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小二畫嘮語音直播整理收錄
我不是藝術的創造者,
我只是藝術的搬運工。
小二畫嘮,我們今天接著聊。
親愛的各位胡椒粉們,大家晚上好,今天是2018年的7月2號星期一,今天繼續咱們的小二畫嘮。
咱們今天跟大家聊點什麼呢?今天要講芥子園的山水。
有巢勳版芥子園的可以把書翻開,因為我們之前的都講不同的樹法,基本上夠大家用的了。
然後下面就是要多看畫,多看書,多臨摹。然後很多朋友說不會畫石頭,其實石頭相對樹來說真是非常非常好畫的,而且石頭這個工細,古人把它講的很玄乎,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古人怎麼瞎白活的。
那我們翻到第二十七夜,也就是山石譜的第一頁,這第一頁講的是什麼東西呢?
山石的畫法,講的山和石頭的畫法皴法,然後布局的方法,還有就說這種泉水的特點,然後我們看一下,這塊開篇講的懸玄乎乎,那我們撿一些比較重點的,來給大家聊一聊。
畫石起手,當分三面法。這就是咱們以前講的樹分四枝,石分三面麼。
觀人者,必曰氣骨。石乃天地之骨,而氣亦寓焉,故謂之曰「雲根」。無氣之石則為頑石,猶無氣之骨則為朽骨。豈有朽骨而可施於騷人韻士筆下乎?
這就是中國畫講的叫氣韻生動。
是畫無氣之石故不可,而畫有氣之石,即覓氣於無可捉摸之中,尤難乎其難。非胸中煉有媧皇,指上立有顛末,未可從事。而我今以為無難也,蓋石有三面。
這一段就是說你得大氣,然後繞了一大圈回來告訴你畫石頭得三面。
三面者,即石之凹深凸淺,參合陰陽。什麼叫參合陰陽,就是夾雜著陰陽,就是我們講的受光和背光。
步伍高下,稱量厚薄,以及礬頭菱面,負土胎泉。此雖石之勢也,熟此而氣亦隨勢以生矣。秘法無多,請以一字金針相告,曰「活」。
三面是什麼啊,就是又有凹的有凸的又有高的又有淺下去的,這就是石頭的這些不同表現的一個樣子,然後畫這些東西,最後他總結了一個字,就是「活」。
什麼是「活」就像我們畫樹一樣,你要把它畫成一棵活的樹,而不是畫成一棵朽樹,就是要畫出生命,就是要變化多端,再說白點就是要自然。
一顆石頭你畫成方形的,那就不叫石頭了,那就成磚頭了,因為它的外輪廓都是方方正正的,它沒有凹凸沒有深淺,經過人工加工過了,所以它叫磚頭,也叫板磚。
你看到大自然中的石頭,裡面是有大自然的變化莫測,難以琢磨,這些石頭有稜有角,有淺有深,不同的變化讓你感覺大自然的曼妙,大自然的神奇。
這種神其實說白了,就是自然,完了之後他會曰一個字,叫「活」,一個字就概括了所有問題。
餘所謂一字金針曰「活」者,尤須於三面未分,一筆初下,具有磊落雄壯氣概。一筆須有數頓,使之矯若遊龍。先用淡墨勾框,再以焦墨破之。
這哥們一講這塊,說第一筆下去就得光明磊落,還得雄壯氣概,得有氣勢,然後這一筆須有頓挫,其實就是昨天大家都有看到我畫吧,這一筆下去,有粗有細,什麼叫頓挫,其實就是你的筆的提按。
然後使之驕若遊龍,像龍一樣,然後先用淡墨勾框,一開始先用淡墨勾外輪廓,再用焦墨破之,再用重墨畫一下,這是他的一種方法。
石廓如左既勾濃,則右宜稍淡,以分陰陽向背。千石萬石,不外參伍其法。
就是說該重的該淡的,就分出了陰陽,千石萬石不外乎就用這種方法,講的就是這種比較簡單的一種方法。
為什麼這樣畫呢?這也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芥子園只能講筆法沒法講墨法,那墨法怎麼講,他就乾脆把它說了出來。所以說不是不可以復勾的,是可以的。
參伍中又有小間大、大間小之別。畫成依廓加皴,漸有遊刃。雖諸家皴法不一,石體因地而施,即於一家之中,尺幅之內,或弁於山,或帶於水,甚夥其形,總不外此一二法,則他無論。
這一段很簡單,大家也都能明白,就是不同的畫家有不同畫法,但都是根據山的勢來畫的,而且我們可以說因地制宜。所以大家在畫這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即米山,乃全是墨點暈成,不須勾廓者,然於不勾之中,亦未嘗不具此法,於層層烘染處逼出,甚森嚴也。
這一段也把獨特的皴法,米芾他們的父子倆的皴法拿出來了,這就是指也不能隨便畫,其實人家畫完了米點皴之後人家的山也是一層一層的,也是這樣一層一層的像勾過的一樣。
然後呢,我們之前畫樹的時候講了什麼是扶老什麼是協幼,這個就是樹的穿插,那石頭也有穿插。
樹有穿插,石亦有穿插。樹之穿插在枝柯,石之穿插更在血脈。大小相間有如置棋,穿插是也。近水則稚子千拳而抱母,環山則老臂獨出而領孫,是有血脈存焉。
說樹穿插在樹枝間,而石頭的穿插更在血脈,大的和小的就像擺棋子一樣的穿插。後面就是近水的石頭就是一堆小的抱著一個大的,而環山就是一個大的帶一堆小的陪著。
大家就這樣想一想,一群小的圍著母親,然後還就是老人獨臂領孫,一個大臂攬著一群小孫子,這感覺很形象,很生動。
所以我們在讀芥子園的時候,我有時候就特別願意去體悟去感受,古人在沒有我們現在這種高清圖有書這種可以直觀地去表達的時候,他都怎麼講,他一定用最直白的語言,用最簡練的語言,讓你一個是自己去猜,什麼是「活」和這個「活」應該怎麼用,它是變通的。
但是有些東西又是特別直觀的,就近水則稚子千拳而抱母,環山則老臂獨出而領孫。
這兩句我也希望大家能夠背一背,到時候畫石頭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兩句口訣,這就是講了叫聚和散的關係,很有意思,大家一定要把它好好的讀一讀。
王思善曰:畫石之法,先從淡起,可改可救,漸用濃墨為上。又云:畫石之妙,用藤黃浸入墨筆,自然色潤,不可多,多則滯筆,間用螺青入墨亦妙。
王思善這個後來他們考證了一下,這不是王思善說的,這是黃子久說的,就是黃公望,元四家之一。
然後說畫石先從淡的畫起,又能改又能救,然後漸用濃墨為上,我都跟大家講過,一定要不要隨便用重墨,先從淡的開始畫,你看人家也是這樣的。
然後,講畫墨的時候稍微加一點點黃,但是不可多。
然後就是翻過來了,翻過來之後是一百二十頁,畫石兼坡法,就是這種形式,這種形態,適合幹嘛呢?
子久、雲林畫石多間土坡,望而可施坐臥,水邊竹下正宜留此,以待幽人。非一味蠻山蠻石,使人畏心生也。
說白了這個就是很小資的生活,這個不是崇山峻岭,讓你望而卻步。
古人比較聰明,你是想過的比較田園居士,你還是想過的那種就像《西山行旅圖》那樣,過個山都望山跑死馬,這個比較有意思,就是這種。
古人都分得很清晰,說明這個古人他生活節奏很慢,所以他的生活就很細膩,可能你用現在的眼神特別輕視的看他一眼,那文人就說:你怎麼能輕視我呢?我一讀書人,穿長袖的。直接就氣死了,這種可能性都是有的。
然後女的在河邊沾衣裸袖便為失節。胳膊一擼起來,我就把你娶了,你不娶我就不行。
然後這一塊就是講披麻皴,這個我講了,其實挺好的。
此披麻皴也,北苑、巨然及松雪、大痴、仲圭皆畫之。中有正開石面如鼻隼然,號曰「石隼」,子久尤喜為此。
就是說披麻皴,這些大師都喜歡用,不管他們,現在的文人仍然喜歡用,為什麼?
說白了這個客服緊張,你想畫畫多麼緊張,我覺得我每次畫畫第一筆都可緊張了,總覺得畫不好,後面就漸入佳境了,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你都會很緊張,那怎麼辦?
能克服緊張的一種畫法是什麼,就是披麻皴,文人善用之,文人喜歡用的,所以這也沒啥講的了,我每次畫的最多的用的最多的也就是這個,他們也沒把披麻皴多講一些,大家看我畫就行了。
然後這個就是雲林石法,折帶皴。
折帶皴很多朋友都在用,完之後我要說一點,你的筆幹一點,你筆尖的感覺就像你的舌尖一樣,特別敏感的那種感覺,細細的突然變粗,這種粗細的變化就是讓你感覺像你的舌尖碰你的牙床一樣,你會感覺你每一顆牙齒的凹凸都有感覺,這個就是要對筆法的這種體會。
雲林石仿關仝,然仝用正鋒,倪多側筆,乃更秀潤。所謂師法舍短也。
就是說雲林仿關仝,但關仝用正鋒,雲林用側鋒,就更好看了,把人家老師的特色提取出來,自己搞一個好的,把老師的東西都給拋棄了。
從小就學那句話,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中國古人都這麼說,說的那是頭頭是道,一套一套的,不錯,挺好,有幸我們成為中國人。
你說我們要是在加拿大這個國家,建國一百五十一年,上世紀淘金的小房子都能叫文化,這個就稍微…當然,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東西,我們至少很慶幸,我們有那麼那麼那麼那麼多年的文化。
文化自信說到這咱也不喊口號,我們把老祖宗的東西看一看,就像這本芥子園,發行幾百年了,沒事我們就研究研究,看看中國文化如何有意思,這些讓老外翻,老外他們都聽不懂。
吳仲圭石法:仲圭披麻皴最為純熟,且於熟處用生,為他家所不及。
吳仲圭就是元四家之一吳鎮,吳鎮這名字我記得特清楚,因為我初中的數學老師叫吳鎮,我記得特別特別清楚,他跟我爸是同學,所以元四家裡誰都能忘了,我就忘不了他。
就是因為他教我,我數學就學的特別好,他不教我了我數學就特別差,這屬於認人那種,我就喜歡這老師,你教的再差我都能學好,然後數學當時一百分我都考了九十七九十八就這種,然後他一不教我來,我就下滑的很厲害,在這也謝謝吳鎮老師。
然後咱們接著聊,你看這都說了,這一段最重要的是哪?
熟處用生。什麼是熟,什麼是生?
畫到熟時即為生時,畫到生時即為熟時。就是說你一開始畫的時候不熟練,然後你就會畫的很多,當你畫的很熟了,但是畫到最後你有兩種方向,一種是你會進步,一種就是你會畫的很油很油,像這種滿大街都是油的,像這種我見得太多了,這種就不行。
那這種熟,熟到最後,那吳鎮畫到最後畫的很熟很熟了,那怎麼辦,他在熟的時候,然後他又能往生走,其實這裡就能看出來它不是概念化的東西。
很多朋友畫的牡丹的都是很概念花的東西,這幾朵牡丹你這朵這麼畫,那朵還這麼畫,這就是油,就是很油很油了。
所以大家可以去體會什麼叫且於熟處用生,為他家所不及。也就是說其他人所不能達到的。
這句話作為咱們今天小二畫嘮講課內容的結束,那好,咱們明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