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這裡是梁東西的文章。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和大家談到了宗法社會中,"孝悌"對女性地位的影響。令人意外的是,這篇文章發出後收到了許多惡評,甚至有人認為我揪著歷史不放,不懷好意。
在我們的義務教育範圍內,我們依舊在學習《歷史》這門課程。難道學習歷史,就是不肯往前看嗎?直到現在,電視上還在熱播歷史劇,歷史題材的電影《孔子》、《赤壁》等等受到許多影迷朋友的追捧。
難道這一切都是在固步自封嗎?錯了。我們不斷地叫人緬懷歷史,記住歷史,是為了追溯真相。只有知道事實的根源,記住錯誤思想帶來的負能量,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
以上,是我對上一篇文章做出的一點解釋。
接下來,我將繼續從"中庸"的角度,聊聊"在古代,為何只有寡婦失去了生命,才會被歌頌?"
一、什麼是"中庸"?
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儒家和道家,因為這兩種源遠流長的哲學形態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基本框架。
中庸,作為儒家哲學系統內部的概念,在傳統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極高明"的哲學,它有效地在對立的兩極之間找到了一個均衡的指點,並以這個支點為中心使雙方歸於統一。在現實實踐中,守中、不走極端是古代中國人固守的人生信條,也是在千變萬化的世相面前防止自我迷失的最佳路徑。
比如,在中庸之道這一最高的倫理原則之下,它一方面堅持人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不否認人慾望的合理性;它對那些悲觀棄世的人絕對不抱好感,但對那些凡事熱情過度,以至行為失矩的人也沒有良好的評價。在人的個性上,它欣賞南方的寬柔,也欣賞北方的剛勁,卻認為最好的狀態應該是中立不倚的;在人的情感表達上,它強調喜怒哀樂的情感源於人的本性,但為了防止偏於一端,又強調它必須受到理性的制約,最終達到「發乎情止乎禮義」的適宜狀態。
二、中庸對女性地位的影響
聖人孔子在他著名的《論語》一書中,對女人的性情進行過充滿敵意的剖析。他認為:「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這是說,女人與小人一樣,都是難以對付的一類。你對她親近,她就對你不恭敬;你對她疏遠,她就對你產生怨恨。孔子以後,男尊女卑的觀念就在中國漸漸形成了,並以「禮教」的形式給女性規定了近乎嚴酷的行為規範。
舉一個很真實且極端的例子
一個寡婦正伴隨著自己丈夫的棺槨走在回鄉的路上。一個旅店老闆拒絕讓她進入客店,拉了她的胳膊。她認為胳膊已被玷汙,隨即就將它砍掉了。
寡婦沒了胳膊,卻成為了中國封建時代工人的女性楷模。在這種為男人而生、為男人而死的道德觀念的指引下,女人甚至自願放棄了做人的資格。在男人離家的時候,如果有人在外面敲門問:"有人嗎?"那么女人最得體的回答是:"沒人!"
毋庸諱言,男女有別、男尊女卑這些觀念明顯造成了男女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但也應該看到,中華民族從其民族品性上來講,歷來反對走極端,反對非人性或非人道,男人們雖然有著名義上的權威地位,但他們在兩性權利的分配上更樂意講究中庸之道,講究權利的互補。比如,人們一般樂意將男女關係理解為相輔相成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女人負責貌美如花"。
在封建時代,很多僵死的教條被男性最高領導者列舉出來。作為多元化的中國,這些禮教女性遵守到什麼程度,在現實生活中各有各的說法。
也是因為在儒家文化侵染深入血液的這個國家,可以想像,像武則天、慈禧太后這樣的中國歷史上的女強人,能夠走到這樣的地位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努力。
面對女性對國家權力的僭越,這些以禮教捍衛者自詡的讀書人,首先可能會像面對妻子的不尊一樣大叫:「反了,反了!」但叫過之後,反了依舊是反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轉而相信「識時務者為俊傑」,該做官做官,該叩頭叩頭。這就是"中庸之道",不做極端主義行為,取其平衡之道。
也正因為如此,封建禮教並沒有使得古代女性喘不過氣來,還為女性行使自己的權力留了一定的空間。
中庸其實就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獨特的社會制衡措施,一種多元和合的平衡術。它的最大的妙用就是使多元的生存方式各得其所,並在互補的基礎上保持社會的穩定。按照這種思路來理解中國人的兩性權利分配。
但我們必須要認清的事實是,中庸之道是由男性發明的。男性確實因為這種哲學感受到了生存幸福,部分女性也在這種哲學文化的潛移默化中從不舒服漸漸認為"理所應當"。
我是梁東西,感謝你的關注