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0日 我國第一臺無纜水下機器人研製成功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1994年11月10日 我國第一臺無纜水下機器人研製成功

2017-11-10 08:21 來源: 科普中國

1994年11月10日

1994年11月10日,我國第一臺無纜水下機器人研製成功,通過專家驗收。

「探索者號」長4.4m、寬0.8m、寬1.5m,載重2.2t,是集搜索和調查於一體的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整個機器人分為水上、水下兩個部分,由載體系統、電控系統、聲學系統、導航系統、水面支持系統和能源系統組成,涉及自動駕駛、水聲通訊、圖像壓縮與處理、定位導航與控制、計算機體系結構、多傳感器融合、人工智慧、高效能源流體動力學及深潛技術、水面收放技術等多項高技術。

這一水下機器人採用國產充油鉛酸電池為動力,安裝了7部聲納,活動範圍可以達到12海裡,續航能力達到6小時,最大前進速度為7.5千米/小時,可以在四級海況下正常回收,能夠在指定海域搜索目標並記錄數據和聲納圖像,而且還可以對失事目標進行觀察、拍照和錄像,自動迴避障礙。另外,這一機器人還具有水聲通訊能力,可以將需要的數據和圖像傳至水面監控臺上顯示。

正是因為眾多的功能,因而「探索者號」機器人在水下工程、海洋石油以及海底礦藏資源開發、海洋科學考察以及海底打撈和救生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經過多次海上試驗,「探索者」機器人的整機功能、主要技術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90年代同類水下機器人先進水平,並在西沙群島附近成功下潛1000米水深,甩掉了與母船之間聯繫的電纜,實現了從有纜向無纜的飛躍,成為我國到達深海的先驅者。

「探索者號」的研製成功大大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差距,標誌著我國水下機器人技術走向成熟,為國家探索和開發海洋資源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 科技名家·裡程碑 [責任編輯: 李浩]

相關焦點

  • 【今日歷史】11月10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1038年11月10日 李元昊自立為帝正式建立西夏國   980年前,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大夏國,都城興慶(今寧夏銀川)。   ?1934年11月10日 國民黨軍佔領中央蘇區   84年前,1934年11月10日,國民黨軍佔領瑞金。20日,國民黨江西省政府將瑞金、會昌、於都、興國、寧都、石城等六縣,劃為「特別政治區」。   ?
  • 1983年12月22日 我國第一臺億次計算機「銀河」研製成功
    1983年12月22日 我國第一臺億次計算機「銀河」研製成功 2014-03-14 09:05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研製成功(新中國日曆)
    「我國自製的第一架電子計算機,今天(5月25日)下午七時半在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作了一次表演,經過初步試算,性能良好。」  1956年5月26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題為《一架電子計算機在復旦大學製成》的消息。
  • 2018年10月29日國內外時事政治
    2018年10月29日國內外時事政治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公務員考試,時事政治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人事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華圖諮詢電話:400-010-1568。
  • 今天|4月15日,59年前,我國第一艘自行研製的國產萬噸輪「東風」號...
    月15日,我國自行設計、自己建造、全部材料和設備都是國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在江南造船廠提前下水。它標誌著上海造船工業的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我國造船史上增添了新的光輝的一頁。總長161.4米、載重量1.3488萬噸的「東風」號從投料到下水,只用了88天時間,比原定計劃提前11天,其中船臺周期只用了49天時間,創造了我國造船史上的奇蹟。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造的載重10500噸的「西風」號遠洋貨輪,從投料到下水花了4個月9天時間。
  • 孫寧:讓特種機器人守護職工安全
    2012年,我研究生畢業後回到唐山,就始終在機器人研發的第一線。在我的眼裡,機器人不是機器,而是刻進生命裡的朋友。研究機器人就是我最大的興趣。記者:我們注意到,現在特種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在很多場景下可以代替人們進入一些危險區域進行作業。請問是什麼讓您下定決心研製特種機器人?在研發第一款特種機器人過程中,有沒有哪些故事讓您記憶猶新呢?
  • 10月15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李曉建) 每年的10月15日是世界農村婦女日。為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農村婦女在實現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地位以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1996年聯合國確定每年的10月15日為「世界農村婦女日」。    每年的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由世界盲人聯盟於1984年設立。世界盲人聯盟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現有會員國72個。
  • 1983年中國第一臺巨型計算機誕生
    1983年中國第一臺巨型計算機誕生   1983年11
  • 我國首臺槽式曲面玻璃鏡面形測試設備研製成功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由首航節能光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航光熱)和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合作,成功研發了槽式曲面玻璃鏡面形離線測試設備。該設備在首航光熱公司的光熱試驗基地完成了安裝調試及系統標定,並進行了曲面玻璃鏡樣片測試試驗,測試結果達到了設計指標。這表明我國首臺槽式曲面玻璃鏡面形離線測試設備研製獲得成功。
  • 歷史上的今天1987年12月18日我國製成第一部完全國產化機器人
    歷史上的今天1987年12月18日我國製成第一部完全國產化機器人 2013-09-10 16:17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大事記|附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9月14日-27日 我國自行研製的飛彈核潛艇在東海海域進行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並取得成功。10月16日 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24日,鄧小平在視察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指出,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 1994年11月
    11月6日  美國前國務卿貝克抵臺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貝稱支持中國大陸 和臺灣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及世界貿易組織;對於臺尋求參與聯合國,貝認為必須務實地看待這個問題。11月7日  「陸委會」主委黃昆輝在「立法院」答詢稱,臺大陸政策的總策略應有三個原則,分別是法制化的交流,制度化的協商,以及對交流所執行的重點。
  • 1994年2月8日,新型運載火箭「長徵三號甲」首次發射成功
    1994年2月8日16時34分,我國自行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徵三號甲」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搭載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徵三號甲」是專門為發射我國新型通信廣播衛星而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採用了多項先進技術,運載能力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了一大步。 責任編輯:馮開華
  • 90年,人民軍隊的90個「第一」
    (1959年研製成功)  28、第一種步兵戰車  86式履帶式步兵戰車(1986年研製成功)  29、第一架國產噴氣式戰鬥機  「殲-5」噴氣式殲擊機(1956年試飛成功)  30、第一架國產轟炸機  轟-6型轟炸機(1959年試飛成功)  31、第一架預警機  「空警一號」(1971年試飛成功
  • 渦扇8發動機接近成功 但因運10飛機下馬而夭折
    由於工業基礎薄弱,我國民用大飛機使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都是國外進口的,但這不等於中國在發展民用渦扇發動機上沒有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研製運10型大客機時,就著手研製為其配套的渦扇8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且空中試驗取得成功,但後因運10型飛機下馬而夭折。
  • 我國成功發射試驗六號衛星和4顆微納衛星
    來源:解放軍報記者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鄒維榮、李瀟帆我國成功發射試驗六號衛星搭載發射4顆微納衛星軍報記者酒泉11月20日電(李瀟帆、記者鄒維榮)2018年11月20日7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六號衛星及天平一號
  • 【1975年】中國第一次回收衛星成功
    1975年11月29日 中國第一次回收衛星成功 1975年1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回收成功。該衛星於11月26日發射,重約1.5噸,在近地點173千米、遠地點483千米的軌道上運行,繞地球一周為91分鐘。衛星由結構、溫控、攝影、姿控、程控、遙測、跟蹤、返回等系統組成,包括儀器艙和返回艙兩個艙段,其相機系統和回收系統由航天科技研製。該衛星獲得了許多寶貴的遙感資料和試驗數據,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蘇之後第三個具有回收衛星能力的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10)
    一九八八年2月25日 國務院印發《關於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住房供應管理逐步由單位化向社會化、專業化改變。1998年7月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提出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
  • 齊魯晚報 2020年11月29日
    11月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奮鬥者」號研製及海試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