「動態清零」
●關停搬遷「散亂汙」企業80家、升級改造121家
●新增成片造林5.08萬畝
●修復長江溼地6770畝
●全區域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抓服務、促保障,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民生支出年均增長13.4%
●新增城鎮就業10.2萬人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1%
●獲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新開工保障房163.5萬平方米、竣工102.8萬平方米,籌集人才安居房13.1萬平方米
●新建、改擴建各級學校42所,實驗高中創成省「四星級」高中
●省中醫院江北院區正式掛牌運行
●龍池、龍袍、金牛湖創成國家衛生街道
●審計監督、穩價保供、氣象服務、退役軍人管理服務、雙擁等工作有力推進
●人防、外事、民宗、僑臺、紅十字等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展望「十四五」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抓好今年工作,事關當前、事關全局、事關長遠。六合區將緊扣「強富美高」總目標,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經濟持續穩中向好,加快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大美六合」,確保「十四五」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良好開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擦亮「六張名片」,建設「大美六合」
未來五年,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六合爭先進位、跨越趕超的關鍵五年。根據《中共南京市六合區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今後五年,六合區將緊扣市委市政府對六合提出的「產業增長極、宜居新空間、生態後花園」定位,圍繞建設以人民為中心大美六合的發展願景,聚力擦亮「創新強效」的產業名片、「江北門戶」的窗口名片、「古棠新韻」的宜居名片、「襟江帶滁」的生態名片、「四鄉集萃」的文化名片、「基層善治」的幸福名片,初步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實體經濟為主體的增長方式,加快成為南京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服務雙循環格局重要傳導區,奮力在南京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幹在實處、展現作為。
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北部創新支點。堅持創新發展導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落實創新名城建設部署,創新發展競爭力和輻射力顯著提高,形成更多依靠創新的引領型發展。建設具有特色的六合科技創新港,在寧鎮揚同城化中發揮傳導作用。建成一批國家級科創載體,形成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主要創新指標和創新發展能力大幅提升。到「十四五」末,高新技術企業數超1000家,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2.5%。
著力打造高能級集聚的現代產業基地。堅持把工業崛起作為強區之本,把實體經濟作為核心抓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主引擎作用,製造業產業鏈條和協作配套體系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能級不斷增強,現代農業加快提升形成品牌,成為全市工業經濟新的重要增長極。開發園區、高新園區、農業園區加快提檔升級,在全省綜合排名穩步提升。圍繞全市「4+4+1」主導產業體系,著力推動地標產業打造取得突破,形成1-2個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和2-3個五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著力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幸福都市田園。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顯著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長江六合段以及廣大鄉村生態品質、形態面貌明顯改善,綠色低碳發展成效明顯,區域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生態優勢轉化路徑更加清晰,充分彰顯大都市北部田園風採。到「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80%。
著力打造高效能治理的基層示範樣板。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政府統籌同社會調節、公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共同體加快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形成新的工作品牌、邁上新的臺階。平安六合、法治六合建設取得更大成果,法治社會基礎不斷夯實,本質安全水平明顯提升,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社會和諧穩定得到有效保障,市民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高。到「十四五」末,美麗社區覆蓋率90%以上,法治建設滿意度90%以上,公眾安全感95%以上。
更寬視野謀創新
進一步增強發展活力
構築創新要素承載高地
●積極推進六合科技創新港建設
●加快實施科創園二期、高新科技城等項目
●打造啟迪虛擬實境等特色眾創空間
●推動棠邑科技企業孵化器創建國家級孵化器
●六合開發區爭創國家級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
●高新區主要創新指標躋身全市中遊併力爭進入第一梯隊
構築創新主體引育高地
●集聚、招引、孵化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高質量開展夥伴園區建設和各類創新活動
構築創新創業生態高地
●貫徹市委「一號文件」精神,修訂完善區級配套政策
●推進實施「紫金山英才計劃」等人才工程,優化人才多層次保障機制,集聚科技頂尖人才團隊1個
●深入實施「百校對接計劃」「千家百企計劃」,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40個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超12億元
更大力度強產業
進一步壯大實體經濟
推動主導產業提質量
●先進位造業對標全市八大產業鏈,推動產業做大、做專、做精、做特
●文旅康養產業圍繞金牛湖—冶山等重點片區,加快導入龍頭型、旗艦型項目
●現代農業著力在園區建設、產業培育、品牌打造上下功夫
推動項目建設擴增量
●緊盯「實際利用內資120億元,實際使用外資2.5億美元,力爭籤約項目投資總額突破1500億元」的目標任務,進一步掀起全面聚焦招商、全力攻堅招商、全員服務招商的熱潮
●緊盯重點產業項目,落實全過程指導、全鏈條跟蹤、全方位服務,推動項目快建設、快投產、快見效
推動轉型升級優存量
●力爭再新增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有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二次開發」和閒置土地分類處置,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產出率
更嚴要求優生態
進一步提高環境質量
聚力解決突出問題
●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問題整治「回頭看」
●全力抓好長江大保護,加強整體生態修復和岸線綜合利用,高標準打造沿江特色示範段
●完善水、氣、土汙染聯防聯控機制
●實施街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有效治理揮發性有機物
聚力增強制度支撐
●加快完善全面、全域、全民治理環境的體制
●認真落實河湖長、斷面長、點位長、林長等工作機制
●健全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
聚力打造綠色品牌
●有序調整不符合生態功能定位的產業布局
●加快生態資源經濟化進程,增加綠色農產品供給
●依託旅遊度假區、溼地公園、森林公園、礦山公園等平臺,更加全面、直觀地展示汙染防治、生態治理成果
更高標準建城市
進一步提升功能品質
促進空間布局優化提升
●加快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
●高標準推進新城開發,雄州中心區拉開滁河左岸核心區建設框架
●美麗鄉村建設突出田園風貌、注重文化傳承,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
促進基礎配套優化提升
●加快實施328國道、501省道等重點工程,推進香塘路等市政道路建設,提檔升級農路50公裡
●加快綠帶、公園、綠道等建設,因地制宜植綠築景、種花添彩,著力打造「公園城市」
●出新街巷28條,整治老舊小區超10萬平方米
促進治理水平優化提升
●深化文明城市創建長效機制
●積極推動「大數據」「網際網路+」等創新模式在精細化管理中的有效應用
●高質量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創成省級垃圾分類示範區
更實舉措惠民生
進一步滿足群眾需求
不斷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新增城鎮就業2.1萬人、大學生就業5500人,培育自主創業1000人,創業帶動就業3600人
●新開工保障房55萬平方米、竣工22萬平方米
●實施精準脫貧績效評估,持續增強欠發達街鎮和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
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加快推進復興路初中等重點工程
●加快區人民醫院新病房樓等項目建設,積極創建省健康促進區
●完成260戶家庭適老化改造
●加快實施竹鎮抗日鬥爭展覽館等項目
●高質量辦好第35屆全國荷花節
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常態化抓好疫情防控,牢牢壓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不斷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機制
●持續壓緊壓實安全生產「三個責任」,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更強擔當提作風
進一步深化政府建設
堅定不移加強政治建設
●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緊密結合
●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堅定不移做優發展環境
●統籌推動法治六合、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和政務公開
●健全領導、部門掛鈎推進項目、掛鈎服務企業制度
堅定不移恪守清正廉潔
●嚴格執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三重一大」等制度
●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自覺接受社會監督、輿論監督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