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0日
1994年11月10日,我國第一臺無纜水下機器人研製成功,通過專家驗收。
「探索者號」長4.4m、寬0.8m、寬1.5m,載重2.2t,是集搜索和調查於一體的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整個機器人分為水上、水下兩個部分,由載體系統、電控系統、聲學系統、導航系統、水面支持系統和能源系統組成,涉及自動駕駛、水聲通訊、圖像壓縮與處理、定位導航與控制、計算機體系結構、多傳感器融合、人工智慧、高效能源流體動力學及深潛技術、水面收放技術等多項高技術。
這一水下機器人採用國產充油鉛酸電池為動力,安裝了7部聲納,活動範圍可以達到12海裡,續航能力達到6小時,最大前進速度為7.5千米/小時,可以在四級海況下正常回收,能夠在指定海域搜索目標並記錄數據和聲納圖像,而且還可以對失事目標進行觀察、拍照和錄像,自動迴避障礙。另外,這一機器人還具有水聲通訊能力,可以將需要的數據和圖像傳至水面監控臺上顯示。
正是因為眾多的功能,因而「探索者號」機器人在水下工程、海洋石油以及海底礦藏資源開發、海洋科學考察以及海底打撈和救生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經過多次海上試驗,「探索者」機器人的整機功能、主要技術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90年代同類水下機器人先進水平,並在西沙群島附近成功下潛1000米水深,甩掉了與母船之間聯繫的電纜,實現了從有纜向無纜的飛躍,成為我國到達深海的先驅者。
「探索者號」的研製成功大大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差距,標誌著我國水下機器人技術走向成熟,為國家探索和開發海洋資源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 科技名家·裡程碑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